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下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白话文(上)

卷三·下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白话文(上)

00:00
27:10

卷三·下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白话文

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等病证,邪气传入中焦阳明久留不解,或者已经用过攻下的方法,或者还没有攻下,如果身热仍然不退,面色红赤,口干,舌燥少津,甚至牙齿焦黑,口唇干燥皲裂,脉象沉实有力的,仍然可以使用攻下法;如果脉虚大,手足心热盛于手足背,宜用加减复脉汤治疗。温邪久留于中焦,阳明为阳土,病邪久居于此,必克伐少阴肾水。或者已经攻下而阴液受伤,或者尚未攻下而阴液衰竭。如果以邪实为主,正气尚未溃败的,脉象沉实有力,还可以借助攻下治疗,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的方法。如果肠胃中没有干结粪便,热邪以虚热为主,脉象必然虚而无力。手足心主里,手足心的热势必然胜于主表的手足背。如果再攻下,可使津液耗竭而加重病情,加速患者死亡,所以用复脉汤恢复津液,阴液恢复则可以潜敛阳气,这样则不至于阳气外脱而死亡。因此以复脉汤为基础减去人参、桂枝、生姜、大枣等补阳药,加白芍收敛三阴的阴液,所以称为加减复脉汤。张仲景时治疗感受寒邪的脉结代,要用人参、桂枝、生姜、大枣来恢复脉中的阳气;现在要治疗感受温热邪气出现的阴虚阳亢,所以不能再补阳。应用古法,不等于拘泥于古方,还需要医生临证时加以化裁。

二、温病误用辛温解表,津液耗伤,心中悸动不安,舌体僵硬,神志昏迷,宜用复脉汤等治疗,以恢复津液。如果服药后,舌上津液渐复,由燥转润,提示病情好转;如果不断出汗,心中不安而不能自主,应用救逆汤治疗。误用发表,损伤阳气,心气耗伤则心悸不安,心阴伤则经脉失养,故舌体蹇涩,转动不利,因此应该用复脉汤等恢复津液。如果损伤严重,阴阳离绝,复脉汤也不能胜任,则非用救逆汤治疗不可。

三、温病出现耳聋,属肾阴亏损,如果用小柴胡汤治疗,则必然更伤阴液,使阳气上亢甚至死亡。患病六七日后,应当用复脉汤一类的方剂,恢复阴精。

注释:吴氏阐明了下焦温病的病因主要有三:温邪久羁阳明、误下、误表,三者皆可伤及津液,劫烁肝肾之阴。脉沉实提示此时病情仍以实证为主,正气尚存,可予以急下存阴之法。但脉虚大者,不能再下,下之则更伤其阴,使阴不敛阳,更易出现内闭外脱之危候。

温病没有三阳经的证候,却有阳明腑实证(在中焦篇已经说明腑证的形成原因)和三阴经的内脏病证。脏是藏匿的意思,主藏精。温病最容易耗伤阴液,因此三阴经实际上首当其冲而先受损害。如果阳明内结,则脾阴受伤而不能健运。脾胃是一脏一腑,邻近而相连,如同生活中的夫妻,阳土累及阴土是必然的,可以用急下存阴的方法。如果阳明邪实而肾水亏虚,累及少阴,会出现耳聋、心烦不眠等证。如果累及厥阴则出现两目紧闭、痉厥等证。这是病变从上到下、由阳入阴的传变途经,学医的人不可不知。温病出现耳聋,《灵枢》《素问》认为必定会死亡,难道邪在少阳经的耳聋会导致死亡吗?《内经》说肾开窍于耳,又说耳聋是阴精之失的征象。温病初起时,阳气火热上闭,阴精不能上承,因此清窍不通。继而阳气上亢,阴精衰竭,此时再用小柴胡汤升散少阳,必然形成阳气上逆、阴精下竭的证候,必死无疑。不知从何时起医生都用《陶氏六书》的方法治疗一切疾病,而不仔细研究《灵枢》《素问》《难经》。我治疗温病发病六七日以后,壮火稍减,内盛的阴火,耳聋的,都用救阴的方法获效。说“宜复脉辈”,只是为了说明立法,希望从事温病治疗的医者在临证时加减化裁。

四、平素劳倦过度,内伤阴精,又感受了温病,得病六七日以上,病证不解,应该用复脉汤治疗。这是先有内伤再感受外邪的两感证的治法。味甘的药物能补益正气,所以应该用复脉汤等扶正达邪。服二三剂后,如果身热退而周身疲倦,应该加用人参。

五、温病已经用了汗法却没有出汗,已经用了攻下法而热势仍不退,得病六七日以上,脉象仍躁急而盛,重用复脉汤治疗。

注释:吴氏在此条中提及“少阴耳聋忌柴胡”,即耳聋出现在温病后期,其因少阴阴精亏耗,不能上承九窍,治疗上必以滋补阴精为主,阴精得以充盈,耳窍受其濡养必会恢复清明状态。如误认为是少阳证而施以小柴胡汤,会有升少阳愈伤其因之虞。

已经用了发汗的方法,而不得汗出,已经用了攻下的方法而热不退,说明发汗、攻下的方法是不恰当的。脉躁盛提示邪气盛而正气不虚,正气能够与邪气抗争,所以要重用复脉汤,扶正以达邪,则疾病可以痊愈。

六、治疗温病时错误地应用了升散药物,以致脉象结代,甚至一呼一吸脉搏跳动两次,应该重用复脉汤。必待阴精恢复后再治疗其他病证。这是保存人体正气为先的方法,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里急,急当救里”的意思。

七、温病用了发汗和攻下的方法后,出现口燥咽干,精神倦怠,嗜睡,舌质红赤,苔焦老干燥,用加减复脉汤治疗。中焦邪实,用攻下法后,如果邪气没有深入到下焦,应当用益胃汤来恢复胃中的津液。如果口燥咽干,说明肾阴不能上承,神昏欲眠正是“少阴病,但欲寐”的临床表现,所以与复脉汤治疗。

八、热邪深入下焦,无论损伤肾阴,还是损伤肝阴,均可以用加减复脉汤治疗。本条讲复脉汤是治疗肝肾阴亏的基本方,因为肾主藏精,厥阴肝木必须待少阴精水充足后才能生长,因此肝肾两经的病变,都可以用加减复脉汤治疗,即乙癸同源之义。

注释:地黄,是四大怀药之一,生地黄能滋阴养血;干地黄偏于滋阴凉血;熟地黄有养血生津、填精补髓的功效,为补血的要药。熟地黄食用时常与健脾药物合用。苔腻者用时需谨慎,但脾虚生湿而见腻苔者用之适宜。

加减复脉汤方(甘润存津法)炙甘草六钱 干地黄六钱(地黄有三种用法:生地,是指鲜地黄还没有晒干的,可以入汤药中煮用,也可以取汁,性甘凉,能够退热存津,用以治疗上中焦病证;干地黄是晒干的鲜地黄,因为已经晒过而去除了寒凉之性,所以本草称干地黄性甘平;熟地黄是用酒和砂仁制过后,又经过九蒸九晒而成的,由于经过太阳的暴晒,又经过炭火的蒸煮,因此性甘温。无奈现在人们都误认为干地黄就是生地黄,北方人甚至不知道还有生地黄,称干地黄性寒凉,这真是指鹿为马,不能不加以分辨) 生白芍六钱 麦冬五钱(不去心) 阿胶三钱 麻仁三钱(柯韵伯说用麻仁是错误的,应当是酸枣仁。他是从“心动悸”三字看出传写错误的,很有道理。现在治疗温病仍用麻仁,是取麻仁甘能益气,润能去燥的特性。)上药用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病重的,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各八钱,麦冬七钱,白天服用三次,夜间服用一次。

救逆汤方(镇摄法)即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八钱,煎煮法与加减复脉汤相同,如果脉虚大欲散的,加人参二钱。

九、温病攻下后,大便稀溏,每天三四次,脉象仍数的,不能用加减复脉汤,可以用一甲煎治疗。服一二日后,大便成形,再用一甲复脉汤治疗。攻下后应当数日不解大便,现在反而稀溏,次数增多,不是患者素体阳虚,就是攻下不得法,有亡阴的危险。如果此时用复脉汤等滑润而味厚的药物,那么养阴药反而成了泻阴的毒药,所以单用一味牡蛎,则力量较大,既能存阴,又能固涩大便,而且能清在里的余热。虽然只用一味药,却发挥了三方面的治疗作用。一甲煎(咸寒兼涩法)生牡蛎二两(碾成细末)上药用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趁热服。一甲复脉汤方即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一两。

十、热邪传入下焦,伤肝肾阴液,只要见到大便溏的,就可以用一甲复脉汤治疗。温病传入下焦,损伤阴液,一定以救阴为当务之急。但养阴药大多性滑润,只要见到大便出现稀溏,不要等到每日三四次,就可以用一甲复脉汤,此方既可以救阴液,又可以防滑泄伤阴。

十一、温病深入下焦,损伤肾阴,出现肾阴即将涸竭,邪热上亢,心中烦躁,不能入睡,用黄连阿胶汤治疗。

注释:中医药蛋的配伍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不同的配伍药物作用也各不相同。鸡蛋黄性平,入心、脾经,可滋阴润燥、养血熄风,多用于心烦不眠,热病痉厥,小儿消化不良。同时,现代研究也发现,蛋黄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在机体消化后可释放胆碱,有一定的健脑益智的功效。黄连阿胶汤中取其滋养阴血之功效,百合鸡子黄汤中取其滋润胃阴之功效。

前面的加减复脉汤等,是为邪少虚多的证候设立的。对于阴亏热盛的证候,用甘草就不对症。心烦不宁,是阳热挟心火上亢的表现,心火盛,心阴受伤,所以烦躁而入睡困难,是阳热亢盛不能入阴、阴虚不能潜藏的表现。本证阴阳离绝,有相互背离之象,因此很危险,所以用黄芩辅助黄连清泻壮火、而保护真阴;以芍药辅助阿胶内护真阴以捍御充阳。之所以称为黄连阿胶汤,是取其一方面可以苦寒泻火,另一方面柔润养阴的含义。其中变幻莫测的奇妙之处,全在于鸡子黄。前人认为鸡子黄为巽木,秉承了心的母气,色红可以入心,用鸡子黄是“虚则补其母”的方法,说得虽然有道理,但还没把其中的巧妙含义全都阐发出来。鸡子黄有地球的形象,属于血肉有情的药物,而有生发之气,是奠安中焦的圣品,具备了甘草的性能,而又比甘草有灵性;正中有孔,所以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具有类似莲子的妙用;鸡子黄性平和,所以能使亢盛的平和,虚弱的补益;气味焦臭,所以上能补心;味甘咸,所以下可补肾。此外,佛教有地上的水能被风火消灼的比喻,即若一旦出现肝风内动的变化,则阴液必会被完全消灼,而鸡子黄镇定中焦,通达上下,合阿胶可以提前平熄内风的摇动。

若不知道人体阴阳相生的意义,则肯定不能体会到仲景用鸡子黄的奥妙。现将人体阴阳、生死、醒与睡之间的关系列出图示,以便学习者更易理解。

黄连阿胶汤方(甘苦咸寒法)黄连四钱 黄芩一钱 阿胶三钱 白芍一钱 鸡子黄二枚上药用水八杯,先煮黄连、黄芩、白芍,煎成三杯,去渣后,放入烊化的阿胶,再加入鸡子黄搅拌均匀,每日服三次。

十二、夜间发热,早晨热退身凉而无汗,这是热邪伏于阴分的表现,可以用青蒿鳖甲汤治疗。夜间阳入于阴分而发热,昼日阳气出于阳分而热退,可知热邪深伏于阴分;热退后无汗,可知邪气未出体表,仍归于阴分。邪热混杂在气血之中,因此不能单纯用养阴药,又不是壮火,更不能滥用苦燥清热药物。所以用鳖甲,蠕动动物的甲壳可以入肝经而至阴分,既可以养阴,又可以入络搜邪;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引领邪气外出;细生地黄清阴络之热;牡丹皮可以泻血中的伏火;知母,即能知道病变的根源,佐助鳖甲、青蒿以搜剔邪热。另外,此方有先入后出的妙义,青蒿不能直接进入阴分,鳖甲可以领其入阴分;鳖甲不能单独出于阳分,而青蒿可以领使其外出。

注释:二甲复脉汤与三甲复脉汤均以咸寒甘润立法,两方均可治疗下焦肝肾阴精亏少之证。只是临床上会有所偏重。若以肝阴不足,筋脉失养为主者,可用二甲复脉汤滋阴柔肝以防止痉厥发生;而三甲复脉汤滋阴复脉,较适用于热邪深入,下灼肾阴引起的肝肾阴虚证。

青蒿鳖甲汤方(辛凉合甘寒法)青蒿二钱 鳖甲五钱 细生地黄四钱 知母二钱,牡丹皮三钱上药用水五杯,煮取两杯,每日服两次。

十三、热邪深入下焦,脉象沉数,舌苔干燥,牙齿焦黑,手指自觉蠕动,这是肝肾阴亏,引动内风的征象,必须紧急预防发生痉厥,用二甲复脉汤治疗。本条是告诉人们治疗痉厥初起的方法,温病七八天后,热深不解,口中津液干涸,只是感觉手指掣动,就应当防止发生痉厥,不必等到已经痉厥,然后再治疗。因此用复脉汤养阴,加入介类潜阳,使阴阳交通,这样就可以预防痉厥了。二甲复脉汤方(咸寒甘润法)即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

十四、温热邪气深入下焦,热势深而厥逆严重,脉象细小而短促,心中悸动不安,甚至心胸疼痛的,用三甲复脉汤治疗。前面的二甲复脉汤,可以预防痉厥发生,即使痉厥已经发作,也可以用二甲复脉汤止痉厥。现在又加入龟板,称为三甲复脉汤,是因为心中悸动,甚至疼痛的缘故。心中悸动,是因为火以水为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有下竭肾阴之势,肾水亏虚,不能上济肝木,因而发生痉厥。痉厥发生后,肾水难在短时间里恢复,这样心阴不济,故悸动不安。严重的发生心胸疼痛,《内经》说:“阴维为病主心痛”,本证久热伤阴,而八脉附于肝肾,肝肾阴伤累及阴维脉,所以发生心痛。这不同于寒气侵犯心胸所致的胸痛,不可以用温通法。所以本证用镇纳肾气,补任脉通阴维的龟板止心痛,并配合入肝搜邪的二甲共补肝肾。三甲复脉汤方(同二甲汤法)即二甲复脉汤加生龟板一两。

十五、下焦温病,不仅手足搐搦,而且呃逆不止,脉细而劲急,宜用小定风珠治疗。温热邪气久留于下焦,使肝之阴液受损,发为厥逆,扰动冲脉,发为呃逆,阴液与阳气都衰减,所以脉细。肝木横强则脉劲急,所以用鸡子黄健脾而平熄内风;龟板补任脉而镇冲脉;阿胶沉降,补阴液而熄肝风;淡菜虽生于咸水而味淡,结构为外面成双而内部为单,有坎卦之象,所以能补阴中之阳,其外形一开一合,又能潜敛上亢的阳气;童便味浊可以入浊阴中,所以用作使药。本方称为定风珠的原因,是因为鸡子黄如珠形,得巽木之精气,能熄肝风。龟能生蛋,蛋也具有珠子的外形,具有真武之德,故能平肝胆。震卦与雷相应,在人体与胆相对应,天上打雷便起风,一旦雷声停止,风也就随之平静。亢盛的阳气直冲头顶,如龙之上腾于天;而龟能制伏龙。古代人养龙和驾驭龙的方法失传很久了,然其主要原则不超出此段所述。

注释:

小定风珠以童便为使,取其引火下行及滋阴之效。童便的药用历史十分悠久,其性寒味咸,归心、肺、膀胱、肾经,为津液所化,来源于水谷精微,非其他咸寒之物可比,能滋阴降火、止血活血、补益肾元。故本品历来常用于治疗证属阴虚火旺的骨蒸潮热、咽喉疼痛、鼻衄、咳嗽、吐血及崩漏、恶露不绝等。目前人尿疗法还被认为是抗衰老的最佳方法,被广泛推崇。

小定风珠方(甘寒咸法)鸡子黄一枚(生用) 真阿胶二钱 生龟板六钱 童便一杯 淡菜三钱上药用水五杯,先煮龟板、淡菜,得两杯去渣后入阿胶,烊化后,加入鸡子黄,搅拌后即成,再冲童便,一次服尽。

十六、热邪久留不去,耗伤肾阴,或者因为误用发汗解表,或妄用攻下的方法,以致下焦肝肾阴伤,表现为精神疲倦,手足抽搐,脉象虚弱,舌绛少苔,随时有可能发生虚脱,可用大定风珠治疗。本证病机是邪气已去十之八九,真阴仅存十之一二。看脉虚、苔少等就可以知道,本证以真阴虚衰为主,所以用大量的性味厚重药物以填补真阴,介类药物重镇潜阳,以一味鸡子黄从足太阴而下安足三阴,并上济手三阴,使上下交合,阴平阳秘则不至于发生虚脱病证。大定风珠方(酸甘咸法)生白芍六钱 阿胶三钱 生龟板四钱 干地黄六钱 麻仁二钱 五味子二钱 生牡蛎四钱 麦冬六钱(连心) 炙甘草四钱 鸡子黄二枚(生) 鳖甲四钱(生)上药用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后,再加入鸡子黄,搅拌而成,分三次服。兼见气喘加人参,兼见自汗出加龙骨、人参、小麦,兼见心悸加茯神、人参、小麦。

十七、下焦温病,壮火炽盛的病证不能用定风珠、加减复脉汤等。邪少虚多的不能用黄连阿胶汤。肝肾阴亏,有发生痉厥征兆的,不能用青蒿鳖甲汤治疗。这是定风珠、加减复脉汤、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的禁忌证。这些方剂虽然都可以存阴退热,但其中有的通过补阴而达到泻热目的;有的一方面补阴,一方面搜剔邪气;有的一方面填补阴液,另一方面救护阳气。应该做到心领神会,不能相互混淆。

十八、温病,出现痉厥,神昏,舌体短缩,烦躁等证,属于手少阴心经热邪郁结不散的,应先给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一类药物,以清心开窍,泻热达邪;然后再用三甲复脉汤等方剂育阴潜阳。临证时要仔细辨证,治疗顺序不能颠倒混乱。痉厥、神昏、舌短缩、烦躁等症状表现,可以笼统称为厥阴证。但有手厥阴、足厥阴经的区别:病在上焦,以清除邪气为主。祛邪之后,要用存阴法调理;病在下焦,则应当以存阴为主,在用养阴法之前,如果尚有余邪未清,则应当先搜除邪气。手少阴证未解,是指寸脉大,口气重浊,颧红,目赤,壮热等。

十九、邪热久留不解,致阴精枯竭,皮肤干燥、粗糙而脱屑。有的因为攻下后,邪气溃退,有的用养阴药物后,阴液恢复将要蒸汗外出,此时正气已经亏虚,不能立即鼓邪外出,阴阳相互交争而全身战栗,这是将要战汗的征兆,可温服复脉汤助正气。如果患者体虚严重,可加人参;形体壮实,只要让患者安静休息即可,不要扰动患者。

注释:虽然吴氏在治疗温病时提倡“救阴”为主,但是从本条文中看出他也强调救阴的同时还需要辨证,审时度势。祛邪与养阴也应有先后主次之分,邪盛而阴不伤,以祛邪坚阴为主;邪盛而阴伤不重,祛邪兼以养阴;邪盛阴伤亦重,祛邪养阴并举;邪退但阴伤严重,以养阴生津为主。

伤寒一定要在攻下之前汗出,而温病多在攻下后,下后里气得通,邪气外出,所以战汗而解,确实像吴又可所说的一样。凡要战汗的,一定先烦躁,然后汗出邪解。如果正气虚,邪气重,或者邪气已经深入下焦,攻下后里气通;或者津液干枯,服养阴药后,津液增加,此时正邪相争,则作战汗。战栗而得汗出,则可以痊愈,战栗而不能出汗则是死证,这真是生死关头,只在顷刻之间。患者已经有肌肤甲错,可知津液已经枯竭,所以用加减复脉汤加人参以扶正祛邪,送汗液出于肌表。如果患者肌肤腠理致密,体质不是很虚弱,不需要加减复脉汤扶助正气,就顺其自然,莫频频扰动患者,第二天再考虑补阴也不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