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 乾隆与“卢沟晓月”

名胜古迹 | 乾隆与“卢沟晓月”

00:00
07:24

“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在清朝的时候是很有名的景观,有许多文人雅士曾经来这里吟诗作赋,后来,因为乾隆来到这里题了碑,这个景观呀就更加有名了。

直到今天,这块石碑在卢沟桥东头立着,周围还有四根盘龙宝柱守护着它。传说中,这四根柱子上原来还有个顶,不知什么年头,被一阵风刮跑了,真的是太遗憾了。那么,乾隆又是为什么会题下“卢沟晓月”这块碑的呢?听说呀,是因为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卢沟桥这地方十分荒凉,这里的桑干河河水浑浊肮脏,还时常泛滥,人们苦不堪言。说来也怪,自从有了卢沟桥,河水变清了,也不泛滥了。最神奇的地方是,这里的月亮比别的地方出得都早。往常,在其他的地方,初一、初二看不见月牙儿,但是如果你能来卢沟桥,每到初一、三十晚上都能看见月亮,大年三十夜里看得更真切。一到夜半时分,东南方向就现出一弯明月,渐渐上升,照得桥上石狮子是哭是笑都看得清清楚楚。不过,传说这种奇景只有两种人才能看到:一种是十五岁以下的童男童女;一种是命格贵重的人。这样传来传去,就更显得卢沟桥神奇起来。

当时的乾隆皇帝听说了这个故事,他呀,一向自命不凡,觉得自己贵为皇帝,一定命格非常贵重。想来想去,他觉得一定要去亲自确认一下。

大年三十晚上。乾隆就叫人预备八抬大轿,摇摇晃晃地来到了卢沟桥。宛平县令正在过年,一听说皇上驾到,吓了一身冷汗,赶紧叫人点上灯笼、火把,列队迎接。

乾隆下了轿二话不说,直奔卢沟桥,众人也都随着上去。正是夜半时分,乾隆两眼直直地向东南方向望着,可只见星斗满天,却不见卢沟桥明月。乾隆十分扫兴,询问侍从:“怎么不见月亮?”侍从们也不明所以,只好说些找些话来安慰皇上,有的说,灯笼、火把多,看不清楚。乾隆一听,觉得这话有理,立即下令把所有的灯笼火把熄灭。顿时,卢沟桥变得一片漆黑。乾隆又抻着脖子瞪圆了眼睛,努力地望呀望,还是没瞧见。他心里着急,叫来宛平县令,大声斥道:“你这官是怎么当的?这卢沟桥不是三十晚上出月亮吗?”县令连忙说:“是,是!”“那为什么看不见呢?”“小的也只是听说,这月亮只有命格贵重的人才能看见。”

乾隆气急了,心想:我是皇帝,命格还不贵重吗?我兴师动众来看月亮,要说看不见,老百姓还能接受我做皇帝吗?想到这里,他挥挥手:“你们都退下,叫我仔细看看。”

乾隆自己在桥上往东南方向努力地看呀看。看着看着,就觉得似乎有一弯明月摇摇晃晃地升起来,就挂在天上。他揉揉眼睛,越看越觉得真有月亮,于是叫来侍从,激动地指着天边说:“你们看月亮,月亮就在那儿。”

众人个个上前,装模作样看了一会儿,谁也没看见。乾隆不停地问:“看见没有?看见没有?”众人齐声说:“我们命薄,没有眼福。”乾隆听了更是高兴,觉得自己确命格贵重。随后,他吩咐说:“笔砚拿来!”,准备给这一美景题词。

宛平县令急忙叫人抬出雕漆书案,呈上文房四宝,点亮灯笼火把。

乾隆坐在那儿沉思,嘴里不时念出几句诗来,想从中找点好句,可是吟来吟去,都不满意。

这时,有一个翰林看出了他的心思,上前说:“臣有几句不知如何?”乾隆说:“讲。”

翰林吟道:“霜落桑干水未枯,晓空云尽月轮孤。一林灯影稀还见,十里川光淡欲无……”原来是明朝文人李东阳写的一首诗,叫《卢沟晓月》。

乾隆一听连连拍手:“好,好。”他当即挥毫泼墨,写了四个大字:“卢沟晓月”。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急忙吩咐刻碑。就这样,“卢沟晓月”的石碑就立在了卢沟桥头。从那以后,这里的风景也就更出名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