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44年后,彭德怀绝密电报首次公开,毛岸英牺牲真相浮现

毛主席逝世44年后,彭德怀绝密电报首次公开,毛岸英牺牲真相浮现

00:00
16:07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向彭德怀请求入朝参战。

他是第一个报名参军的志愿军战士,也和千万名志愿军烈士一样,长眠在了朝鲜的国土上。

然而毛岸英烈士为国捐躯的细节,由于特殊原因一直未公开。

直到2020年11月9日,毛主席逝世44年后,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首次公开了1950年11月25日彭德怀发给中央军委的绝密电报,里面详细描述了毛岸英牺牲的细节。

毛岸英

请求入朝,奔赴前线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10月1日,美军越过了三八线,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向中国紧急求援。

面对邻国的危机,毛主席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立即开会,讨论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10月5日上午,毛主席与彭德怀进行了一次关键的对话,提出由彭德怀率军入朝作战。

毛岸英当时经常协助翻译与苏联往来的电报,因此得知了此事。

他随即向父亲及党中央,提交了请愿书,表达了自己想要投身前线的愿望。

最开始,毛岸英找到了即将赴朝的第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请求加入他的部队。

可是考虑到战场的凶险,梁兴初并没有答应他。

恰巧,当时为了能与驻朝苏联顾问沟通顺畅,彭德怀需要带一名俄文翻译在身边。

最初考虑的人选是张伯衡,他是自延安时期起就为中央领导做俄语翻译的老同志了。

可那时张伯衡正担任军委外文处处长,身负重任。

加之苏联顾问团频繁往来于北京,使他分身乏术,无法抽身。

彭德怀

虽然后来又找来了一批年轻的翻译,但鉴于入朝作战行动的机密性,所选翻译人员必须绝对可靠,且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

时间紧迫,聂荣臻副总司令只能上报请示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情况后,当机立断说道:“那就让岸英去吧,我通知他。”

就这样,毛岸英终于还是作为志愿军总部的一员,参与了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19日,朝鲜首都平壤落入敌手,美军向鸭绿江推进。

中国面临的局势紧迫,出兵朝鲜势在必行。

当时,毛岸英新婚仅一年的妻子刘思齐,因急性阑尾炎而手术住院。

当天晚上,毛岸英匆匆赶往北京医院看望她。

他告诉妻子,自己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不知何时归来,拜托妻子帮忙照看弟弟岸青。

由于距离太远,交通不便,所以可能会有一段时间无法通信,让妻子不要担心。

临别前,毛岸英说到了朝鲜半岛正在打仗。

但那时的刘思齐怎么也没有想到,岸英所说的“出差”,原来就是奔赴朝鲜前线。

秘密身份,工作艰苦

毛岸英的身份,只有极少数高层人士知晓。

张养吾当时是彭德怀的贴身秘书,是最早与毛岸英一同前往朝鲜战场的人员之一。

根据张养吾的回忆,他与毛岸英的初次相遇,是在1950年10月8日的那个雨天。

当天清晨,彭德怀率领一行人冒雨乘机前往沈阳,准备部署抗美援朝的相关事宜。

同行的除了张养吾,还有彭德怀的警卫员郭洪光、东北局书记高岗及其秘书华明,以及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作战参谋成普。

还有一个人,就是毛岸英。

众人皆是重任在身,互相又不太熟悉,因此机舱里一片沉默。

张养吾与毛岸英是邻座,但那时的张养吾并不知道,身旁的年轻同志就是毛主席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飞机遭遇了气流颠簸,一位苏联同志不慎遗落了一支钢笔。

毛岸英看到了,便拍了拍那位苏联同志的肩膀,提醒道:“格尔瓦斯!”

张养吾顿时有些惊讶,因为他知道,“格尔瓦斯”正是俄语中“钢笔”的意思。

他心生好奇,没想到这年轻人竟然会说俄语。

抵达沈阳北陵机场后,张养吾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悄声询问彭德怀:“那个小同志居然会讲俄语,他是谁?”

彭德怀这才悄悄告诉他,这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他叮嘱张养吾要多关心岸英,但要注意保密,不能泄露他的身份。

抵达丹东后的次日,彭德怀就因紧急事务返回北京开会。

毛岸英与张养吾难得有了一段闲暇时光,两人便去了中山公园,欣赏北国风光。

两人谈历史、聊哲学,毛岸英更是敞开心扉,向张养吾讲述了自己早年坎坷的生活。

八岁时,毛岸英便与母亲杨开慧一同经历了被捕和监禁的苦难。

母亲就义后,他就带着年幼的弟弟到了上海,流落街头,想尽办法谋生计,历尽艰难磨难。

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也推过人力车。

十四岁时他到苏联留学,二战时加入了苏联红军。

他抗击过入侵苏联的德国军队,在枪林弹雨中获得了中尉军衔。

回国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毛主席安排到农村,参与劳动干农活。

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

共同的爱好,知识的交流,以及岸英的不幸遭遇和非凡经历,使张养吾既同情又敬佩。

原本陌生的两个人,也因此建立了友谊。

抵达朝鲜后,毛岸英也经常和张养吾待在一起。

当时美军占据空中优势,频繁实施轰炸。

敌机来袭时,他们就跑到山间的马尾松林中。

这些密集的松树提供了有效的掩护,让敌机难以发现。

而且林间空气清新宜人,非常适合读书。

毛岸英带了一大摞书到朝鲜,有些是他自己从苏联带来的,有些是毛主席送给他的。

他还利用防空时间,在敌机的翅膀底下阅读了大量的美军资料,为彭德怀司令员制定作战方案提供了不少帮助。

一排简陋的铁皮屋,在阴暗和潮湿中矗立。

这就是大榆洞志愿军总部,条件之艰苦超乎想象。

毛岸英与彭总作战室的同事们一道,投入到了夜以继日的繁忙工作中。

面对美军飞机的频繁轰炸,白天隐蔽以防空袭,夜晚就在微弱的灯光下办公,策划战略。

当时的气温已经降至零下20摄氏度,即使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仍难以抵挡刺骨的寒意。

但即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毛岸英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他偶尔还会摆出棋盘,陪彭总厮杀几盘,以这种方式来引导彭总休息。

遭遇空袭,壮烈牺牲

在张养吾的眼中,毛岸英是一个工作狂。

他对工作的投入,几乎到了不顾个人安危的程度。

有时候美军飞机来袭,空袭警报响起,毛岸英还在防空洞旁边继续翻译重要文件资料。

夜深人静,灵感乍现,他会立刻点亮手电筒,将闪现的好词记录下来。

1950年11月中旬,张养吾即将回国。

临行前,他给毛岸英留下了临别赠言:不要熬夜,注意防空。

毛岸英把张养吾的话,郑重地记在笔记本上,表示愿意改正。

然而命运弄人,谁也没能预料到,这次看似寻常的告别,竟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

1950年11月24日夜,麦克阿瑟发动大规模进攻,大榆洞志愿军总部的气氛变得格外紧张。

彭德怀与其他指挥官们彻夜未眠,紧锣密鼓地分析敌情,部署作战细节。

此时的局势异常严峻,敌人似乎已经察觉到大榆洞是个重要目标,侦察机和轰炸机频繁出现。

为了彭德怀的安全,毛岸英出了个主意,直接把作战地图先移到防空洞里。

多亏这招“先斩后奏”,彭德怀这才被洪学智连拉带拽地带离了危险的作战室。

当时,毛岸英、高瑞欣、成普、徐亩元四人,负责这一夜的值班任务。

根据彭德怀向中央军委汇报的绝密电报内容,当时,彭德怀和其他高级指挥官,已经在下午七点进入防空洞,以躲避可能的空袭。

毛岸英与三位参谋则留在房子内,继续处理紧急的军务。

大约在晚上十一时,四架B-26型美军轰炸机,掠过大榆洞的天空。

毛岸英与三位参谋,趁敌机离去后短暂返回了办公室,继续他们的工作。

然而,灾难突然降临。

正当他们专心致志之际,另一波敌机,同样是四架B-26轰炸机,再次出现。

这次,轰炸机投下了近百枚燃烧弹,精准地击中了毛岸英等人的所在之处。

瞬间,巨大的火球吞噬了整个建筑,熊熊烈焰与滚滚浓烟形成了恐怖的火海。

现场温度飙升至接近千度,没有人能靠近。

当时彭老总办公室内,成普和徐亩元靠近门口。

成普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抛至门外,半边脸被严重烧伤,皮肤脱落;

成普

徐亩元的衣物和帽子也被引燃,但他幸运地逃离了火场。

然而,毛岸英和高瑞欣所处的位置距离门口较远,没能及时逃脱,牺牲在了火海之中。

得知实情的杨凤安,心急如焚地奔向防空洞,向彭德怀报告了办公室内的惨状:

“除了岸英和瑞欣没有来得及跑出来,其他的同志都已经安全脱险,岸英和瑞欣他们……”

话音未落,彭德怀脸色煞白,眼中闪着泪光,久久说不出话来。

沉默了一阵,他突然冲出山洞,径直跑向现场。

面对着一片焦土和残骸,他站在那里,心情沉重无比。

在场的战友们在废墟中寻找,最终通过一块烧焦的手表,辨认出了毛岸英的遗体。

彭德怀

那只手表是毛岸英的岳母张文秋给他的。

临别时,他还去看望岳母,拜托她帮忙照顾弟弟岸青。

当时他抬手腕看表,发现自己的手表已经罢工了,便不好意思地说道:“妈,我的手表坏了,你那块自动表先给我用一用,等我回来时再还给你。”

可岸英再也回不去了。

毛岸英牺牲后,周总理曾向毛主席提议,将遗体运回国内安葬。

然而毛主席却拒绝了:“不必了,共产党人,死在哪就埋在哪吧。”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就这样,毛主席把自己心爱的儿子,留在了他战斗过的朝鲜大地上。

突闻噩耗,心情沉痛

毛岸英牺牲的那一天,彭德怀深受打击,以至于连午饭都没有心情吃。

他整日坐立不安,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痛和自责。

在与志愿军党委成员商议之后,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将这个沉重的消息,上报给中央军委。

彭德怀心情沉重,反复斟酌字句。

以至于短短的一封电报,他竟写了一个多小时才完成。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周总理接到电报后,心情无比沉痛,泪水也无法抑制。

当时毛主席正生着病,又忙于指挥抗美援朝战争。

考虑到这一点,周总理与刘少奇商量,暂时不将这一悲痛的消息告知他。

直到1951年1月2日,朝鲜战场的局势也基本稳定,周总理才将那份电报转交给了毛主席。

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拿着电报来到了毛主席的办公室。

据叶子龙回忆,毛主席当时正在沙发上看报,像往常一样,他放下报纸,接过电报仔细阅读。

可这一次,那封简短的电报,他竟盯着看了三四分钟。

再度抬起头时,毛主席的脸色非常难看。

他颤抖着手,拿出了一支烟,室内一时只能听到他吸烟的声音。

他的眼里泛起了泪光,良久,重重地叹了口气:“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毛主席克制着情绪,没有落下泪来,但大家都知道,他心里的悲痛比任何人都多。

1951年2月21日,彭德怀将军从战场归来,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

据当时毛主席的卫士李家骥回忆,毛主席听完后,手颤抖着从烟盒中取出烟,却又放回了原处。

他似乎忘记了火柴盒就在他面前,还在自己的口袋里翻找。

李家骥见状,便走上前去,递给了他火柴。

毛主席点燃了烟,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彭德怀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事后,毛岸英被安葬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

一座一米高的花岗岩墓碑,庄严矗立。

墓碑的正面刻有“毛岸英同志之墓”几个大字,背面则刻着:

“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郭松林、张养吾《我与毛岸英在朝鲜》

《毛主席珍藏毛岸英遗物20多年》

《毛岸英: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