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是夏夜不可或缺的浪漫元素,它们如同点点繁星,在黑暗中闪烁,为夏日夜晚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温馨的色彩。但我们真的了解萤火虫吗?在7月27日举行的“天台山萤火虫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沙龙”上,听科研人员聊一聊萤火虫奇妙的“虫生”。走进萤火虫的世界,揭开这些微小生物的神秘面纱。
萤火虫也有“食谱”?
萤火虫是鞘翅目萤科昆虫的统称,别名火金姑、亮火虫等。目前,全球已知的萤火虫种类超过2000种,分别属于8个亚科92属和亚属。它们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尤其偏爱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萤火虫分布广泛,北至东北、西北,但尤以南方为多。
“萤火虫已经列入三有名录,现在已知有2000多种,有水生、半水生、陆生。”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的张棋麟教授介绍道。而他与萤火虫的联系,便要从雷氏黄萤讲起。“雷氏黄萤具有呼吸鳃、体表光滑,可以水上滑行。我们对雷氏黄萤的饲料进行了乳酸菌的人工发酵以及人工饲料开发,通过饲喂发现可以提高雷氏黄萤在逆境条件下的存活率,通过长达半个月的处理,逆境条件下存活率还能保持在50%以上。”
昆明理工大学的张棋麟教授做《萤火虫的水生适应机制研究》报告
如果要将萤火虫分类,可以分为水生萤火虫、半水生萤火虫、陆生萤火虫三类。水生萤火虫的幼虫主要生活在永久性水域中,而半水生萤火虫的幼虫栖息在溪流旁潮湿的岩壁上。它们常常集群生活,有时甚至数百只一起在潮湿的岩壁上繁衍。陆生萤火虫的幼虫通常栖息在阴凉、略微湿润的环境中,如山区落叶堆或矮小的灌木丛下。也有部分种类适应在开阔的草地上生活。
“针对萤火虫的食性,我们还对两种水生,两种半水生,还有一种陆生的萤火虫,对他们的食谱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结论就是半水生萤火虫它的食性食谱最大,接下来就是水生、陆生。半水生萤火虫的食谱最广,甚至可以吃椰子肉,具有杂食性的倾向。”
萤火虫还能防治害虫?
这一自带“发光体”的小生命,自古以来被人类投射了太多的浪漫想象。在许多人眼里,萤火虫是落入凡尘的星子、是生于草野的夜光珠、是璀璨夏日里的“昙花一现”,也是诗词歌赋中的亘古符号。但对于这群科研人员来说,萤火虫还“不止于美”。
初识萤火虫,可能会产生“萤火虫是害虫还是益虫”的疑问,在当天的论坛上,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敦老师分享道,萤火虫作为观赏的昆虫还能在生物防治中发挥作用。“萤火虫能够取食蜗牛或者软体动物,在自然界里本身就是蜗牛的天敌,可以用来防治。但是在生产中,除了蜗牛、蛞蝓,还有很多软体动物的敌害。怎么办?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希望萤火虫携带病原菌释放到田间,不仅让它吃掉软体动物,同时让这些病原菌感染害虫。”
王敦老师的团队在做出这个设想前,首先需要知道萤火虫能不能被这些病菌感染,好在结果经过团队测试,萤火虫的幼虫对昆虫病原真菌有非常高的抗性。“正常的剂量它根本不感染,萤火虫的真菌孢子打进去以后,很多防御启动了,反应非常强烈,别的虫子没有这样的反应,这也就是萤火虫为什么在自然界不能轻易被真菌感染的原因,它生活的环境很潮湿,非常潮湿,微生物非常容易滋生,但是它对这些微生物有很强的抗性。我们用萤火虫携带昆虫的病原菌去防治害虫是有可能的。”王敦补充道。萤火虫作为娱乐性昆虫、观赏性昆虫也能向害虫防治的转换。
“萤火之光”需共同守护
萤火虫较为“讲究”的习性,也影响了它们的命运:一生大部分时间里,萤火虫都以幼虫形态存在,它们的迁徙能力极弱,因此种群也较为脆弱;道路修建、园林开发甚至是清扫落叶,都可能导致萤火虫的幼虫死亡,栖息地被破坏,而城市光污染一定程度上也会干扰萤火虫之间的交流和繁殖等活动。
拿农田里用农药来举例,曹成全教授和他人合作的实验研究发现,从病理学、萤火虫行为变化的角度证明,吡虫啉对萤火虫影响巨大,也证实萤火虫对农药非常敏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之前的一些村落里都有萤火虫,现在却消失了,其中环境污染和化学农药成为主要诱因。
乐山师范学院曹成全教授做《萤火虫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保护与利用》报告
在夏日的天台山,溪流两旁聚集不少萤火虫,通过水流的冲击和造流运动、造瀑运动,可以使大量负氧离子发生,萤火虫非常喜欢,所以聚集在此,那怎样保护萤火虫?曹成全教授向记者表示:“野外萤火虫的保护首先是要有栖息地,其次是投食。我们要保护它生存的生态环境,让它的饵料和它本身都要活下来,不够吃的话需要继续投放饵料。还需要设置重点保护区,比如划定一定的区域,并且保护起来,日本也经常采用这种方式,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比如游客的管理,比如禁止喷药、光源、限制交通等,这都是景区萤火虫管理的常规政策。”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