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银行卡交易限额调整,风控模型不能满足于“大致准确”

封面评论|银行卡交易限额调整,风控模型不能满足于“大致准确”

00:00
04:12

□蒋璟璟

“突然发现,我转账额度被降低了!给我妈转大额转不了了……”王女士在社交平台上的“吐槽”,引发了不少共鸣,多位网友表示,最近也有银行卡被“降额”的经历,一些人甚至被降到“交房租都不够”。“交易限额被调降”,也成了近期的热搜话题。而据媒体报道,7月以来,来自浙江、山东、山西等地的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调降部分客户的非柜面渠道交易限额。缘由则多为加强个人银行账户的管理,降低客户资金损失的风险。

银行卡转账降额,作为一种技术性的风险防范手段,其底层逻辑是量化式、触发式的。也即,只要存款资产、交易流水、使用频率等指标满足了特定条件,那么就会被采取调降额度的举措。从本质上说,这显然属于“模型判定”,是格式化的分类,而非实质性的研判。由此也注定了,其追求的是“模糊的正确”“大体的准确”,所谓的“误伤”,似乎也就不可避免了——呼吁银行卡“降额”也要防“误伤”,更像是某种理想化的愿景。

过去有段时期,电诈猖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银行系统在转账环节“门户大开”、失职失守的糟糕表现,一度备受指摘。这之后,随着反电诈向纵深推进,银行关键节点性业务的收紧,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近期,监管部门再次部署,强化了关于个人银行账户实行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这无疑可视作以制度性建设来推进综合治理的又一针对性举措。应该说,此举本身的必要性、合理性毋庸置疑,如今所有的争议,实则是围绕其“松紧度”“敏锐度”展开的。

的确,从某些网友分享的经历来看,某些银行激进的“降额”,造成了戏剧性的后果。比如说,有人“工资卡转账限额被降到500元”,有人转账额度都不够交房租的……凡此种种,好像都印证了“降额”的荒诞性,然而需要厘清的是,就客观评价这一新规的实际影响而言,有限的个案并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更重要的,还是要看长时段、大样本的“整体影响”。纵向对比,但凡其明显降低了电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规模,且全社会资金流动规模保持稳定,那么就是成立的。

网银限额“误伤”并不可怕,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把“误伤率”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同时提高个体样本中“纠错”的便利度。值得警惕的是,如今一些银行呈现出了明显的“矫枉过正”趋势,其风险评估模型中的某些参数,阈值设置得极低、极敏感,“触发降额”的可能性陡增。由此,不少用户遭遇了“卡里有钱花不出去”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在购车、大家电更新等大额支出时颇多不便,这与当下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大基调,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当下,关于“网银限额”的测算模型,各家银行基本是各显神通、各行其是。这既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之嫌,更是有悖于银行业标准化运作和强可预期性的传统。未来,我们期待着,一套行之有效的,兼有低误伤率和高适用性的“风控模型”,能够脱颖而出,并推而广之成为全行业在此方面的通用解决方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