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旅程,“险况”百出,却充满了大多数人未能经历的精彩。
对于阿根廷艺术家玛丽亚·桑蒂而言,在53岁的年纪,只身一人来中国采风和创作,无师自通学习风俗、锻炼丰富的肢体语言,手握一张地铁线路图作为指南,“每天都是冒险。”
几个月前,她通过网络申请了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的NY20+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并在7月初来到成都开启一个月的创作之旅。在工作室中,她将在成都的所见所感“在大脑中混合,像筛子一样过滤出最重要、最独特的东西,留在画纸上。”她将把作品送给浓园展出,作为送给成都的礼物。
在社交媒体上,玛丽亚如同“推介官”,更新了十多条关于成都的动态,收到很多评论:“再多发一点!”“告诉我更多关于中国的事!”这是不少阿根廷人所未曾经历的生活。
去中国,是她儿时的向往,这一梦想蛰伏多年后,在成都具象起来。
玛丽亚在四川旅游
从家庭使命中跳出
“为自己活一次”
艺术家这个职业有些神秘,“医学生毕业之后进医院,学者学成之后进入高校,那么艺术家去往哪里呢?”她努力做着比喻,“我不能只是待在家里。”
但人生的前半段,家是她生活的圆心。因为喜欢大家庭,玛丽亚和丈夫生了3个孩子,和2只狗住在拉普拉塔市的别墅中。城市没有地铁,她每天接送三个孩子上下学,做饭,送他们上兴趣班。
“终于有一天,我最小的孩子也16岁了,到了考驾照的年龄。我感觉自己‘解脱’ 了。”玛丽亚想要为自己活一次。
“几岁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有了中国,总是闪现陶瓷、竹子和一些影视形象。我感到这是来自内心的某种东西,在一次次召唤我。”玛利亚说,由于距离遥远,彼时阿根廷人没有足够的信息来了解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我想亲身去感受。”
她从小跟随家庭去欧洲旅行,在英国、意大利等地,都有朋友。“欧洲对我来说很熟悉,但也熟极而腻。对曾经的我来说,去中国很陌生,很新鲜。”
艺术家驻留项目为艺术家在全球各大城市提供居住以及工作场所,帮助他们前往不同城市进行采风和创作。在网上搜寻的时候,玛丽亚看到了成都浓园的NY20+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这是一个仿古艺术村,青砖翠瓦,几十个国家的艺术家短居于此。
发送申请的几个月后,她等来了成功的消息。到了成都,玛丽亚慢慢有了熟悉的感觉。“所有人都非常乐于助人、善良,虽然很多人不说英语,但是会绞尽脑汁地和我交流、提供帮助。”
她尤其热爱成都充满树木的绿色空间和雨后清新的空气,她也尝试握着一份地图线路图周游全城景点。从成都出发往川西旅游,她看到了“森林、高山、超级绿色和春天般的混合。”
她拍了十余条短视频发到社交网站上,像一本感受日记,记录“移动的瞬间”。帖子下有许多点赞留言,她知道,自己是观众们的眼睛,“并不是人人都能来中国。”
在一篇帖子里,她配上一段话:“我们参观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和成都博物馆。这里的生活是多么简单,中国人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解决了一切。无论你想要什么,你都可以网上下单,不到一个小时就会送到家门口。地铁非常便宜且无可挑剔,可以带你前往这座城市的各个地方。”
玛丽亚一行人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
在成都山水人文中捕捉灵感
从某种程度上,一种疏离感,是艺术家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在川西的古尔沟采风时,玛丽亚看到一个传承非遗手艺的匠人,匠人把一块石头放在另一块上面,用小石头堆砌成城堡、塔楼等艺术品。她很受触动——他的工作如此重复,日复一日,只做一件小事就能坚持一生,正像艺术本身,去研究,去耐心改进,去实践。“我想这就是我一直寻找的答案,这就是艺术平凡的真谛。我的工作也会如此。”
她认为工作的意义,不是卖给画廊多少画、挣到多少钱。“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想要建构一种想法,一种诗意,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并通过探索新的世界,完成自己的使命。”
在这一种思维的启发下,她越来越认识了自己——通过成都的种种新鲜经历,她不断突破自我,探索内心的地方,她称之为“在体内旅行”。克服初来乍到的障碍,放松身心拥抱文化,从中汲取力量,“我现在觉得自己超级强壮。”
在成都的见闻,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青花瓷瓶、古韵窗框、自然景观以及在川西见到的图案,玛丽亚将它们以抽象元素的形式组合在画中,构成新的故事。她计划把作品赠给浓园,或许未来在多个场合展出。“画家画完一幅画后,艺术品开始了自己的使命,去影响、启发他人。我的作品没有标准答案,人们要加上自己的想象去思考。我希望这是我留给成都的礼物。”
玛丽亚的作品
周末,玛丽亚在浓园开设面向儿童的工作坊,带他们发挥创意创造抽象画作品,也借此了解中国孩子对艺术的想法。
玛丽亚认为,中国之行让自己受益良多。“我从小有这样的梦想,等待多年后仍敢于付诸实践,而且成都的山水人文一次次给她带来灵光乍现的瞬间。这些因子留存在脑海中,或许是未来的生活之光、灵感之源。”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