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杨勇任新疆军区司令,不想兼地方职务,周总理无奈:想用一人,但阻力大

文革时杨勇任新疆军区司令,不想兼地方职务,周总理无奈:想用一人,但阻力大

00:00
06:08

1969年,中苏边境情况恶化,双方打过一场珍宝岛战役。虽然彼时苏联贵为“两极”之一,实力强劲,但在毛主席带领下,苏联也不得不折戟而退。此后苏联虽对中国仍然敌视,但却迟迟不敢再冒险行动。

只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1971年后出现越来越多的变故,对我国的打击太大,而新疆地区也出现一些动荡隐患,虽然在周总理、毛主席的运筹下,新疆地区没出大乱子,但是北方有苏联蠢蠢欲动,又有漫长的边境线需要防守。

毋庸置疑,此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接管新疆,那么该选谁呢?1973年5月,周总理找到了来北京开会的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杨勇,让他郑重的宣布了一项中央的决定——中央准备派他去新疆担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和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以及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

说完周总理还贴心的询问他:“你有什么意见?身体能否吃得消?”很明显中央找的人就是杨勇。客观来说,杨勇是我党历史上非常优秀的将领。

——而且和大多数人相比,他不单在打仗方面非常优秀,性格还非常沉稳,上得了前线,管得了后勤,同样也搞得了政治,是一个能够统筹各方的统帅型人才。

对此,杨勇自然没意见,他一向服从中央命令,果断接受重任。不过略加思考后,他还是向周总理提了一个建议:多年以来没搞地方工作了,在地方兼职怕力不从心,能否只担任军区司令员不兼任地方职务,另请其他熟悉情况的同志担任自治区第二书记。

从这里就能看出杨勇的谨慎与稳重,他考虑问题很全面。但周总理却也无可奈何,他解释道:考虑过王恩茂同志,但是阻力太大,暂时还不好去。中央决定你去,是经过充分酝酿和慎重考虑的。

得知其中缘由后,杨勇也不再二话,他立刻收拾东西,准备上任新疆。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周总理的对话中,其实有更好的人选帮助杨勇,那么为什么周总理却没有选择这位同志呢?

周总理提到的这个人叫王恩茂,他和杨勇一样在新疆地区,而且他可是颇有声望。作为开国中将,他在历史上曾两次主政新疆,此前一次是1952年,他担任新疆分局第一书记。当时新疆局势很复杂,问题繁多。

但王恩茂深入少数民族内部,提倡各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化,认真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发扬优势。在他的努力下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并且为民族大团结这一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著名的班库尔大叔去北京见毛主席,就是王恩茂亲自安排的。后来一次是1981年,他又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为新疆的脱贫致富作出重要贡献。

按理来说,在1973年的时候,王恩茂绝对是最适合辅助杨勇的人,那么为何周总理没有选择他呢?原因很简单,在当时的动荡风波中他受到一定冲击,他重新主政新疆阻力太大,对此即使是周总理也无可奈何。

不过万幸的是,杨勇毕竟属于全能型人才,他来到新疆后,就立即着手对新疆的治理整顿。1973年6月4日,他正式登场。

俗话说的好,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当时第一把火就是解放、团结并大胆使用新疆本地干部,一举冲破动荡时期以来的诸多内部分歧,实现了各方团结一致,避免了外敌渗透的可能。

例如1975年在杨勇的努力下,一度被取消的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得以恢复,杨勇在当年获得各族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与拥戴。

第二把火烧的就是交通运输。众所周知,要致富先修路。杨勇知道当时要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发展,而发展则需要实现新疆与外部的联通,那就得需要大力修建公路和铁路。

当年新疆的路况非常复杂,想要修路,谈何容易?但杨勇还是深入基层民众,带着专业人员仔细勘探崇山峻岭,最终决定要修两条路,一条是天山公路,另一条则是南疆铁路。

这一过程中的坎坷,我们无需多言,因为最终结果就是杨勇团结各族人民最终实现了两条路的竣工,打通新疆与外界的联系,奠定新疆经济腾飞的基础。

第三把火毋庸置疑是维持新疆稳定,拒绝破坏。这一点他的做法和王恩茂一样,不过他的压力更大。针对有心之人的刁难,他不断与之斗争、周旋,同时还要稳定新疆局势,面对苏联压力。

不难看出,当时杨勇非常艰难。但庆幸的是,他还是顶住了一切压力。就这样,靠着杨勇的三把火,即使苏联在最鼎盛时期也不敢犯新疆一步,不得不说,周总理真的是选对了人。

参考文献:《杨勇突赴新疆的重要使命》、《王恩茂:两次主政新疆的开国中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