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防御指南》地方标准 对话起草人:灾害下文物本体脆弱部位排查难度较大

北京发布《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防御指南》地方标准 对话起草人:灾害下文物本体脆弱部位排查难度较大

00:00
07:21

近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发布消息称,北京市地方标准《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防御指南》正式施行。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该《指南》由北京市市场监管局6月28日发布,将于2024年10月1日由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实施。

8月9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该《指南》起草人、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创始人万金红。万金红表示,该标准在风险排查部分提供了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排查的技术要求和台账样表格式,便于一线文物保护人员开展文物灾害风险调查与治理;针对洪涝灾害、火灾、雷电灾害和地震灾害四种灾害类型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灾害防御措施和关键控制指标等内容。

——1——

防御措施遴选:

避免在文物本体上进行施工

万金红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北京市文物资源丰富、古迹众多。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840余处,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92处,基本涵盖我国北方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类型,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防灾抗灾能力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一些革命旧址,多为祠堂、民居建筑,建筑等级不高,更容易在自然灾害中受损。

“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下,科学规范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防御工作成为文物保护部门亟待开展的工作,《指南》的制定,将为北京市文物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有助于提升北京市文物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万金红说。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份《指南》主要厘清了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明细各类灾害风险下文物风险排查内容、提出四类灾害影响下不可移动文物遭受损害的类型情况及相应防御措施、提出依据风险排查结果填写的《风险隐患台账》的格式等。

万金红表示,根据北京市文物局近年文物受灾统计资料等材料,对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进行排序,发现洪涝灾害、地震灾害、雷电灾害、火灾等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影响较大。

万金红强调,最小干预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核心原则之一,本《指南》在制定灾害防御措施时将对文物本体干预最小化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各类灾害的防御措施遴选时,避免在文物本体上进行相应的施工。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指南》中提到,灾害防御是指综合运用工程性或非工程性措施防止或延迟灾害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后造成的文物损害,暂时无法采用工程性灾害防御措施时,可采用临时性措施进行灾害防御。

万金红进一步解释,考虑不可移动文物自身的脆弱性,在夏季汛期、冬季火灾高发时段等,应对风险比较大的文物本体进行临时性的防护。

“此外,根据文物本体自身条件、保护级别和损毁程度综合确定采用常规非工程灾害防御措施或工程性防御措施。对于保护级别高、遗产价值高的文物,应该积极争取文物保护经费进行工程性保护。”万金红说。

——2——

《指南》的突出特点:

防御措施便于相关单位操作实施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标准编制工作历经策划、申报、编制等阶段。编写组从2020年便开始策划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防御标准化工作,在已有研发项目成果的基础上,2022年正式向北京市文物局提交地方标准编制申报材料,2023年1月获得北京市地方标准的立项。经过18个月编制工作,2024年6月份标准通过审查,并由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实施。

“编制工作中面临最难的问题是,明确不可移动文物在各类灾害风险影响下的表现形式。”万金红表示,由于文物防灾减灾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晚,文物灾害调查资料、文物灾害损失档案资料相对欠缺,因此各类灾害影响下文物本体脆弱部位和风险部位排查难度比较大。

如今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文物保护单位的监测工作如何?万金红坦言,大部分地区已建立相对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结合文物保护部门的人工巡查,基本可以覆盖大多数文物保护单位。比如通过对古物保存环境的实时监测,及时调整环境条件,有效预防因环境变化引发的文物损坏;通过采集和分析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数据,追溯文物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对长期监测数据分析评估,科学制定专门保护计划,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等。

人工巡查与机器监测最大区别在于精度。万金红指出,随着文物保护工作逐步深入,普及各类文物安全监测系统可以更为高效地保护文物,做到提前预警、重点预防、科学预案。

防御措施便于相关企事业单位操作实施是该《指南》的一个突出特点。万金红表示,《指南》撰写过程中充分与文物保护相关企事业单位相结合,充分听取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意见,确保提出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与当前行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物保护技术水平相协调。同时,《指南》的可操作性还体现在有关技术措施简便易行,如在设计防火隔离措施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内的道路、水系、广场、绿地等作为防火隔离设施”等。

万金红强调,本项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有助于引导基层文物保护部门和保护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绷紧文物防灾减灾的弦。“文物灾害防御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标准的实施,未来五年或者十年后就可以对所有文物安全状态有全新的了解,相信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将会更加完善。”万红金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