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为什么没有人跳水——记者巴黎奥运会跳水现场手记

中国民间为什么没有人跳水——记者巴黎奥运会跳水现场手记

00:00
04:52

据潮新闻报道,被戏称为“副业是跳水,打毛线是主业”的英国名将戴利,北京时间今天傍晚没能守住他和前搭档在东京奥运会时拼到的男子双人十米跳台冠军。中国组合杨昊和练俊杰以较大的优势抢回了这块中国跳水在上届奥运会唯一丢失的金牌。

不过戴利毫不失落,因为这完全在预期之内,关于跳水这件事,中国夺金,别的国家争银铜是正常逻辑。

杨昊/练俊杰夺男子双人10米跳台冠军。图源世界泳联

在奥运会跳水赛场,中国队是独一档的存在。这种一个项目长期碾压式的优势形成的赛场氛围,让别的国家对中国跳水运动员有一种高山仰止的心理。就连媒体班车上知道我是去采访跳水比赛的中国记者,老外同行也直竖大拇指,但他们大概不知道,他们眼里的跳水王国,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普通人在练跳水。

去年,杭州奥体中心办过一次全国青年跳水锦标赛,参赛者是国内20支代表队的290名年轻人。不要轻视这项青年赛事,因为它可能集中了中国跳水的多数基础后备力量。

中国游泳协会此前有过统计,全国登记注册的跳水运动员不足1000人,能够参加顶级比赛的选手不到300人。按人口比例计,差不多140万人里出1人,这样的项目普及率,怎么能叫“跳水王国”呢?

即便专业练跳水,国内的发展也不均衡。有人对中国跳水奥运冠军的籍贯做过统计,发现几乎来自两广、两湖、河北、四川和陕西地区。这些省份因为有传统、有师资、运动员成材率高,形成良性循环。而有的省份由零开始,嫌性价比低,索性放弃跳水。

有人认为上述指的是专业跳水选手,还不包括民间。那么请问,你的身边可有普通人在玩跳水?

没人练首先是因为没处练。即便在“长三角包游”的游泳发达地区,也很难找到群众性的游泳馆有跳水设施,更别说专门的跳水馆。相反,你在游泳池最常见的标语是:禁止跳水。它指的是,泳客不能像游泳运动员一样很帅地跃入水中。一名自认为泳技了得的朋友抱怨,摸着池边下水很不酷,但规矩就是规矩,谁要是跳水,游泳馆的管理员就要找你麻烦。

昌雅妮/陈艺文夺得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金牌。记者 赵磊 摄

至于这么多星罗棋布的游泳馆为什么步调一致地忽略跳水,归根结底还是出于安全管理的原因。跳水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和安全风险,我们的《民法典》出台“群众性体育运动自甘风险”的条款还是近几年的事。在此之前,管理部门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校园体育也无处寻觅跳水的踪影,除了个别顶尖大学招收高水平跳水运动员学生,在普通中小学,很难找出一家拿跳水作为传统体育特色的学校。原因很简单,学校体育需要安全至上,青少年开展的都是低风险的运动。不信你去想想,八九十年代你读书那会儿上体育课的必练项目,现在有哪些已经不知去向?

除了四年一度的奥运会,跳水在民间引发热度的记忆还有两次。

一次是伦敦奥运会后的综艺节目跳水真人秀走红一时,但我认为那是综艺的成功却是跳水的悲哀——一个给中国体育带来49块奥运金牌(截至7月29日)的王牌项目,还要靠艺人来普及?

另一次是去年的天津狮子林大爷跳水,借助短视频传播火遍网络,而两三周后,随着管理部门介入,大爷跳水队再度转入地下,随后销声匿迹,所以就算天津大爷想为中国民间跳水争口气,也成不了气候。

天津狮子林大爷跳水火遍网络 网络截图

如果寻求更深层的根源,跳水在中国民间没有土壤,可能是源于中国人普遍不爱冒险,不爱尝试刺激但有风险的事。古训崇尚“君子不立危墙,不行陌路,不入深水,不坐垂堂”。

以此作为修身立行的智慧格言,所以我们很难理解90岁的老布什为什么要用高空跳伞来庆祝生日,也无法体验徒手攀爬几百米高危崖的勇敢者心境。缺乏冒险精神也不是什么过错,但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人类的创新和探索。跳水和所有带有一些风险的体育运动一样,社会留给它们的生存空间很小。

1988年李宁在兵败汉城奥运会后被万众炮轰时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中国人不是真的喜欢体育,他们只是喜欢赢。”虽然30多年后的现在,全民健身氛围已经愈来愈浓,但这句话放在跳水项目上,依然适用:我们不是真的喜欢跳水,我们只是喜欢跳水的金牌。

来源丨潮新闻

编审丨郑宗敏 梁丽盈(实习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