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郑州登封垌头村唱戏,体验传统豫剧文化,和村民们一起唱起来!”7月12日,垌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董艺文面对镜头,向全国网友在线喊话。
从“村BA”到“村超”,一场场“村”字号赛事叫响全国,风潮之下,根植于河南广袤土地的垌头村,就唱响了一场场“村戏”。
郑州有个会“唱歌”的垌头村
7月12日,正观新闻记者来到了垌头村,这里正在举办“咱村有戏”的戏曲活动。据了解,该活动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将在为期一年的时间内,在全省千乡万村掀起戏剧热潮,不分年龄性别,不设任何门槛,台上台下、线上线下,只要爱唱、想唱、敢唱,都可参与其中,让生活更有戏。
记者现场看到,在垌头村广场上,戏曲擂台已经摆好。台前早有村民们来到现场等待,等到表演正式开始,擂台已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演出开始后,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唱得真是中,有功夫,这活动办嘞也不错,过瘾!”在台下喝彩不断的垌头村村民刘先生说。
其实,不仅仅是唱戏,这里的村民更会唱歌。
“我们村的老百姓,上到80多岁,下到刚刚学会说话的小朋友,大家都会唱歌。”董艺文说。
据介绍,垌头村农民合唱团成立于2008年,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董军政,提出了文化兴村的战略,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去唱歌,十几年时间,已经从不足20人的农民合唱团发展成600多名社员的文化合作社。
“迄今为止,垌头村人人都会的歌就有100多首,不仅是本村村民,周边甚至外省村庄都会到我们这里唱歌,参加唱戏比赛、文化活动等。”董艺文说。
靠唱歌每家每户年增收超两万元
唱歌、唱戏,这个村庄,真的唱出了名堂。
“省内省外的都会过来看演出,还有不少回头客,平均一天要演两场,最多一次接待了600多人,走廊过道全都站满了。” 饰演实景体验剧《再现朝阳沟》剧中女主角银环的村民刘春红说。据了解,2020年,该剧开演的首个十一假期,就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来观看。
文化活动带热了乡村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乡村文化。如今的垌头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形成了集小吃街、特色民宿、研学基地等为一体的产业结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我们的文化产业从开始培育孵化到加强发展、丰富就业的同时,基本上能为每一家年增收平均提高2万元以上。”董艺文说。
村子越来越美,村民的歌声、戏声也传播的更远、更广,目前举办的“咱村有戏”活动也让垌头村的戏声唱得更响、更亮。“这个赛事吸引了更多外来人员,通过参与体验共谋发展,增加村庄活力的同时,也丰富了本村的文化业态,让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董艺文说。
对于未来的发展,董艺文信心满满:“在基础产业运营的同时,我们计划围绕 ‘会唱歌的村庄’这一独特IP,打造四季音乐农场,并孵化农民艺术学院等一系列的文化产业项目。同时融入科技创新,激发乡村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活力,探索出更多高质量发展的乡村道路。”
“咱村有戏”走入河南千乡万村
不仅仅是垌头村,自今年年初河南省决定开展“咱村有戏”活动以来,全省不少地方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曲剧故乡”汝州开展了“地摊斗戏”活动,城乡处处布阵练戏、乡村处处备战排戏、文化广场预赛斗戏、线上线下加油观戏,全市21个乡镇集体参与,斗出了激情,也增进了友谊。
“诗经之城”鹤壁将“戏曲村超”搬进景区,把戏曲文化与淇河文化、诗经文化、爱情文化等巧妙结合,以草根戏迷擂台激发城市活力,致力于打造乡村戏曲活动的典范。
在“太行明珠”焦作,“太极文化百村行——咱村有戏”系列活动持续开展,融合戏曲、曲艺、武术、舞蹈、器乐表演等多元艺术形式,擦亮了乡村贯通文脉、守护乡愁、赋能发展的文旅名片。
……
“咱村有戏”,天天好戏。河南正在用鲜活的实践,书写新时代乡村的文化新貌,唱响当代农民的火红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新动能。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