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出没调查:山路上跑起来比车快,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也会“记仇”

大象出没调查:山路上跑起来比车快,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也会“记仇”

00:00
12:39

傍晚六时许,八九头野象出现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村庄,它们慢慢踱步,来到一片草地上觅食。象群围在一处,用灵活有力的鼻子卷取青草、树芽,放进嘴巴中,悠闲进食。

太阳渐渐落山,天空将阴影投向大地,周围的森林广袤寂静,没有人打扰大象的晚餐时间。

2021年野生亚洲象北移南归事件,引发全球广泛关注,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

今年8月12日,是第13个世界大象日。九派新闻来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在景洪和勐腊,有不少地方的村民世代与象为邻。在人们看来,大象需要被保护,更需要敬畏,“大象和我们一样,习惯把这里当成它们的家。”

【1】出门先看预警,偶遇大象一定要跑

8月9日这天,连宏所在的村民通知群里发布了一条新的亚洲象监测预警,预警显示:大荒坝村民委员会曼涨河村民小组一带分散活动35头,东风村民小组一带分散活动2头,大荒坝村小组一带活动1头。

这样的信息连宏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出门都要先看预警信息,哪里有大象就不过去了。”他介绍,当遇见群象时还比较安全,最担心的是遇见独象:大象害怕人,人也怕大象,大象往往会对人表现出攻击性。有一次,他在上山采菌子时遇到了大象,吓得赶紧逃跑。

预警信息全称为亚洲象预警信息,它是由专业的亚洲象预警员通过无人机、人工追踪等方式监测亚洲象的行踪和活动,并将信息动态播报给群众。

在中国境内,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之中。它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也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被国家列入“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物种。

连宏今年30岁,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他所生活的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海拔约1000米,地处亚热带雨林。村民的房屋集中分布在一条连接各村的水泥路两侧。这里漫山遍野的茶园和森林,山间或谷地的一些田地,主要用于种植玉米和水稻。

穿过村子向山上走,在水泥路尽头,一块“前方有野象出没,请提高警惕”的警示牌映入眼帘。当下正值雨季,冷不丁地就会下一场雨,放晴后的下午,村民们抓紧时间,上山采茶、摘菌子。

野象出没的警示牌。图/九派新闻武菲菲

在一片稻田旁边,有树桩支起两条电线。连宏称,这是为了防止大象来吃庄稼,但是大象很聪明,被电过之后,会用鼻子先把树桩扳倒,这样电线就无法起到阻碍作用了。

“不过大象来吃庄稼,就让它吃嘛,之后政府会赔偿一些损失。”他表示,大象最喜欢吃玉米,有一些玉米地在森林深处,因为大象屡屡“光顾”,加之离村里太远,种植不方便,索性就不种了。

庄稼用电网围起来。图/九派新闻武菲菲

在大荒坝村,几乎人人都能讲出和大象打交道的故事。一位78岁的奶奶称,自己的娘家在思茅,在那里从来没见过大象,嫁到大荒坝以后才见到。现在出门都要看预警。

也有村民表示,别看大象表面看起来庞大笨重,脚步也慢慢悠悠的,在山路上,大象跑起来甚至比车都快。

村庄一角。图/九派新闻武菲菲

这个暑假,16岁的少年在乐回村来看望爷爷奶奶。在他的记忆里,对大象有好奇、兴奋、惊喜,也有恐慌、害怕、敬畏。

他从小生活在城市,回到村能偷偷地看一眼大象,再发个朋友圈,想想都很快乐。但这种快乐仅限于安全距离内。12岁那年,在乐和小伙伴在村里的一条河边钓鱼时,看到象群从河的对岸走来,大概有十几头,吓得他撒腿就跑,近乎一口气到家,路上都不敢回头。

见到大象一定要“跑”是在乐从小就被反复叮嘱的事,也是和大象做邻居该有的“自觉”。

即便现在他已16岁,爷爷还是不放心。每当他出去玩,爷爷总会打开预警信息,拉着他反复叮嘱,有大象的方向要避开,出门要看手机,及时接收预警信息,最重要的是如果真见到大象一定要跑。

【2】大象爱吃庄稼,有村民选择提前收玉米

每天凌晨两点钟起床,戴着头灯上山割橡胶,是勐腊县村民岩坎宽的日常。

这个时间温度低,橡胶树的汁液流动最为活跃,有利于采集,天亮后采集则会影响产量和树的健康。对岩坎宽这样的胶农来说,除了要和太阳赛跑,和大象躲迷藏也是割橡胶工作不能轻视的一环。

他介绍,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当地大象的只数也从原来的几十头,变成了现在的一百多头。大象和人的作息相反,总在傍晚和夜里活动,刚好和割胶的时间重叠。“出门先看预警信息,它们在哪个山头,我们就不去那儿。”

亚洲象预警信息给了岩坎宽很大的安全感。但毕竟离大象太近了,在山上与它们“碰面”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大象的粪便。图/九派新闻李恺

常年割胶练就了岩坎宽“听声寻象”的功夫,象群危险,却也有章可循,大象在林子里活动时,树会有响,树枝会动,从这些信息中,判断大象是否在附近。大象的庞大和可怕,让他无法放松警惕,“真看到它来,还是心里一紧。但你不攻击它,它一般不会攻击你。”“不要想着去碰它,绕开它。”

除了在山上与大象相见,大象还时不时下到寨子里来,尤其是在玉米熟的时候,“大象最喜欢吃苞谷等秸秆类食物。”在勐腊县的许多寨子里,多数农户还是以种植玉米、水稻为生。在岩坎宽的记忆里,自家的玉米地被大象吃了的情况常常发生。“玉米一成熟,大象闻着味就来了。”多位村民表示,大象不仅爱吃玉米,芒果、菠萝蜜、甘蔗都是大象喜爱的食物。

象群在田间活动。图/受访者提供

“每年一到收获季节,大象就下来,像算准时间似的,把地里的东西都吃了。”谈起被大象“光顾”玉米地的频率,村民们都表示“见怪不怪”。

“不过吃了的部分政府会赔”,岩坎宽告诉记者,当农作物被大象吃掉后,他们会打电话上报给保险公司,会有专业人员到现场勘察土地,测量定损,“根据不同的农作物,保险公司有一套赔付标准。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的价钱不一样。”

但是在农户心中,赔偿和收成不成比例。“一亩玉米地政府最高赔偿1000元,但是按正常收成1亩地能产出700公斤,1公斤卖3元的价钱,完全不成比例。”岩坎宽无奈坦言,当地许多农户世世代代都以种田为生,“吃了只能算自己倒霉”,因为除了和土地打交道,他们想不出其他生存之道。

面对这一爱吃农作物的“邻居”,当地的农户也在努力想办法减少损失。岩坎宽一般都会提前收玉米,每年7月份左右,岩坎宽就会去地里把刚成熟的玉米收了。“没办法,如果等苞谷彻底熟了,就只能喂大象了。”

森林深处,没有耕种的土地。图/九派新闻武菲菲

【3】守护“象”往的世界

岩坎宽今年50岁,他在这片土地上结婚生子。在这些年岁里,他也见证了当地大象数量的增长。“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大象生小象,越来越多,它们和我们一样,习惯把这里当成家。”

据第一财经,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李鹏曾介绍,在我国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境地区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近年来,云南省亚洲象保护管理措施不断健全,保护投入不断加大,仅“十四五”以来就投入亚洲象保护管理资金2亿多元。

经过多年努力,亚洲象种群数量稳定增长,30年间,云南省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至300多头;分布区由20世纪90年代的2个州市、3个县区、14个乡镇,扩大到2018年的3个州市、9个县市区、40个乡镇,2020年又快速向北扩大到3个州市、11个县市区、61个乡镇。

为保障人与大象和谐共处,云南多地组建专业护象队,培训亚洲象监测预警员,并开发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人工、红外相机、无人机等方式监测亚洲象的活动,以App、社交软件、广播等形式及时对民众进行预警。同时,为有效减少人与亚洲象的接触,降低人象冲突中的人员伤亡,多地还增加了防象灯、避象亭、监测塔等设施。

针对大象对村寨里的农作物、房屋等造成的损失,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补偿机制来减轻农户的损失。据西双版纳州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2023年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补偿标准:死亡一次性补偿60万元。医疗费、伤残费限额40万元/人;农作物、经济作物补偿标准为稻谷1538元/亩,玉米、荞麦1017元/亩,甘蔗1827元/亩。

其他经济作物或果树,果实遭野生动物采食或打落造成损失的,可根据果树大小、损失程度等计算产量,并按市场销售价的60%补偿;房屋损坏补偿标准,大棚15元/平方米,竹、木结构房50元/平方米。

在持续加大对亚洲象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下,西双版纳也注重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在山林间和高速公路上,九派新闻不时看到“前方有野象出没请提高警惕”“不要在野象出没区采摘野生菌”之类标语。有村民称,大象的移动速度很快,预警信息提供的是暂时数据,“上周我在采菌子,扭头就看到十几只象,上来之前我看了预警信息。”

雨后的大象脚印。图/九派新闻李恺

在当地人的眼中,大象很聪明,哪里有好吃的,它能第一时间嗅到;同时,它也很胆小,大象常成群结队地出现,如果与大象保持适当的距离,大象不会主动攻击人类;但同样拥有绝佳记忆力的大象,也会“很记仇”。

村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如果骂大象,大象就会来毁坏你的庄稼,所以哪怕坐在家里,提到大象也要说好话。他们认定,如果对大象不好,它们可能在未来进行报复。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