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暑气未消秋悄至 “咬秋”盼清凉|岁时物语

立秋·暑气未消秋悄至 “咬秋”盼清凉|岁时物语

00:00
05:59

斗指西南,维为立秋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在闷热的高温之中,你是否开始期盼凉爽的秋日?如今虽处在漫长的“中伏”里,但在自然界中,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8月7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来临。作为古时的“四时八节”之一,古人将立秋视为秋天的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存在。可立秋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已经处于凉爽的秋天,此时暑热依旧,还处于“三伏天”的酷热之中。但从立秋节气伊始,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夜晚的微风中也会带着一丝凉意。

在古代,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为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此时,“秋意”还未完全登场,夏日的“余威”还在,但秋高气爽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祭祀、戴楸叶……

迎接秋天之始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当簟席上的荻草竹条在夜露下显得清凉,手中蒲葵做的扇子轻摇,在立秋这一转折性的节气,总能引发人们更多的情思与感怀。秋季,自古便是文人墨客争相吟诵的时节。萧瑟寂寥的秋日,总能引发诗人们“悲秋”情怀。

但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在古代,无论朝廷还是民间,都有许多关于立秋的习俗。首先是祭祀,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记录了在立秋这天,天子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设坛迎秋,举行祭祀秋神的仪式,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此外,据《后汉书》载:“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名》之舞。”

《秋江泛艇图》扇页,明,陈洪绶绘 图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到了宋代,这个迎接秋天的习俗变得更为风雅。据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记载:“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候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意思是说,在立秋之日,皇宫内会派人把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内,等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以寓报秋之意。

此外,戴楸叶也是立秋的习俗。在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立秋》一诗中,就写到了:“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大致因为“楸”读音同“秋”,所以古人把戴楸叶之行为,寓为迎接秋天。在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里,对佩戴楸叶有更详细的记载,文中写道:“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争买,皆剪成花样戴之。”同时,《梦粱录》也记载到:“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斗彩三秋杯,明成化 图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啃秋、晒秋……

感受丰收的喜悦

提到秋天,自然少不了甜蜜的瓜果。所以立秋的习俗,也少不了与饮食相关。在四川博物院,翻开清代画家恽寿平的花果写生图册里,能够看到他描绘的多种蔬果,让人一睹丰收的喜悦。作为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创立常州派,为清朝“一代之冠”。

立秋有“咬秋”的习俗,咬的东西,就是瓜果。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使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而“咬秋”寓意夏日酷暑难耐,时逢立秋,要将其“咬住”。此外,“咬秋”,在某些地方也称之为“啃秋”。在1935年出版的《首都志》一书中有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立秋前后,随着瓜果菜蔬渐渐成熟,农人也陆续开始晾晒应季成熟的作物,人称“晒秋”。如今,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秋不仅仅是秋天,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

旧时,在民间还流行“摸秋”的习俗,指的是在立秋的晚上,人们悄悄结伴去别人的瓜园菜地里摸回各种瓜果、蔬菜。这天夜里丢了“秋”的人家,不管丢多少,也不会追究。即使发现了,也要当作没看见,甚至还要暗中帮忙“摸秋”“逃跑”。摸回的瓜果,一般拿给家里怀孕的姐姐、嫂子吃,象征绵绵瓜瓞,更有着子孙繁盛绵延的寓意。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在随风摆动的树叶之中,已经响起了秋天的声音。立秋已至,意味着“三伏天”也快要走到尾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