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多次得不到一山禅师的指点,梦窗目忖与禅师无缘,只好忍泪下山,再往鎌仓的万寿寺叩参佛国禅师。佛国禅师给予他更无情的棒喝,使一心求道的梦窗,更加痛苦,他伤心的对佛国禅师发誓道:“弟子若不到大休歇之地,绝不复归见禅师。”于是,山林苦修,日以继夜静默思维。有一天,坐在树下,微风习习,心中凝然如镜,不知不觉已至深更。正要回寮休息,当上床之时,误认无墙壁之处为墙壁,就把身子靠了过去,不料却跌了下来,在跌倒的一刹那,不觉失笑出声,就此豁然大悟了。
3-行持读诵《金刚经》的行者,以般若智炬,了见迷相昏暗,行无相布施,心无希求,无轻重胜劣,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此分把佛陀启建法会的去来之相也空掉,所谓“妙有不有”,既是佛陀不住说法、度众、三十二相等,此目睹耳闻诸相,哪里是恒常真实的?梦窗国师年少时,千里迢迢的到京都一山禅师处参学,有一天至方丈室请示道:“弟子大事未明,请和尚指示开悟法门。”一山禅师严峻的答道:“吾宗无言句,何有一法与人?”梦窗再三恳求道:“请和尚慈悲方便。”一山更加严厉的道:“我这里没有方便,也没有慈悲。”
2-观于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艰难,不可称计。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无异。为之雨泪,欲令度厄,至于大道。”佛于是颂曰:发无上大意,行慈悲喜护,大哀如虚空,行等无适莫。立德不为己,唯为十方施,度脱诸群生,使至大道智。又有四事得至大乘!一曰布施,给诸穷乏;二曰不于豪劣,行轻重心;三曰所可施与,无所希望,不求还报;四同以此功德,施于众生。佛于是颂曰:市施摄贫穷,不行轻重心,志慧无悕望,不求还得报。愍念于群黎,往来周旋青,以此功德施,悉令至大道。
1-心有希求、念想,即使集福德遍满虚空界,不得作佛。不了自心众魔妄相,著我法等见,所作善法,无益于开发觉性的功德,只有增长贪欲和愚暗。《金刚经》是佛陀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者说,即是不乐小法,能听受行持般若大法,并荷担如来家业,令众生入佛知见。在《佛说演道俗业经》中,阐示发无上道意者,如何行于大慈,等如虚空。佛告长者:“其大乘学,发无上正真道意,行于大慈,等如虚空,而修大悲,无所适莫。不自忧身,但念五趣,一切众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护。惠施仁爱,益义等利,救济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六度无极,无所悕望,以施一切众生之类。
5-身心开朗之余,脱口做了一偈—— 多年掘地觅青天,添得重重碍膺物:一夜暗中扬碌砖,等闹击碎虚空骨。梦窗国师开悟时,年三十一岁。得悟的因缘,源自其师慈悲和方便,要他于无言句,无一法处,洞明祖师西来意,原不在诸佛先贤位中,而是如影相随,就在汝边。掘地如何觅青天,磨砖如何圆成镜?心不平等,逐境生妄,怎能人不思议法身呢?就像憨山德清和尚的“我箴”:一切爱憎,皆由我障,我障若空,光明无量。逐境心生,随情动念,心境两忘,物我无辨。物无妍丑,由我是非,我心不起,彼物何为?动静等观,贵贱一视,凡圣齐平,名不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