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客家人,30岁当军长,手下走出8位元帅,逝世时叶帅致电追悼

这位客家人,30岁当军长,手下走出8位元帅,逝世时叶帅致电追悼

00:00
06:11

回看历史,虽然“文强武弱”的广东人几乎“开创”了中国整个近代史,却终究难逃功败垂成的命运,诸多将领的戎马生涯都可以用“先威后衰”来形容,其中,身为客家人的张发奎还是可圈可点的。身为北伐战争中腾空而起的耀眼将星,就在国共关系陷入错综复杂之际,他还能坚守诚恳的左倾、联共态度,是公认的对我党帮助最大的北伐军高级将领。新中国1955年大授衔之际,开国十大元帅中,除了彭德怀、罗荣桓以外,其余8位元帅都曾是张发奎的部下,他也因此得名“最牛总司令”。从毕生军政生涯来看,张发奎的确高开低走,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值得后人缅怀与敬畏,相反,这位有着鲜明“广东性格”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用宽厚的胸怀让后人看到了近代中国军人的脊梁与格局。1896年生于广东始兴,14岁被当地土豪诬陷而被迫辍学逃往广州做佣工,武昌起义后当兵,于1912年春天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从那之后,他一路参加讨袁护国、率师北伐,北伐胜利之后,就在第4军扩编3个军之际,他得以升任第4军军长,年仅30岁。当时,北伐军大部分军官还都出自旧日军阀,对共产党员有着强烈的恐惧心理,可张发奎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对于共产党人进入他辖下部队的情况毫不介意,前面提到的8位开国元帅以及蒋先云、许继慎、郭沫若等著名共产党人都曾在他的部队任职。据相关资料记载,当年张发奎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多达2500至3000名,其中,他们也组成了我党后续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主力。最为难得的是,在李宗仁劝他要提防共产党时,张发奎不仅没有理会李的教唆,甚至在分共之后仍然大批接纳共产党人,也因此在武汉地区流传甚广。“蒋介石屠杀共产党,朱培德遣送共产党,张发奎收容共产党!”就在二次北伐回到武汉后,张发奎还一心想要讨伐蒋介石,虽说汪精卫裹挟他策划分共、唐生智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无法独善其身之际,他还是尽全力暗中保全我党军事力量,与那些丧心病狂的反共者相比,他始终都在给国共双方留有余地。在他口中,自己对于军事的兴趣远高于政治,事实也是如此,在史学家眼中,他对于政治的认知的确比较肤浅。直到国民党内部掀起的“反共”风越发泛滥之下,张发奎在汪精卫与我党之间的拉扯也逼近极限,虽说他最终还是没能选择加入我党阵营,可他终究不愿双方兵戈相向。在郭沫若的回忆中,南昌起义之后,他与张发奎曾通过电话,张发奎还借此机会对贺龙、叶挺表明善意。其一,请两人率军尽快退出南昌,因为张发奎部即将进驻南昌,以免双方发生冲突。其二,请两人率军走东江回广东,避免与张发奎部在赣南路线遭遇,以免双方发生冲突。其三,双方就此井水不犯河水,希望革命委员会此后不要再头顶张发奎的名义举事。其四,对于共产党政工人员一律以礼遣散,也希望共产党员方面不要伤害他的人。如此可见,国共两党日趋反目之际,张发奎至少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将危害降低到最小,哪怕到了抗战阶段,他在军中还重用过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他本人也很喜欢共产党人在身边工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内战爆发。多年后,张发奎在接受美国口述史学者访谈之际,他的一番感慨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与理解。“我多次说过,我不会杀害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我不同意将共产党员当做敌人。我不反对共产党员个人。”如此德才兼备的高级将领,虽没有强悍的政治头脑却因坚守底线而显得格格不入,痛击日寇让他名震天下,抗战结束依旧难逃“放马南山”的命运安排,直到1949年3月,国民党大势已去之际,他又被党国“临危授任”。这一次,张发奎选择遵从本心,于同年7月辞职出走香港,最终于1980年3月10日病逝,叶帅曾亲自致电表示追悼。事实上,建国后,周总理、叶帅等老相识都曾邀请过张发奎回国,可他始终不愿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立场和观点,邀请全都被婉拒。1992年,将军骨灰得以回乡安葬,一代传奇就此落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