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下

解读《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下

00:00
12:04

了解完了 认知偏差,再让我们来学习一下作者的“行动科学管理术”。


1. 原则


行动科学管理术的核心原则在于摒弃所有非具体、难以量化的元素,诸如意志的强弱、个性的差异及态度的主观性,转而独树一帜地以“可观测的行动”作为评估与决策的唯一基准。其核心在于倡导一种基于实证的自我管理模式,即科学指导下的行动实践。在这一框架下,所有成就或成果的累积均被视为是具体行动的直接反映与累积效应:正面结果的诞生,源于一系列积极有效行动的持续重复;相反,若行动模式持续负面,则势必导向不良后果的累积。自我管理的核心任务便转化为如何科学规划并高效执行每一步行动,以此引领个人或组织向着积极、可预见的目标迈进。


2. 确定目标行为


在采用行动科学管理术时,首要步骤是清晰识别并界定个人的“目标行为”。这涉及到区分两类关键行为:一是“不足行为”,即那些能够促使个人成长与进步,但当前执行不足、亟需增强的活动,比如坚持跑步以提升体能,或定期背单词以扩展词汇量。这类行为往往因为缺乏动力、习惯未养成或时间管理不当等原因,虽心知其益,却难以持续实践。

另一方面,则是“过剩行为”,指的是那些对个人健康、生活品质或目标实现产生负面影响,应当减少或消除的习惯,如吸烟。这类行为往往因长期形成的依赖、心理惯性或环境压力而难以割舍,即便明知其害,也常感力不从心。

行动科学管理术将上述两类行为,无论是需要强化的“不足行为”,还是需要抑制的“过剩行为”,统一视为“目标行为”。这一术语的提出,旨在强调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规划,将注意力聚焦于这些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转变上,从而为实现个人目标、提升生活质量提供明确的路径和方向。


3. 用ABC模型来指导行动


ABC模型深入剖析了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动态联系,其中A代表“前提条件”,是触发特定行为的先决要素;B为“行动”,即实际执行的行为;C则是“结果”,是行动的直接后果。这一模型强调,虽然前提条件对于激发行动至关重要,但个人的选择及后续行动同样受到结果反馈的深刻影响。

在处理过剩行为(如吸烟)时,策略之一便是削弱或消除其前提条件,旨在降低该行为发生的便捷性和诱惑力。例如,避免购买香烟、减少与吸烟者的社交接触,都是旨在从源头上减少吸烟机会的有效方法。然而,仅凭此还不够,因为过剩行为往往伴随着即时的正面感受(如吸烟后的放松感),这使得个体在面对诱惑时难以抗拒。

因此,构建“替代行为”成为关键一环。这些行为需具备与过剩行为相似的积极效果(如放松、减压),但更为健康、无害,如聆听音乐、进行冥想等。通过培养并实践这些替代行为,个体可以在面对诱惑时,选择更为有益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求,从而减少对过剩行为的依赖。

此外,强化“不行动”的正面结果认知也是控制过剩行为的有效策略。通过关注并放大不吸烟(或类似过剩行为)所带来的长远益处(如健康改善、经济节省、社会形象提升等),可以增强个体的内在动力,使其更加坚定地抵制诱惑,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综上所述,ABC模型不仅揭示了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调整和优化个人行为,促进自我成长与健康发展。


4. 目标和行为的具体化


在规划目标时,至关重要的是确保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行性,它们既需具体详尽,又需贴近个人实际能力,避免设立超出自身极限的不可达目标。同样地,在将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遵循“MORS法则”是提升行动效率与效果的关键。


“MORS法则”为行动设计提供了四大指导原则:首先,行动必须是“可测评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行动设定明确的衡量标准,以便追踪进度、评估成效;其次,行动应当是“可观察的”,即行动的执行过程与结果应能够直观展现,便于自我反思与调整;第三,行动需具备“可信任性”,这意味着行动计划应当基于可靠的信息与合理的预期,确保每一步都扎实可信;最后,行动还需“可明确”,确保每一个行动步骤都清晰无误,指导我们精准地朝着目标前进。

当行动严格遵循“MORS法则”时,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个人的执行力与自我管理能力,还能确保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方向感与高效的行动力。因为这样的行动设计,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衡量成果”,从而更加自信、坚定地迈向成功。


5. 开始行动


启动行动的关键策略在于减轻起始阶段的难度与心理负担,让行动门槛变得更为亲民。首要且高效的方法便是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即将庞大的任务拆解成一系列微小、易于管理的子任务。这种做法能够有效缓解因任务规模庞大而产生的畏难情绪,让进度条看似更加友好且可触达。通过聚焦于每日的小目标,人们能够更轻松地投入行动,逐步累积成就感,从而逐步释放内心的压力束缚。


此外,营造一个有利于行动的环境同样重要。一个舒适、有序且充满正能量的环境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让行动变得更加自然与顺畅。这可能包括调整工作区域的布局、减少干扰因素、播放激励人心的音乐或是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等。

再者,让压力变得可视化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将压力源或挑战以图表、清单等形式呈现出来,人们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这种视觉化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增强对压力的认知与掌控感,减少因未知或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焦虑与拖延。


6. 坚持行动


第一种策略是构建正向激励机制,即通过自我奖赏来激发持续行动的动力。借鉴ABC模型的原理,人们倾向于重复那些能够即时获得积极反馈的行为。因此,为自己设定一些即时可得的奖励,无论是精神上的满足还是小小的物质馈赠,都能有效增强行动的吸引力,促使我们更积极地投身于目标之中。这种即时奖励机制,关键在于确保奖励的即时性和可感知性,从而激发内在的驱动力。

第二种策略则是培养一种“习惯性行动”的意识,即让某个行为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至于不执行就会感到不适。初期,这可能需要借助外部的奖惩措施来强化行为模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行为会逐渐内化为一种自然习惯。这种“不做就不舒服”的习惯一旦形成,将极大的提升个人的自律性和执行力。

第三种策略则是运用“数字法则”来简化行动起步的难度。具体来说,就是从“3”这个简单的数字开始,承诺自己每次只需坚持5分钟。这样的设定既不过于苛求,也足以让人在短时间内体验到行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关键在于,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确保自己能够完成这最初的“三次五分钟”,从而逐步建立起对行动的信心和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为持续行动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7. 劣后顺序


在规划行动日程时,一个更为关键的思考维度不在于仅仅排列出“优先事项”,而是首先要明确“劣后顺序”,即识别并剔除那些不应占据我们宝贵时间和精力的活动。这一策略强调了一种反向筛选的思维模式,它鼓励我们先从减少负担开始,通过果断放弃那些无关紧要或低效的任务,从而为真正重要且有价值的事情腾出空间。

通过设立劣后顺序,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行动边界,避免被琐碎之事所牵绊,确保每一份努力都能精准地投入到对实现目标至关重要的领域。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在心理上减轻负担,让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更加专注、高效且充满动力。因此,在决定做什么之前,先思考并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是通往成功与满足的关键一步。


8. 自我管理工具


第一工具:行动日志。


行动日志,其形式不拘一格,核心在于成为你工作进度的忠实记录者。它不仅仅是一个清单,更是你成就感的源泉。每完成一项任务,务必在日志中留下印记,而非仅仅在脑海中轻轻掠过。这一记录的动作,如同为辛勤耕耘的土地撒上肯定的种子,激励着你不断前行,享受每一步成长的喜悦。


第二工具:幸福日记。


引入生活记录本,作为捕捉日常美好的秘密武器。每天挑选或创造三件让你心生欢喜的小事,无论它们是平凡如一日三餐的温馨,还是非凡瞬间的闪耀。这些具体而微的正能量记录,如同心灵的防护罩,抵御负面情绪的侵扰,引导你以更加积极的视角审视生活,从而激发更多正面行动的涟漪。


第三工具:感恩卡片。


感恩卡,一张小小的纸片,却能在人际关系的广袤天地中播撒理解的种子。在压力往往源自人际摩擦的当下,它提醒我们,许多紧张与隔阂实则源于彼此间的不解与误解。通过书写感恩之情,我们不仅向对方传达了温暖与感激,更在无形中加深了相互的理解与连接,为紧张的关系注入一股缓和的暖流。


第四工具:内心直播。


内心直播,一种内观自省的高效方法。它要求你在脑海中模拟一场现场直播,主角正是自己与当下的行动。在这场无形的直播中,你全神贯注于每一个细节,将思绪从过去的懊悔与未来的忧虑中抽离,全然沉浸于此刻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这样的练习,如同为心灵搭建了一座静谧的避风港,让你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绿洲。


《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实用性的书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自我管理的工具与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与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就一定能够在自我管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