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门手术两年后,来自四川什邡的邓先生,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珠峰大本营。
邓先生的主刀医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郭应强教授,其实并不建议此类患者去高海拔地区,但是,见证了邓先生与珠峰的合影时,他仍激动地说:“你替我走过了我不曾走过的路,这就是身为医者最大的幸福!”
两年前,郭应强教授团队为邓先生做了微创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俗称“不开刀的瓣膜置换术”,让邓先生重获“心”声。据悉,TAVR手术在国际上已开展20余年,郭应强团队聚焦我国老年危重瓣膜病患者实际情况和临床需求,成功主导研发全球首款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狭窄双适应症的经心尖穿刺导管内主动脉瓣置换系统,解决了大量不能耐受常规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瓣膜病治疗的难题,实现“弯道超车”,并推广至全球。
心脏外科微创瓣膜医疗团队与患者合影
患者术后登珠峰
“希望可以有尊严地活着”
2022年,邓先生被确诊为主动脉瓣重度病变,严重心功能不全,走路都累。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后,心脏大血管外科郭应强教授微创瓣膜团队为他做了TAVR手术,手术取得成功。自此以后,人工瓣膜支撑着邓先生的生命。
邓先生说,术后,他生理上恢复得很好,但心理上始终有一个阴影:“生病之后,我的生活总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生怕损坏了心脏,但我希望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他表示,生病以后,自己似乎也被生活边缘化了,很长时间无法接受体内存在一个“非自身”的东西,为此感到困惑。
今年是华西医院完成全国首例经心尖穿刺TAVR手术十周年。邓先生介绍,当他来到华西医院参加周年庆典时,得到了来自医护人员的关爱,他们鼓励他和病友去过有质量的生活。
抱着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心,他在思考,如何去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于是,他选择去珠峰看一看。
从今年3月份开始,邓先生先是练习负重徒步,每次走五公里。今年4月,他去秦岭登山,感到身体并无问题,于是坚定信心,做起了去珠峰的攻略。临行前,他还请教了华西医院心脏瓣膜专病全程管理师是否能去,得到答案是“要慎重,不建议去”。
即便如此,邓先生仍然决定挑战自我,踏上了前往拉萨的旅程。
从拉萨到珠峰大本营,途经海拔5200米的“珠峰108拐”,邓先生感到身体无恙。抵达珠峰大本营后,邓先生还在周围走了几公里,身体并未出现任何问题。那些天,邓先生还参观了岗仁波齐,最高到达海拔5600米的地方,除了轻微的头晕,身体状况良好。
邓先生在珠峰大本营
“看到以前不敢奢望的风景,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邓先生说。郭应强教授也激动地表示:“你替我走过了我不曾走过的路,这就是身为医者最大的幸福!”
实现“弯道超车”
将先进技术推广至全球
据介绍,以往心脏瓣膜手术需要开胸,是一项创伤较大的手术,而TAVR俗称“不开刀的瓣膜置换术”,手术利用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心脏,极大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手术风险,且大幅度缩短住院时间,是高龄、高危患者主动脉瓣患者的福音。
早在2002年4月16日,法国医生Alain Cribier教授进行了世界首例TAVR手术,截至目前,全球已有80万例患者受益。2010年,上海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应用进口瓣膜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实施TAVR手术获得成功,开启了TAVR在中国治疗瓣膜病的新征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TAVR技术普及,这一技术也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成功开展大约3万例TAVR手术。
中国的心外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国外人群中主动脉瓣狭窄居多,我国患者则是主动脉瓣返流居多,深入研究和应用更适合我国瓣膜病患者的介入瓣膜成为新的攻坚难点。
华西医院的心脏外科微创瓣膜医疗团队在郭应强教授的带领下,专注于解决中国瓣膜病患者特有的主动脉瓣返流问题,于2014年完成了全国首例经心尖穿刺TAVR手术,还牵头研发全球首款主动脉瓣反流和狭窄双适应症TAVR产品并获批上市,解决了大量不能耐受常规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瓣膜病治疗的难题。此领域的自主创新,显示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还吸引着国外患者到华西医院来做手术。
截至目前,华西医院累计完成TAVR手术超过2000例,手术成功率超过99%,手术成功率位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创下全球最高龄手术患者记录。多年来,华西医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将TAVR手术传授给众多基层医院,还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经验推广至全球。
郭应强教授与患者
医生提醒:
能否挑战高海拔需要科学评估
那么,是否所有做过TAVR手术的患者,都可以挑战高海拔地区?
对此,郭应强教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虽然TAVR手术创伤小,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并不意味着每个患者都能恢复成邓先生那样的状态,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如果评估的情况较好,也建议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去高海拔地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