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游记《晋阳双塔凌空霄 时光老人诉春秋》

雷雨 游记《晋阳双塔凌空霄 时光老人诉春秋》

00:00
09:25

《晋阳双塔凌空霄 时光老人诉春秋》 作者 雷雨

“行旅归来,遥见塔影,即知太原将至;公私外出,回首塔身,却晓晋阳渐远”。

这是太原市市民,回归或别离家乡时看到或想到故土双塔时的一份喜悦与惆怅之心情。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性建筑。如果说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是天安门,上海是外滩,武汉是黄鹤楼,西安是钟楼,那么,太原的地标性建筑无疑是文峰塔和宣文塔。

7月下旬的一天,我们游览了太原的双塔公园。从西门进去,先坡道再拾阶,之后为碧波荡漾的湖泊。湖上有一座仿古的通廊连接两岸。我站在湖边,透过长廊的屋脊屋檐与垂柳,就可以隐约地看到寺院的红墙青瓦与刺破蓝天的塔尖。

跨过通廊,沿着公园的人行步道自西向东朝着永祚zuò寺的北门缓行。盛夏雨后的龙城,迎面的空气中吹拂着徐徐的凉风,小径两旁的草坪、国槐、银杏和针叶松泛着青翠。转头向北望去,掩映在万木丛中的双塔 便雄峙zhì在你的眼前。

处于东南方向的塔,被称为文峰塔,是道教文化产物。据传,宋太宗焚毁晋阳城后,在旧址东北三十里重建太原城,新城西北高于东南,被认为文运难以兴盛。为弥补风水缺陷,明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原士绅多方募集资金,历时3年多,在太原东南郝庄的山冈gāng上兴建了文峰塔。

位居西北方向的塔,为宣文塔。文峰塔建成9年后,第十一代晋王朱敏淳chún邀请五台山的福登大师 主持扩建永祚寺。福登大师是明代中叶著名高僧,一生建设过许多寺庙、佛塔、桥梁。历经4年多时间,在旧塔西北方 相距46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相似的新塔。因为当朝的宣文皇后笃信佛教,出资建塔,故命名为“宣文佛塔”。

掐指算来,文峰塔和宣文塔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斯人已逝,高塔屹立;后人维护修葺qì,立晋阳于不倒;欣逢盛世,拆旧物,迁村庄,种绿植,建公园,在喧闹的城市黄金地段,难得有一片清静、清凉的圣地。当年筹资建塔的乡绅和晋王朱敏淳,早已化为一缕青烟,袅袅仙去,但他们的物质遗产仍矗立在龙城大地,被善男信女顶礼膜拜。

他们死了,也没死。死的是肉体,不死的是事迹。双塔凌霄,沐风栉zhì雨,它仿佛向后人诉说着一段有趣的故事,这两座雄伟的古代建筑,留下了一代又一代太原人美好的固念,留下了一个城市难忘的历史记忆,留下了一座现代城市的悠久文脉。

就近仰望,宣文佛塔 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全塔总高54.78米,为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座用石条砌筑 ,质朴坚固,塔身为青砖研磨 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yán,椽枋chuán fāng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每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 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

文峰塔与宣文塔比目并立。文峰塔也是一座砖制塔,高低、建制均与宣文塔类似。所不同的是文峰塔一经yī jīng问世,塔身便向西北微微倾斜。这是建塔工匠在造塔之初,考虑到塔势高峻,又居于东山的前沿,容易受西北风的影响,所以才有意将塔身向西北向 微侧,以抵消西北风对塔的吹阻力。可见,古人的智慧不亚于今人。

时至今日,永祚寺双塔依然巍峨屹立。一塔凝视历史,一塔展望未来,日夜守护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双塔巍巍,凌霄而立,它们是太原的骄傲,也是中国古建筑的骄傲。长久的岁月磨砺,给这两座双塔 留下了太多的历史痕迹;塔身八角悬挂着的风铃,清风徐过,清脆作响,就像一个时光老人 向游客们讲述着往昔的春秋故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