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着瓶子来打散装“二八酱”,“老国营”里的老味道|京华物语

拎着瓶子来打散装“二八酱”,“老国营”里的老味道|京华物语

00:00
10:13

去赵府街副食店,

拎着瓶子来打散装“二八酱”

据说,这是北京硕果仅存的一家老国营副食店了——旧鼓楼大街东侧的赵府街,清代属镶黄旗的地界儿,副食店门口唯一的装饰,就是玻璃上贴着俩极有年代感的大红字“国营”。一进去像是“穿越”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柜台、散装麻酱,甚至连墙上海报贴的糖果的“糖”字、烟酒的“烟”字,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可能都不认识。

来这儿买副食的,可不仅仅是附近的老居民大爷大妈,现在乌泱泱排队的是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整书包的一瓶瓶囤“二八酱”。“二八酱”可能好多岁数小的朋友都没听过:就是两成芝麻酱、八成花生酱的“调和酱”。您可以自己带瓶子散打,也可以买成罐儿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二八酱”真是一个伟大发明:因为花生的成本比芝麻便宜,“二八酱”既取了芝麻酱的香味,又保持了花生酱的浓郁,成本还比纯芝麻酱便宜——散称十四块钱一斤。嘿!含嘴里五分钟香味儿不带散的,吃老北京火锅涮肉、早点抹馒头、夏天拌面条,就靠这口“二八酱”了。

要提醒一句的是,人家老国营不开网店,“二八酱”十四块钱一斤国营良心价。您要是不想自己跑腿儿,随便搜网上都有“网红代购”——九十八块钱一对儿,顺丰包邮。咱还是不惯那个不良风气,自己现场来打的酱,香啊。

去小楼饭店,一定得来一份烧鲇鱼

来,先跟我念一个地名:南街。虽然现在的路牌和导航都变成了“南大街”,但您要到副中心问路遇到“老通县”,人家可能下意识地一愣:“南大街?您说南街啊。您别往里开了,紧东头儿是大高坡,汽车下不去。”

小楼饭店名声在外,光绪二十六年创建的清真老字号,在通州无人不知。小楼饭店的地理位置,非常符合通州二字的定位——四通八达,一条在乾隆年间被“切成十八个半截儿”的南街,看上去一条街上到处都是胡同口儿,到处都能过。建议自信人士开车来体验——像是“开盲盒”,在很多的半截儿胡同过五关斩六将后需要您“掉头,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

小楼饭店从菜系到服务都属于地道老国营——您点菜点多了,服务员大妈会劝您“打住”,绝对不让您花冤枉钱请客浪费。喝白开水自己去倒,装修的风格就是没装修。看菜单时,跟我念一个发音:“卷果”。这里基本上每桌必点的就是特色烧鲇鱼——挨着运河,老事年间这里鱼多,但鲇鱼土腥味大,就把鱼去头尾留中段,切成块儿,用绿豆淀粉一裹,香油红烧,三炖三烤,急火文火反复过油。最后,倒入辅料勾芡出锅。可以一尝,一尝乡愁双泪流。

去大顺斋,寻觅老国营的糖火烧

明崇祯年间创建的大顺斋,也属于副中心大运河文化的一部分,老店址也在南街——南街北口儿往东拐一点儿,就到了运河漕运码头。来来往往运粮卸货或赶路,过去没有外卖保鲜盒,路上带得最多的是点心饽饽,尤其是大顺斋的糖火烧——既扛饿解馋,保质期又特别长,还不怕压坏了,随便往包袱里一放就行,不像是娇气的酥皮儿点心,颠簸二里路直接变点心渣了。

老国营的大顺斋糖火烧,看上去特不起眼儿——红糖色儿的火烧谁没见过啊。但人家老字号用料工艺都有讲儿。面是本地新麦子磨的;香油、麻酱的原料都是上等的白芝麻;火烧是死面还是发面的?都不全是。捏火烧时,要“两层死面”加“一层发面”叠起,上炉时候,饼铛内先文火抢脸儿一两分钟,然后上盘入炉,烘烤十五分钟,这才算大功告成。

现在都讲究“控糖”,可能是为了适应年轻人的口味,很多地方的糖火烧都没那么甜了。只有大顺斋以老国营的不变应万变,保留着它的甜——糖火烧就是得甜,不甜风味全无。然后我发现了老字号糖火烧的“最Fashion的吃法”:原来它的灵魂伴侣是配浓苦的黑美式!这就是大运河版的“马卡龙”。向晚意不适,糖火烧配热美式。

去烤肉季,

体验一回“武吃”

如果您大冬天晚上在什刹海一带溜达,看到前面灯火通明一堆人在路边的板凳上坐着刷手机,估计就是烤肉季在排队——超火的老国营,永远排不上号的百年老字号。老北京烤肉分“文吃”和“武吃”。所谓“文吃”是指烤肉师傅将肉烤好,端给顾客直接食用;“武吃”是自助,顾客自己边烤边吃——这和满人传统有关,老事年间的“标准武吃架势”,需要全程围炉而立,一脚踩地,一脚踩在板凳上,讲究的主儿肩上还要挂一条毛巾擦汗,一手烧饼,一手羊肉,边烤边大口吃肉。

现在“武吃”基本失传了,烤肉季算是独一份。有外省朋友问,“武吃”会不会显得不够绅士、上不了台面?那您就大错特错了。当年在烤肉季“武吃”的爷,多是八旗贵胄。好吃肉的朋友可以体验一把“武吃”——需要提前预约,有时候能赶上国家非遗传承人亲自烤。不过现在为了顾客安全,都是师傅烤完了帮您端上来。师傅要问您烤到什么程度,这里完全没有西餐牛排“几分熟”的“鄙视链”——您可以大大方方要全熟。肉可以分嫩、老、焦、糊,有人喜欢鲜嫩,老饕还专门要“焦香”,才显得老派高级。

去新成炸酱面馆,

数数炸酱面里有多少块肉丁儿

新成削面馆,顾名思义,当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削面馆”,承载了一代老北京的老国营记忆。之前就是老辈儿人家常便饭吃碗刀削面的地儿——他家的浇头是传统的老方子,味道没有变过。后来改革,削面馆变成了新成炸酱面馆,但是地理位置没变,老店还是位于前门大栅栏,面还是那碗面,不过“面孔”变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小年轻居多。炸酱面这个事儿,没有“最正宗”和“最不正宗”:您路上拉十个老北京问问,谁家炸酱面最地道,肯定能得出十一个以上答案:全说自己家的最地道。但新城炸酱面的肉丁儿给得特足——老国营风范延续。

去天兴居,体验一把“喝炒肝儿”的老规矩

天兴居也延续了“老国营”的气息。最地道的就是这一口炒肝儿——他家的炒肝儿除了“肝”,不加“心”“肺”,只留大肠,独门老手艺处理得特别干净。怎么看一碗北京炒肝儿好不好?芡要浓稠,碗里能立住勺子不倒才能给客人往桌上端。不过老事年间的炒肝儿不叫“吃”,叫“喝炒肝”。喝炒肝的规矩也大,不能用勺儿,得转圈吸溜才是老派的“灵魂吃法”——“炒肝儿不溜边儿,白在世上颠儿”嘛。

去丰春楼饭庄,

尝一口老国营的焦熘丸子

一个简单低调的门脸儿,写着“老店始于1956”,这就是丰春楼了,服务员以“北京大妈”为主,地道的北京家常菜,地道的北京话。您要是特意来北京想吃一顿特色菜,可能觉得这馆子没什么意思:既不在老字号“打卡”范围内,也没有“小清新”新派京菜装修讲究又唱曲儿又挂匾的“拔草”功能。来这里的,都是老北京,想在家常环境下,吃一口小时候的家常菜。这就像是北京小伙儿谈恋爱,第一次约会可能约个姑娘喜欢的、“仙儿里仙儿气”的餐厅。什么时候来丰春楼了,说明关系近了:你看,这就是我小时候吃的焦熘丸子、滑熘里脊……嗯,你看过了二十年,还是这个味儿。

本文选自《馋了,风味儿北京》, 较原文有删节修改。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