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党员干部违规兼职,大数据大有可为 | 新京报社论

深挖党员干部违规兼职,大数据大有可为 | 新京报社论

00:00
04:41

大数据监督已成为精准发现党员干部兼职取酬问题线索的重要手段。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近年来,个别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一边领取国家发放的工资,一边通过兼职从企业赚“外快”,不仅易滋生腐败问题,还可能导致经济组织间的不平等竞争,扰乱经济秩序。且违规兼职取酬形式日渐隐蔽,为监管、查处带来挑战。在采访中,多地纪检监察干部介绍了当前利用大数据赋能精准监督的情况。

党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公职人员违规兼职或兼职取酬,法律法规也有严格规定。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将“违反有关规定在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单位中兼职,或者经批准兼职但获取薪酬、奖金、津贴等额外利益”列为违反廉洁纪律的行为;《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也对违规兼职行为有明确的处分规定。但纵是如此,党员干部违规兼职问题,还是时有发生。

一个诱发因素是,违规兼职在现实中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很容易通过各种操作穿上“隐身衣”。如有的巧立名目,以各种补贴或者咨询费的名义领取报酬;有的党员干部本人不出面,而是通过配偶、亲属或其他特定关系人获取兼职报酬;有的为躲避监督,通过中介机构跨省份挂证取酬……

此类案例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涉及不同的人员、行业、企业或单位,有些还是跨区域的,如果单纯依靠某一个维度的监督检查或是传统排查方式,难免力有不逮。

这种现状,不仅给监督防范制造了难度,也增加了一些人员“以身试法”的侥幸心理。而扩大信息排查范围,基于多领域的数据汇总实现大数据对比筛查,就可大大提升发现问题的几率,更高效地撕下一些违规兼职的“伪装”,压缩“隐秘”操作空间,也形成更强大的震慑力。

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江西省广昌县纪委监委围绕违规挂证取酬等问题建立大数据监督模型,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数据归集、碰撞预警等方式,及时发现查处违规兼职取酬问题线索;再比如,有的地方通过将“同一纳税人同一时间纳税单位不同”作为比对规则,将该市财政供养人员个人所得税数据进行内部比对、碰撞,提取出同一纳税人同一时间在不同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数据,精准查办了一批违规兼职取酬案件。

因此,大数据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手段的不足,实现了由人工监管向技术监管的转变,大大提升了监管监督效率。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扩大了对权力规范运行的监督广度和深度。

因为,通过汇总数据进行比对或建立数据分析和监督模型挖掘腐败痕迹,其前提条件还是建立在对于权力运行信息的更全面掌握和监控基础之上。甚至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官员财产公开的效果。

也正因为此,大数据在反腐上的运用,远不止于违规兼职领域。如有的地方通过对粮食直补、城乡低保、农村危房改造等12项惠民资金数据进行收集,对财政供养人员、村干部及家属、拥有车辆人员等12类人员数据信息进行比对,仅10分钟,就发现可疑线索6626个。

事实上,积极运用大数据反腐,也不仅仅是基层的探索。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就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数字纪检监察体系,深入推进大数据、信息化建设,着力解决数据重复填报等难点堵点问题,以科技赋能正风肃纪反腐各项工作。

可以说,积极运用和创新以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科技型手段正风肃纪反腐,大有可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