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触龙说赵太后:如何做一个爱孩子的父母?(上)

4-9 触龙说赵太后:如何做一个爱孩子的父母?(上)

00:00
06:37
4-9 触龙说赵太后:如何做一个爱孩子的父母?(上)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老九。
非常喜欢《古文观止》,它是一座丰碑,一座宝库。
希望你也喜欢,并订阅,我们一起交流。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是我们熟悉的人,上一次出场是在《赵威后问齐使 》中,赵太后主张“以民为本”治国思想,批评齐国君主各种治国的弊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可见,赵太后是一个开明的君主。
但是,有些事情,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特别是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我们会劝说对方放下,时间会冲淡一切;但是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很难走出自己的窠臼了。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继位,年幼,由赵太后摄政。
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赵国形势危急,于是向齐国求援。
齐国答应救援,但一定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入齐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儿子,赵太后不肯。此故事便是发生在这期间。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相互攻伐和求援是普遍现象,求救时需要将自己最喜欢、最重要的东西抵押出去,要么是太子,比如楚襄王为太子时的两次为质;赵孝成王刚刚继位,年幼,还没有太子,赵国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摄政的赵太后最喜欢的儿子。对齐国来说,如果没有人质在手,很难让对方相信这是不是一个圈套,可见,当时的尔虞我诈已经成为了常态。

既使面临灭国的风险,赵太后也舍不得自己的儿子为质他国,说好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呢?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得不到体现,内心还是以自己为重,完全没有了《赵威后问齐使 》中的格局和大气。

我们将时间拉回到触龙这边。
触龙,战国时赵国大臣,官拜左师,属于没有实权、退居二线的高级官员,类似顾问、谋臣的角色。

面对秦国大军压境、赵国危亡的局面、齐国为质的要求,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而被斥责。
于是老臣触龙面见赵太后,为我们奉上了一趟精彩的说服术。
触龙所用的策略,现代心理学称之为“自己人效应”。因为意见不同,所以才需要说服,要想让对方接纳,就不要站在他的“对立面”,而应该跟他站在“同一边”,也就是先让对方觉得你和他是“自己人”,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而且会让对方更喜欢你,也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以此达到”共情“的目的。

对于触龙的求见,赵太后心知肚明,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但触龙避其锋芒、虚晃一枪,从老年人的饮食起居入手,不但让赵太后的预期落空,也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接着,触龙想为自己的小儿子谋一个差事,面对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的疑问,也就是问你们男人也爱孩子吗?触龙说,男人爱孩子比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继而引申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命题上来。
什么是“为之计深远”呢?如果“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也就是没有功却身居高位,没有劳却拿着优厚俸禄,而且拥有大量贵重宝器,这是爱孩子吗?看起来是爱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如果这么做的话,赵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赵太后陷入了既疼爱长安君,又不让他出使齐国,为他作长远打算的自相矛盾之中。
明白了溺子骄子等于杀子之后,赵太后终于醒悟,同意长安君为国出力。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长安君为质于齐,换来了齐国援军,一场危机终于化解。

我们再引申一下,6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60年,因为上党问题,秦国再次兴兵伐赵,秦赵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当时秦国采用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赵韩被孤立,秦国大胜,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无法阻挡。
长安君第一次出使齐国那一年是14岁,16岁时赵太后去世,20岁的时候长平之战,再次面临山河碎裂的命运。
世事变幻,人命如草芥,贵入王国公子也不过如此。
如果赵太后提前知道这个结果,是否还会同意长安君入齐为质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