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重生的“煤炭小镇” 四川“两项改革”引领斜源共享旅居公园新飞跃

蜕变重生的“煤炭小镇” 四川“两项改革”引领斜源共享旅居公园新飞跃

00:00
07:14

7月18日,成都大邑县。斜源共享旅居公园阳光明媚,漫步在公园的街道上,川西民居依斜江而建,青砖黛瓦,绿树掩映,当地人坐在桥上乘凉,游客带着孩子在水池嬉戏玩水。随着各地深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后续工作的东风,原斜源镇从“煤炭小镇”实现华丽转变,旅居项目不断提档升级,康养基地逐渐成型,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成为了大邑县康养旅居的金字招牌。

斜源共享旅居公园

2019年启动实施的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近年来四川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实现了县域经济版图的整体性重塑、城乡融合格局的系统性再造、基层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在优化调整乡村空间布局,持续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后续工作中,四川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优化县域生产力布局,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了产业集聚和协作,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两项改革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

斜源镇并入䢺江镇

“煤炭小镇”华丽蜕变

“原来的斜源镇是附近有名的中药材之乡,我们近年来也正大力发展旅居项目,于是将两个产业进行融合,建立了医养结合的康养基地,现在正在修建。”䢺江镇副镇长郭文俊告诉记者。

然而,这个集旅游和康养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前身其实是一个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小镇。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斜源拥有大小煤矿46家,2009年退出煤炭行业后,斜源失去了产业支柱,进入转型发展阵痛期。而后,斜源镇大力发展药材种植等产业,重新走上一条农业创新之路。但让斜源镇有了巨大变化的,是2019年的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

2019年12月,依托西岭雪山运动康养产业功能区,原䢺江和斜源两个镇进行了合并,进一步提升了区域资源整合能力。并镇前,斜源充分利用土地整理政策,整镇规划,建成了14万平方米的新型集中居住区,生态移民5000余人,集中居住度由30%提高到85%,改变了原场镇和乡村颓势,顺应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演进之“向”。

斜源共享旅居公园

抓住“两项改革”机遇

激活原场镇“一池春水”

郭文俊介绍,斜源镇被撤镇合并后,并没有被边缘化,而是抓住改革的机遇,将老场镇变为公园。“一方面,我们通过资产清查、资源梳理,将1.2万余平米的原镇政府办公楼、集体商铺、集体商业综合体进行包装,引入22家新兴产业项目,推进了国有及集体资产的盘活利用。”

斜源共享旅居公园发展以“民宿、文创、严选农产品”为主的首店经济、时尚经济,呈现了16家新消费场景,20余处网红打卡点。

此外,立足原斜源镇地处西岭雪山山脚的区位优势及中药材种植优势,将原斜源镇作为产业社区重点打造,推动农产品的包装,壮大集体经济。如今,通过探索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药蜜、野茶、果酒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正在带动农户和集体“双增收”。

斜源共享旅居公园

写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改革红利逐步显现

据悉,原斜源镇2019年全镇接待游客10万人次,撤销合并后,斜源共享旅居公园接待游客逐年增长,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300%。酒店从2019年的44家,发展到2024年的110家1500余张床位,增长150%。住房价值每套增长3倍。

改革红利逐步显现,斜源的华丽变身便是例证。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推进的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不仅是一场行政版图的优化重构,更是激活基层发展活力、推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四川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两项改革‘前半篇’历时两年多,经历了调乡、合村、并组、优化社区四个阶段。截至2021年3月,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全面完成,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共减少1509个、减幅32.7%。改革后,乡镇平均面积从106平方公里增至156.7平方公里;建制村平均面积从10.7平方公里增至18.3平方公里,镇村‘多、小、密、弱’的空间形态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全省确立中心镇700个、副中心镇128个、中心村7392个,着力建强县域经济发展支点,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而后持续启动的‘后半篇’文章,展开了片区划分、规划编制、支持片区高质量发展等后续工作。通过改革,历史性解决了长期以来束缚我省城乡发展的镇村数量过多的问题,系统性重塑了全省城乡基层治理格局,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四川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