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赵威后问齐使:王建失国,助秦灭五国(上)

4-7 赵威后问齐使:王建失国,助秦灭五国(上)

00:00
04:44
4-7 赵威后问齐使:王建失国,助秦灭五国(上)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老九。
非常喜欢《古文观止》,它是一座丰碑,一座宝库。
希望你也喜欢,并订阅,我们一起交流。

《赵威后问齐使 》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赵何去世,赵丹以太子身份即王位,是为赵孝成王。孝成王年幼,赵威后便代理国家大事。
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但齐国提出让赵太后爱子长安君到齐国为质,太后不肯听从,左师触龙进谏,赵太后终于采纳了触龙的建议,从而顺利得到齐国的援兵。 《触龙说赵太后》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本篇《赵威后问齐使 》讲的是赵威后另外一面。

卷四对齐国情有独钟,从《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宣王见颜斶》到《冯谖客孟尝君 》分别讲了齐威王、齐宣王、齐愍王祖孙三代的故事,
赵威后,一说是齐愍王的女儿。
代理政权期间,有一次,齐国派使者到赵国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接过国书,边拆边问齐国的年份收成和百姓的情况,第三问才问到齐王怎么样。
齐国使者不悦,认为没有先问候齐王是对齐国的不尊重。
这就好比,当你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的时候,首先感谢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台下就有人不乐意了。

赵威后缓缓道来,说:“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有先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观点,孟子曾带领学生游历各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由齐国使者的反应可见,当初孟子并不被重视。

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轻视人民就是舍弃根本——这就是赵威后的想法,也是她的治国思想--“以民为本”,岁比民重,君比民轻。
为什么说“无岁”就会“无民”呢?
倘若国家收成不好,粮食就会缺乏,人民就会处在饥饿甚至死亡边缘,国家有再多的珍藏,也无所用处。最终民只会是野上饿莩,甚至激起民变、改朝换代,国家珍藏也只会是他国之物,因此无岁则无民。

既然“岁”如此重要,“岁”又从何而来呢?岁在于天时,在于地利,但更在于人和。
人和则心聚,心聚则岁成。

接下来,威后又问到齐国四个人的情况,分别是两个处士钟离子和叶shè阳子、一个孝女、一个隐士,并且直接表达齐国对这四个人的褒贬任用不合适,钟离子、叶shè阳子和孝女,这三位是贤才与有德之士,应该重用提拔,对于向於陵子仲这样的隐士,“率民出于无用,何为至今不杀乎?”可见威后对隐士是深恶痛绝的。

赵威后直接指出了齐王治国政策的弊端,这样当面评价一国国君也是少有。

当是时,齐国是齐王建当政,他是齐国最后一位国君。
齐王建继位之初,一直是太后君王后代理朝政。因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策略,笼络齐国,齐国得以安享太平40余年。
齐王建为政本身没有什么建树,“王建失国,松柏苍苍。”
也不怪赵威后对他不客气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老九又来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观点,孟子曾带领学生游历各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由齐国使者的反应可见,当初孟子并不被重视。 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轻视人民就是舍弃根本——这就是赵威后的想法,也是她的治国思想--“以民为本”,岁比民重,君比民轻。

  • 老九又来了

    於陵子仲wū líng zhòng zǐ尚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