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产业图谱①| “北深广上”位列第一梯队 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未来产业图谱①| “北深广上”位列第一梯队 处于领先地位

00:00
06:43

7月9日,在“中国经济向新而行”夏季峰会深圳分论坛“新质生产力下的中国智造”中,新京报贝壳财经首次发布《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报告。在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推出“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通过梳理六大未来产业方向中初具规模的21个产业共710万余条企业数据,对32个万亿GDP城市及准万亿GDP城市的未来产业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综合城市政策、科研基础等,挖掘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

此外,通过分析各城市在未来产业上的投入及目前的发展阶段,我们发现万亿城市及准万亿城市中最具“未来感”的城市,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潜能和特点,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产业创新支撑和引领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报告》显示,根据“未来产业之城”指数评价体系,综合产业、政策、科研三部分的权重得分,各城市“未来产业之城”指数的综合排名如下图所示。北京、深圳、广州、上海位于榜单前四,一线城市未来产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根据评分结果,北京居“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综合排名首位,并与第二名形成较明显的分数差,反映了其作为国家首都的独特地位和资源优势。其中,北京在产业、科研维度的得分均排行第一,在政策维度方面仅次于上海。北京的众多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为其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政策站位和宏观战略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产业结构多元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为北京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圳、广州、上海分列“未来产业之城”综合指数排名第二至四名,仅次于北京,体现了一线城市整体在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方面的领先地位。

深圳的三方面发展相对均衡,当地的创新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政策环境和科研投入也为未来产业的孵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分维度来看,深圳、广州在产业方面的优势较上海更为明显,上海则在政策、科研方面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产业方面,广州比深圳得分略高,2023年,广州企业净增19.81万家,是全国企业增量最多的城市,体现了当地招商的决心与成果。

上海在政策维度的单项得分在32个城市中排名第一,当地从顶层设计上对未来产业进行了细致的战略谋划。今年3月,上海市发布2024“投资上海”政策包,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推动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产业投资母基金,并发布10个细分赛道投资机遇清单。

成都、杭州、西安产业具有相对优势 苏州科研竞争力较强

杭州、成都、南京、西安、武汉、重庆跻身“未来产业之城”指数综合排行前十,均为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它们在各自区域里资源相对集中,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六个城市中,成都、杭州、西安在产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成都单项总分最高,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当地形成多个万亿元级和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杭州、武汉、重庆、南京在政策方面相对领先,杭州单项总分最高,在政策发布、金融支持、经济激励和人才引进方面均有较强劲的政策支撑;在科研维度,武汉、南京的排名相对靠前,二者均为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长、资源深厚的城市,地方科研实力不俗。

根据综合分数区段,除排行前十名的城市外,还有苏州的总分超过80分。其中,苏州与重庆的总分十分接近,在科研维度的得分不仅高于重庆,共超过了5个排名处于前十名的城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其在产业方面得分略低于重庆。

济南、厦门、长沙产业方面排名相对靠前 福州、无锡和唐山有较完善政策规划

“未来产业之城”指数综合排名相对靠后的城市,在产业、政策、科研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短板,但也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济南、厦门、长沙在产业方面的得分相对靠前;福州、无锡和唐山则有较为完善的未来产业政策规划;科研方面,天津作为直辖市具有高校科研优势,得分高于其他同梯队城市。

传统工业城市如唐山、徐州、沈阳和大连,在综合排名中相对靠后,与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有关,需在未来发展中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力度,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其中,唐山出台未来产业相关的政策较多,为其得分提升助力不少。

出品:新京报贝壳财经

学术指导: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

数据支持:天眼查

出品人:苏曼丽

统筹:任娇

数据分析师:董怡楠

设计:任婉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