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匡山 李白 [唐代]

别匡山 李白 [唐代]

00:00
00:46
晓峰如画参差碧,
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
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
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
已将书剑许明时。

《别匡山》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清境”,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政治清明的时代,表达出其奋斗的豪情、高远的追求和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全诗写得秩序井然、跌宕有致,以写景为主,写景与抒情结合,景象清幽秀美,情感深沉强烈,显示出李诗飘逸豪放的特色。

译文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
参差碧:《彰明县志》作色参差。
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
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书剑:指文才武艺。
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开元十二年(724),是当时二十四岁的李白在离开读书十载的匡山书院时写的。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本诗是他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的抒情之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85996xlky

    为理想而来,熟悉、学习、成长,虽热爱这里的安祥平静,但为了理想而坚定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