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这一政治哲学原则,有三个层次,
刚才简要提出,现在继续研究:
第一,“民为贵”。“贵”的意义,在这
里是“重要”,人民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好
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在后面有所
解释。孙中山先生所主张的三民主义思想,便
和这个原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二,“社稷次之”。“社稷”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国家的象征。上古尧
舜禹是公天下,从夏商周的家天下起,中国古
代政治就是君主制度,君权至高。但是在帝王
之上,还有一个精神的制约,可以叫做天,也
可以叫做道,可以叫做神,也可以叫做祖宗,
是宗法社会的中心精神。而所有这些,统称之
为“社稷”。这一个抽象的名词,也有实物作
为表征,在北京则有社稷坛,人们对这个坛非
常重视崇敬,连皇帝都要来跪拜,它代表了国
家。
像现在外国的元首来访问台湾,就要到圆
山忠烈祠献花敬礼,忠烈祠则代替了过去帝制
时代的社稷坛与帝王的宗庙。在帝王时代,外
国的元首或使臣来访,除了晋谒国家的元首
外,还要拜宗庙,因为是家天下。例如宋朝的
皇帝姓赵,那么宋朝的宗庙,则供奉着赵家已
故的祖先。社稷则同样是象征性的。换句话,
社稷的观念是宗法社会精神的民族主义,代表
国家的观念,一个国家之所以成立,有三个条
件:人民、土地、政权。政权是虚构的,靠前
两个捧起来的。
再如我们旅居国外,看到自己的国旗,就
有无限的崇敬和情感,因为国旗代表了自己的
祖国,也代替了古代社稷的精神。但这也只是
勉强地比拟,因为很难用现代事物或名称,来
作完全符合社稷的解释。假如说“社稷即国家”
,也不符合社稷的原意,因为国家也不能“次之”
。抗战时期,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陪都
重庆,设有精神堡垒,就有相似的含义,但胜
利后,又无形中废除了,且从未订为制度。所
以实在没有一个现代名词,可以来解释社稷的
准确含义。
第三,“君为轻”。这里要特别注意这个
“君”字,并不一定代表中央政府的天子或帝
王。在中国文化的古意中,“君”就是“长老”,
年高德劭可以领导群伦的人,则称“君”。在
帝王制度中,帝王为大家长,自然也称“君”。
例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君”,等于现在的“家
长”、“户长”等,称已去世的父亲则为“先
君”。
大家一定读过王勃作的《滕王阁序》,其
中有两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是说我的
父亲在某地做县长,我去看他老人家,路过你
们这个著名的地方。
王勃写这篇序时,只有二十几岁。原来并
不打算去南昌的,不料路上遇风,航行不便,
才将船改泊南昌避风。靠岸以后,看到江边新
盖的一座楼阁,嵯(cuó)峨瑰丽,非常漂亮,
就信步前往参观。进去以后,发现江西的都督,
正在大宴宾客。原来这座楼阁,正是这位都督
所盖,刚好这天落成,命名为滕王阁,所以大
宴宾客,并且准备要他的乘龙快婿,席上作序,
以便在文武僚属的面前,出出锋头,露一手文
才。
王勃在里面看到满阁冠带,都是各地衙门
的首长;他出身世家,当然也满不在乎,看到
一个空位就坐下来,却不料一下就坐在那位都
督女婿的席位上。当主人与他的女婿来到时,
就有人告诉王勃,坐这个位置的人,是要即席
写序的,本意是希望他知难而退。可是王勃说,
写序就写序,这有什么难处。于是提起笔来,
就“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一篇《滕王阁
序》,一挥而就。在座的文武百僚,读了这篇
序后,无不赞好。这位都督见王勃年纪轻轻,
居然一下子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心里也不禁
佩服,知道自己的女婿,绝不可能作得更好。
而王勃也由此一举成名。
且不去管王勃的文章好坏,我们随意举出
这一篇大家都知道的文章中“家君作宰,路出
名区”两句话来,说明“君”字的意义。
至于孟子这里所说“君为轻”的“君”,
是指各国的诸侯。因为春秋战国时,各国诸侯
也称“国君”、“君主”
,为一国之君。只是那时的“国”
,在政治体制上,还是中央政府
天子的臣,是由天子册封的,仍受天子的管束
监督,相近于现代我国的省或美国的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