加快全面绿色转型,重在能源需求侧改革 | 新京报社论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重在能源需求侧改革 | 新京报社论

00:00
05:22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据新华社报道,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了这一系列绿色转型具体发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在过去十几年间,我国一直秉持着绿色发展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理理念体现了对绿色转型的重视,到当前也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比如,2013年到2023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0.2%提高到17.9%,累计提高7.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含绿量”显著提升。但要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的目标,也并不容易。

要知道,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投入,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绿色转型必须是全面的,这就要求能源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

在供给侧,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产业的产能和发展速度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风电光伏和电动汽车产能全球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据了超过60%的全球市场份额。在风电光伏领域,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超过50%的装机来自中国,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

而在需求侧,2013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尽管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但全社会对能源的需求增长也很快。近两年,能源和电力需求增长率都超过了GDP增长率。2023年全国电力需求同比增长6.7%,2024年1至6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1%。新能源无法满足电力需求增量,也导致化石能源消费仍在增加。

因此,要顺利实现此次意见提出的25%左右的目标,除了在能源供给侧加快提升清洁能源比例,更要在需求侧推动节能和绿色消费,并付出更多努力。

首先,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通过能源市场化改革让价格信号有效发挥释放市场信息的作用。可以选择个别省份或区域作为试点,试行完全市场能源定价模式,积累改革经验,分析改革效果,继而优化改革方案。

具体而言,协同发展电力市场、碳市场和绿电绿证市场,充分体现可再生电力的绿色价值。建立市场间联动协同机制,完善市场建设,优化配额分配机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碳核算体系,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加强碳监测技术的推广和碳核算人才的培养。

其次,调整产业结构,依然是降低能源和电力消费的关键。

2023年,我国第二产业用电占比为65.9%,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在电力需求中占比仍非常大。应通过政府政策和能源市场化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保障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加速高碳、高耗能行业的退出与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从而实现绿色转型。

再者,重视改变消费者行为,引导消费者积极参与绿色转型进程。

在过去的政策体系中,供给侧常常是重点关注对象,因为供给侧相对集中,政策容易发挥作用。而在实践中,需求侧,特别是消费者行为,对节能和倒逼企业清洁生产至关重要,是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键方面。

由此,应通过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需求侧响应,促进人们的生活习惯向绿色低碳转型,鼓励绿色消费,推动消费者减少使用高碳排放的产品和服务,以保障全面绿色转型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