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上)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上)

00:00
05:21
每个人在童年,可能都会对星空感到惊奇。也许,浩瀚星空正是开启我们想象力的启蒙老师。
1945年2月,南仁东出生在辽河上游的吉林辽源。少年时,他常常到离家不远的龙首山上看星果。在地理课上,他曾这样问老师:“南半球看到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吗?”他总是对不知道的事物发出追问。那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与星星产生那么深刻的联系,更想不到将来天上会有一颗星星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从小学到初中,南仁东的成绩不错,但并不拔尖。初三那年,一位老师发现了南仁东身上的潜质,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和他畅谈未来和理想。老师谈到人生需要立志,谈到要为国家作贡献,还谈到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光芒的伟大人物。从这天开始,南仁东变了。
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辽源五中,高中三年一路领先。高中毕业的那年夏天,他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人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那是1963年,南仁东18岁。
1968年,南仁东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在这个总共不到150人的小厂做“小金工”。这是技术活儿,他喜欢。可是,他很快就遭遇到了“做个简单的小零件也连连出废品”的尴尬。正是这尴尬,让他对什么叫“一丝不苟”“严丝合缝” 有了深刻的认识。
这个普通的小厂,成了南仁东成长的摇篮。这是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上的社会实践大学。
十年间,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三种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全过程。在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时,有人说:“搞电视发射机,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的。这不可能。”南仁东反驳道:
“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电视发射机当年就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怎么不可能!”也成了南仁东的口头禅。他体会到了,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1978年,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这年他33岁。
儿时仰望星空的记忆又回到了南仁东的脑海。
在从事了一系列尖端天文学研究之后,南仁东被一项科研计划推向了“看星星”的国际前台。1993年9月,第二十四届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多国天文学家共同提出,要联手建设新一代功能强大的“大射电望远镜”。
“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南仁东立即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他说:“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南仁东的激情、自信,还有志向,仿佛都在燃烧。
早在1963年,美国就在波多黎各建造了后来被认为是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1972年,联邦德国也建造了埃菲尔斯伯格射电望远镜,口径
100米。1993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如果把这个国际项目的台址争取到中国来,对提高我国天文学乃至整个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意义重大。
南仁东的建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1994年春夏之交,南仁东开始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反复筛选出的一百多个地点大多位于贵州大山深处,人迹罕至,南仁东坚持每个都要去实地考察。在选址的十余年中,从省长到不少村长都认识这个“穿短裤的天文学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