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接棒”厄尔尼诺,专家:今夏我国整体涝大于旱,全球变暖气候波动不确定性加剧

拉尼娜“接棒”厄尔尼诺,专家:今夏我国整体涝大于旱,全球变暖气候波动不确定性加剧

00:00
12:11

据联合国官网消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5日表示,刚刚过去的7月21日、22日和23日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天。

此前,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结果,自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已于今年5月结束。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次表层冷水迅速发展,表层海温明显偏低,预计今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总体维持中性状态,夏末秋初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预报显示,7月至9月,出现拉尼娜的可能性为60%;8月至11月,这种可能性将达到70%。在此期间,厄尔尼诺再度发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图/视觉中国

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的情况下,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会对我国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

“今年夏天是厄尔尼诺转到拉尼娜的过渡阶段,孟加拉湾、南海等热带海洋的水汽向我国输送加剧,导致我国夏季的整体气候出现涝大于旱的形势。”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副教授赵树云向九派新闻分析。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所以被多次提及,是因为它们在预测气候过程中是一个强信号,但并不是唯一的信号。”

全球气候变暖是大背景,气候波动不确定性正在加剧。基于上述情况,赵树云呼吁公众增强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并就适应和减缓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面对越来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她表示天气预报是有效的预警手段,为适应新的气候状态,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人们除了要关注未来几日的预报,也要关注大尺度的气候预测。

【1】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今夏我国气候整体涝大于旱

“我们很难把一次天气事件跟整个气候状态直接挂钩,它们对气候的影响,一般看的是大量年份,或者是冬季平均、夏季平均这类统计结果。”

九派新闻:简单介绍一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这两种现象?

赵树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实际上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相比于气候平均异常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属于同一个现象的两个位相。它们的峰值时间都是在冬季,离圣诞节比较近,所以西班牙语用“圣婴”和“圣女”来命名,咱们汉语音译过来就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九派新闻:这两种现象如何影响气候?

赵树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可以影响海洋向大气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从而影响热带对流的强弱和位置。比方说,厄尔尼诺发生的时候,赤道西太平洋对流偏弱,东太平洋对流偏强。反过来拉尼娜发生时,赤道西太平洋对流就偏强,而赤道东太平洋对流就偏弱。此外,大气环流有经向环流,也有纬向环流,所以通过大气环流的进一步响应,可以将它们对气候的影响扩展到副热带,乃至全球。

九派新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总会相继而来吗?

赵树云:强厄尔尼诺现象结束后通常容易向拉尼娜转变。比如说去年冬天,厄尔尼诺峰值的指数超过了2度,所以今年它结束后更容易向拉尼娜转变,这是一个经验上的统计,但是也有例外。有时冬季厄尔尼诺并不是很强,但是它结束后也转成了一个拉尼娜。所以是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

九派新闻:转变为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有何影响?

赵树云:今年夏天是厄尔尼诺转到拉尼娜的过渡阶段,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变,会造成赤道东风偏强,赤道东风到了西太平洋,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会使得赤道东风转成西南风,然后西南风会使得像孟加拉湾、南海等热带海洋的水汽向我国输送,导致我国夏季的整体气候出现涝大于旱的形势。

像1982年、1998年、2016年,都是一次强厄尔尼诺结束后,向拉尼娜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些年份也都整体符合这种情况。今年的话大概也符合这样的特征,今年我们国家整体涝的形势要重一些,但不是说没有阶段性的旱。

暴雨使积水淹没街道。图/视觉中国

九派新闻:拉尼娜能否缓解升温?

赵树云:首先,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大的背景,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一种几年交替的波动,它可能会使增温的趋势出现一点小波动,但不会就遏制住升温。

其次,我们很难把一次天气事件跟整个气候状态直接挂钩,它们对气候的影响,一般看的是大量年份,或者是冬季平均,夏季平均这类统计结果。

【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全球变暖是大背景

“从去年7月份以来,我们全球每个月做一次平均,跟1850年到1900年同期相比的话,气温一直都偏高1.5度以上。可以这么理解,就是我们现在可能要处于一种新的气候状态下。”

九派新闻: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会经常提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赵树云:对做气候预测的专业人员来说,考虑的因素肯定不仅仅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其他的比如青藏高原积雪的影响,北极海冰的多少,欧亚大陆前期温度和气压……考虑的因素其实很多。

但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之所以被较多提到,是因为这两个信号,在所有的气候信号里面比较强。常用也是因为它在预测气候过程中是一个强信号,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信号。

九派新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成为普通人的感受,从气候统计层面来说是否如此?如何理解这种“极端”?

赵树云: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每隔几年就会发布一次报告,此外还有各个国家发布的气候变化报告。经过统计,极端气候事件确实是越来越多,跟老百姓的体会也是一致的。

极端,其实代表着气候偏离它正常状态的幅度变大、频率变高。这个偏离可能是正向偏离,也可能是反向偏离。比如说有极端降水,也有极端干旱,有破纪录的高温热浪,也有破纪录的寒潮。

全球变暖。图/视觉中国

九派新闻:极端气候事件和全球变暖有什么关系?

赵树云:从去年7月份以来,我们全球每个月做一次平均,跟1850年到1900年同期相比的话,气温一直都偏高1.5摄氏度以上。可以这么理解,就是我们现在可能要处于一种新的气候状态下。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地球的基础体温升高了1.5摄氏度。比方说一个人,他的体温在36.5摄氏度的时候,身体的机能、免疫力水平是一种状态。如果基础体温变成了38摄氏度,又是另外一种状态,可能免疫力就下降了,稍微受点影响,你的体温可能就会出现大幅的波动,没有办法及时调整。

气候变暖后偏离正常状态也是如此,它可以正向偏离,也可以反向偏离,没有办法及时调整回来。

【3】认知气候变化,关注各尺度天气预报

“在自然灾害里面,90%以上都是气象类的灾害,或者是因为气象造成的次生灾害。”

九派新闻:面对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普通人应该如何做?

赵树云:在自然灾害里面,90%以上都是气象类的灾害,或者是因为气象造成的次生灾害。比如降雨可能会造成滑坡、泥石流,洪涝可能会引发城市内涝。因此,还是要提前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各类信息预报,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预报是不同尺度的。国家气候中心一般会在每年3月份预测整个夏季的气候形势。像从事农业养殖业尤其是生意比较大的,还是要关注早期的预测意见,比如说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就早做准备,避免一些损失。后期越来越临近,也要看天气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

中央气象台官网就有不同尺度的天气预报,从未来十几天到未来几天,再到未来几小时。从事有规模的经营活动时,还是要关注这些预测意见。

气候变化。图/视觉中国

九派新闻:预报和预警有什么区别?

赵树云:大家可能对预报、预警分不太清楚,就觉得是不是气象部门没做好工作。有些天气能提前预报出来,比如说有没有雨,雨量大小。但也有一些天气过程是中小尺度的,比如暴雨、龙卷风、冰雹。大的天气过程在发生了,气象部门再通过雷达卫星实时监测有形成这种灾害的可能性,这时候才会发预警。所以,从科学角度来说,预警不可能提前太多时间。

九派新闻:公众如何去认知气候变化的问题?

赵树云:刚刚提到,气候变化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还是适应新的气候状态。从适应的角度出发,我们为了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多关注各级气象部门发布的不同尺度的预报、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出行及生产活动。

从减缓气候变暖的角度出发,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很渺小的,但是汇集起来就会很大了,我觉得还是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去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