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贵族的谥号

欧洲贵族的谥号

00:00
03:52

话说欧洲人特别喜欢给王侯贵族起外号:“英明的”“狡猾的”“无地王”“大胆的”“秃子”“太阳王”……如此这般。据说这是因为欧洲王侯重名的情况太多,到处都是×× 二世、×× 八世什么的,看得人晕头转向。怎么办?那就给他们起一些简单好懂的外号吧。这些外号和中日两国的“谥号”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谥号”,就是根据君王生前的所作所为授予的称号。比如谥号为“武帝”的帝王,基本都有好战、武断的特征。欧洲王侯的外号也大多是死后的称号。

但是早在腓特烈三世去世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英明的腓特烈”来称呼他了。只有非常英明或非常虔诚的王侯,才能在生前得到“英明的”和“虔诚的”这种褒述盛德的称号。

腓特烈三世的确是大家交口称赞的贤者,而且在7 位选帝侯中,他的资格也是最老的。连当时的教皇利奥十世(Leo Ⅹ)都再三要求腓特烈三世接受皇位。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也知道自己没有胜算。他想来想去,觉得与其让卡洛斯一世继位,那还不如让腓特烈三世当皇帝来得好,于是连他都开始支持腓特烈三世了。

但腓特烈三世终究是“英明的”,这就意味着他看得比较长远。

眼光越是长远,行事就越是谨慎,不会大胆地“渡过卢比孔河”(Crossing The Rubicon,是一句在西方很流行的谚语,意为“破釜沉舟”。这个谚语源自公元前49 年,恺撒破除将领不得带兵渡过卢比孔河的禁忌,带兵进军罗马与格奈乌斯·庞培展开内战,并最终获胜)。

腓特烈三世考虑了自己的年龄(他当时已经56 岁了,在那个时代算“老年人”),也考虑到了自己的蒲柳之质,还估算了一下运营皇帝政府需要多少资金。诸侯上缴的帝国税不过杯水车薪。皇帝政府的运营资金终究还是要由皇帝所在的家族出。问题是,萨克森选帝侯家并不富有。

综合种种因素,腓特烈三世坚定拒绝了众人的推举——没钱,一切免谈。

——节选自《图说圣罗马帝国简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