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战,谁打败了?

中美金融战,谁打败了?

00:00
16:47

导语:军事战也好,金融战也好,判定胜负,要看谁的战略目的得以实现。

在很多人眼里,美国再怎么今不如昔,再怎么产业空心化,再怎么被我们击退一次次的超限战,但毕竟它是世界第一金融大国,毕竟金融是它的最强项。

如果中美打金融战,我们会不会撑不住?现在一些行业一些人收益进项不如从前,呈现内卷,股市的表现,也和人们心中的经济增长不一致,特别是前些年躺着就能挣钱的房地产经济,现在很多甚至赔钱了。这些会不会都意味着我们在金融战上败给了美国?

如果这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们的种种困惑,借机把人们不太熟悉的金融概念,故意混淆起来说,故意颠倒黑白的说,就会让有的人,在明明打了胜仗时,反倒产生沮丧的感觉。

金融博弈的成败,其实一点也不玄虚。

它会迅速体现在世界各国对你主权货币的信心上,体现在别国资本对你实体经济的投资力度上,体现在是否支持你的产业向高端升级发展,体现在你搭建的经济结构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的条件不一样,国情不一样。

对于中国来说,如果金融战打败了,我们就无法抵御输入型的高通胀,我们的产业就要符合给别人配套、受别人支配的需要,我们就要配合别人的利率潮汐来收割我们的优质资产。

为了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说的更具体,有必要结合我们改开以来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至于那些根本上的保障,以及我们经历过的惊涛骇浪,包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取得抗美暖朝胜利为和平发展赢得时间,工业化和国防建设,两弹一星,中美苏博弈,三中全会,持续反腐等等,虽然这些都是根本性的前提,但有更多更深入更专业的文章去详细阐述,就都不再重复了。

这里只说一些微观局部的细节。

改开以来,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资金短缺,没有钱。不是我们不善于创造财富,而是国际资本通过精算师的精算,把我们加工贸易出口的利润,压到最低。这不是普通讨价还价的商业行为,而是不允许我们实现财富的积累。

我们出口赚到的钱,刚好抵消我们的成本,有时甚至低于成本。可是采购能源、采购关键原材料和设备都需要外汇,国家不得已就要采取一些补贴措施维系出口。而这些补贴措施又成为人家进一步压价和限制的借口。

总之,美西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让中国实现资本积累。没有资本积累,就没钱投入研发,就很难升级换代,就只能长期被压在低端配套的角色上。这和不让发展中国家搞工业化,是同样的逻辑。

只是拦不住我们工业化,就只能拦着我们产业向高端升级。摆脱这种困境,当然有我们齐心协力方方面面的原因。

但有两个关键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个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用在了杠杆上,那就是修路、修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修好了,社会资本就凝聚过来了,产生1+1远远大于2的裂变效应、聚变效应。

再一个,就是房地产。房地产经济作出的贡献,让我们摆脱了单纯依赖“两头在外”的低端加工贸易单腿跳困局。只有当我们具备条件积累财富时,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深化,对利用外资的标准也能进一步提高,那些有着环境风险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基本都被列入了限制范围。

很多事,都是双刃剑。房地产经济在为我们提供财富积累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大产业结构畸形和资产泡沫虚高的风险。投向房地产项目赚到的钱,回报率更高。

很快,房地产就成为我们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房地产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的前提下,不在这一供应链上的其它制造业,包括创新型企业,发展都是举步维艰。没有钱,钱都去房地产了。房地产的金融化,让有些房企的杠杆率甚至远比期货都高。

当年英国知道香港终将回归,不就是用房地产这颗毒丸把香港害到今天吗?如果不是粤港澳大湾区能承载香港年轻人的未来,英国人毒丸的毒性,还要在香港持续更长时间。

所以,可想而知,当美国看到我们正在快速倾斜房地产时,是多么的暗自窃喜。美国的如意算盘就是,让中国的多数财富,都集中在楼市和股市里,然后根据它设定的周期,先制造楼市泡沫,再通过泡沫破裂制造危机,这样就能做空人民币,并低价收购我们的优质企业。这个叫赢得金融战。

不要以为赢得金融战美国就会罢手,后面还有舆论战,要进一步拆分我们的国企,让国企私有化,进而趁经济下滑人心不稳的机会,推动颜色革命,或制造地域分裂。这就是他们打赢金融战的下一步。

所以,让我们的经济脱实向虚,让金融为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服务,才是美国乐见的,才是美国为我们布下的局,埋下的雷。

金融战的目的,是破坏我们的金融生态,破坏金融生态的目的,是削弱我们制造业。

制造业被削弱了,硬实力就没有了,即便有几家科技创新公司,成果也无法落地,落地也不可能便宜。最后股市也只能靠少数几支明星股编造概念虚高市值。

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像如今的美国?它是金融大国,没人和它打金融战,它自己却一步到位站在了金融战败的终点线上。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们后来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没有果断出台“房住不炒”的政策以及配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切断过度投机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抑制房价疯狂上涨的势头,没有“三去一降一补”的决心,就无法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就无法改变发展模式,就不能给经济换上新的发动机。

那样的话,往好里说,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个大号的香港。

作为背靠大陆国防实力的香港可以没有制造业,没有科技研发,没有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可我们除了自己还能靠谁呢?

既然提到香港,就多说一句题外话。

有人认为给霸权跪下,也没什么不好,香港不就挺好吗?日韩不就挺好吗?干嘛非要和霸权硬杠徒增风险呢?

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概同样想不明白,为啥被领养的都是小孩子,为啥没人领养一个成年人呢?香港这种体量,加上还有人想用香港来给我们捣乱,前提条件肯定是不一样的。

日韩也是同理。假设这个世界上没有中俄,日韩的境遇,会比现在悲惨太多。

另一个反证就是俄罗斯。当初美西方给俄罗斯看了波兰和捷克两个“样板间”,让俄罗斯动心成为美西方膝下的大号波兰和捷克。后来的悲剧让俄罗斯彻底清醒,不管特朗普还是其它什么人当选美国总统,俄罗斯都不会再度相信西方。

话题说回来,靠下跪祈求别人的接纳,对于我们来说,都没有可能性,更是死路一条。

如果不占领科技高地,如果不转换发展模式,如果不依靠新质生产力,如果把有限的时间窗口期浪费给地租经济,那我们不但没有本钱打赢此后的一系列贸易战、科技战和金融战,而且还会万劫不复甚至四分五裂。

当然了,房地产今后依旧会是我们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不能让它成为脱缰野马。让房地产对经济增长起到托底的作用,而不是拖累的作用,让它成为一个稳定器,才符合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人把对房地产经济的抑制比做“削藩”,有一定的道理。不是不让它发展,是不让它危害整个经济的健康生态。

一些人前些年躺平吃地租心满意足,但包租婆不能让我们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这是从产业结构上讲,如何让我们立足于打赢金融战的不败之地。

金融战,要以硬实力做依托。这就好比战场上,奇兵要以正兵做依托是一样的。没有硬实力这个正兵,再狡猾的奇兵或金融花招也无法奏效。美国特别喜欢刻舟求剑,它以往在金融战上屡战屡胜,是因为当时它的硬实力比对手强。

这就好比美国用金融手段制裁伊朗,伊朗就会感到难受,就要想方设法让美国解除对它的制裁。

可当美国想用把中国踢出swift来吓唬中国时,他自己反倒吓的第二句话都说不出来。为什么呢?我们的硬实力比它强,是我们作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制造国和第一大贸易国,肯用美元结算,撑了美元至少半边天,在给美元续命。

如果美元强行和中国商品脱钩,也就是把中国踢出swift,就等于逼迫全世界在滥发的并且是不讲信用的美元和中国商品之间,做出选择,但凡神志正常的国家会怎么选?

所以美国一天到晚嚷嚷着让欧盟和我们脱钩,嚷嚷着欧盟打算把我们的投资国有化。

欧盟就问一句,你美国咋不和中国脱钩、不没收中国资产呢?让我挨打你吃肉,有这么名为盟友实则敌人的吗?这是说,脱离了硬实力的支撑,贸易战也好,金融战也罢,能施展的余地都非常有限。

一句话,我们以实打虚,最终虚实皆得。以虚打虚,最终虚实皆失。

这两年来,美联储持续暴力加息,当然是想把全世界的钱都吸引到美国去。但单凭先放水后加息这种软实力,已经远远不能实现他们的预期。所以还要在其它的地方生乱生战、还要制造更大的危机,钱才会大规模往美国跑。

全世界的肉,现在亚太最肥,欧洲次之。美国是在对中国发起了包括生物战在内的一系列超限战都不奏效的前提下,才点燃了俄乌战火去抢欧洲的钱。结果呢,只有快进快出的金融资本去了美国,欧洲的实业资本,一多半都来了中国。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气急败坏,说我们一饭铲挖走了他焖好的大半锅饭。

美国这么个加息法,全世界谁也不敢不跟,你不跟,钱就都去美国了。加之各国同样面临通胀的压力,也就只能跟着美联储加息。只有我们,有本钱跟它反着来,他加息,我们降准降息。

我们为什么能做到不加反降这种逆美元周期操作呢?

第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通胀的压力。

疫情以来,美联储率先启动核动力印钞模式,各国央行纷纷跟着一起印钱放水,为什么我们反倒没有以往经历的输入型通胀呢?就是因为这十几年来,随着我们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我们三大基础安全的落实到位,从根本上避免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

这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试想一下这些年,如果我们没有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没有做到种子、口粮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没有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补齐产业链上的各种短板,拿什么去抵御通胀呢?

中国不加反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是全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制造业和食利族正相反,制造业最怕高息。我们当然知道逆周期降息,会导致一些金融资本热钱外流跑去美国。

但我们分得清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制造业才是我们的根本。

美国当然不同,他现在也没多少制造业,苹果、特斯拉,产业链大都不在美国国内,三大汽车也只能靠闭关锁国来保护了,军工企业吃的军费,跟利息关系不大。就苦了个波音的民品,难怪事故频发,宇航员也不管接了。波音只是个例子,美国仅存的少数制造业,在暴力加息的环境下,生存肯定是艰难的。

我们能有底气在美联储连续加息时,逆周期操作,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不但能保护好我们自己不受美联储连续加息的伤害,还能保护好我们产业外溢的国家比如东盟国家,避免金融危机。

现在时而还能听到一种声音,大意是美国持续加息把中国的钱都给吸引跑了,导致中国货币供应量出现流动性不足。

但从金融统计数据来看,广义货币余额在2023年末达到了378.0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5%。具体到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5.4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0.4%。和头一年比,看不出有任何的流动性上的不足。

值得高兴的是,广义货币接近双位数增发,也就是多印出的钱,既没有抬高物价形成通胀,又没有推高楼市、股市的价格。以前是一放水,钱就进楼市股市;一收紧,制造业银根就先枯竭。

这种两难局面,正是在我们转变发展模式后得到了彻底的改善。这些钱没有推高物价和资产价格,那就只能是去了实体制造业,特别是急需资金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大量创新升级企业。这是我们经济脱虚向实的大好事。

如果找不出更多美国金融战必胜的依据,那就把我们自身的风险无限夸大,大到危如累卵,这样即便金融战威力不大,我们也必败无疑。这就是新版地方债崩溃论。

我们的地方债,到底有多大风险?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发债的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看你的还债能力,另一个,是看你对资金的使用效率。比如美国,还债的能力,就是提高债务上限再发更多的债,对钱的使用效率,除了还以前的旧债,看不出有什么使用效率,这就很成问题。

我们的地方债,都有真金白银的实际资产相对应,对资金的使用,多是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当地经济更有活力,能吸引更多、更优质的投资加入进来。虽然也在还旧债,但旧债对应的资产,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升级,比过去增值了,这都是对债务使用效率的不同之处。

何况中央现在收回了地方债发行的审核权,以避免过度重复或无效建设,从制度上进一步防范了风险。很多人断章取义从一个局部来夸大地方债的风险,从善意的角度出发看他们,是对整个经济运行模式不够了解。

我们国家的债务总规模,也就是国债、地方债、企业债的总和,差不多相当于我们资产总规模的30%-40%。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良性的。

此次中美金融战,没能让我们的经济脱实向虚;

没能让我们放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

没能让我们失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没能阻挠我们取得在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前沿制造业等一切新质生产力领域取得的优势;

没能阻止我们的数字化、智能化给千行万业赋能,

没能改变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信任、对人民币的信任;

更没能拉爆中国的经济,和如美国所愿出现崩溃。

反倒是美国自己既吃不动中国,又啃不下欧洲,既不能在俄乌拔腿,又不能在中东抽身。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奢谈金融战,只能成为回旋镖反伤他们自己。

金融战胜负已出结果,那就是美国完败,连有胜有负都谈不上,是彻彻底底的失败。

在全球动荡的今天,我们已经成功更换了新的发展引擎,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与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几十万亿的产业规模,完全可以替代过去不可持续的、以地租经济为代表的旧的发展模式。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数字化中国,这里又将产生出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这是以硬实力为基础的、良性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这次我们的新旧动能转换、新旧发展模式转换,非常成功。这种深刻的结构性的调整与变革,触动落后产能的利益非常多,因此可以理解有些人牢骚满腹。

任何大的变革都会有得有失,但只要我们认清主次轻重,把握住发展大势,我们就会坚定不移。我们不能把这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得与失的“失”,放大成失败的“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放眼全球,这种高难度变革,只有我们能做到。金融一点也不玄虚,最后都要落实到是否助力自身能力的提升。

像美国这种以降低自身能力为目的的金融游戏,不用等到开战,生出来的那一刻,就注定它的终极结果必然是深度自伤的。

这也提醒了我们,绝不能再抄美国的金融作业,走美国的老路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768107igmb

    分析的有道理,但只是事后诸葛亮,能提前预知才是能人。

    AI小书童 回复 @1768107igmb: 哟~小书童跟着小主人的目光望远方,倘若早有先见之明,事事如意不是更好呀!可惜现在就只能怀着感恩的心,好好过好眼下生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