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工作既是文艺工作,也是民族工作,其导向性十分重要。”——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
“民族文学作品的第一评判标准,就看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潘岳
近日,经由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广泛报道,一个之前不太为人瞩目的国家级文学奖——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不仅是因为有新锐作家马伯庸的《大医》等25部导向性和艺术性兼备的优秀作品获奖,而且是因为通过评奖过程和主办部门主要领导的讲话,传递出的鲜明导向和转型信号。
据《中国民族报》的报道,在7月20日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潘岳,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出席并讲话,旗帜鲜明指出了这一导向要求。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骏马奖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列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它于1981年创立,每四年评选一次,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
7月31日,第十三届骏马奖评奖结果揭晓,25部作品、5位译者榜上有名。其中包括满族作家马伯庸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医》,讲述了清末民初中国第一批红十字会医生在乱世中奔走救亡的故事。
作为一个举办了43年的国家级文学奖,本届评选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张宏森在讲话中,首先就指出了这一意义:本届评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后的首次骏马奖评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后的首次国家级文学奖项评选,今年又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值此重要时间节点,本届骏马奖评选工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张宏森表示,骏马奖的设立和评选,目的在于通过选拔、奖励和展示、推介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潘岳在讲话中,同样强调了导向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骏马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本届骏马奖评选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的第一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后的第一次,示范引领意义重大。
潘岳指出,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增进历史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独特的“文以载道”作用。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民族文学作品的第一评判标准,就看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潘岳举例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比如,唐的十部乐中就包括龟兹乐、西凉乐、疏勒乐、高昌乐、高丽乐等,这些“胡部新声”促成了从“诗”到“词”的转变。
同时,中华文学既有天然的多元特色,又有明确的一体意识。比如,抗战时期维吾尔族诗人黎·穆塔里甫用维吾尔文创作《中国》一诗,抒发中国“就是我的故乡”;哈萨克诗人唐加勒克用哈萨克文创作《誓言》,将“中华”视为自己的眼睛。
除此之外,潘岳在讲话中,还对民族文学领域的一些误解和问题进行了有力回应。
比如国际上一些人大打“民族牌”,刻意制造“汉与非汉”的对立、“游牧与农耕”的对立、“内亚与中国”的对立;说满蒙藏回不是中华民族。这时候,民族文学就更应该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比如有的作家存在突出局部真实而忽视了整体事实的问题。如有一部反映藏族牧民虔诚转山朝拜的电影,说的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塑造了藏民的物质精神世界,殊不知修好朝拜路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修缮好布达拉宫与上千座寺庙的,以及修编好大藏经的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文学应该有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另外,在美西方的强大舆论打压下,我们民族团结故事被歪曲成“民族同化”,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被歪曲为“资源掠夺”,民间文化传承保护被歪曲为“文化灭绝”。如果我们不奋起创造新的叙事,中华民族的故事就将被定格在这些谎言之上。
“中华文明虽拥有多元的地理人文样态,但我们有一体的国家建构,一体的中华民族,一体的政治文化认同。”潘岳认为,不管使用哪种语言,民族文学创作都应既深入挖掘各民族独特人文之美,又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
这些掷地有声的声音,和这次获奖的重量级作品,已经传达了鲜明的导向和转型要求。各民族作家、译者定会百花齐放,我们亿万读者可以静待花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