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如砥,行而致远。在改革奋进的道路上,我们从未止步。
岁月不语,但历史的进程自有其郑重的说服力。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一件件大事难事的破题答卷,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落实,有如历史的脚印,清晰地昭示着我们的来路,也指向我们的去处。
迎着时代再出发。正在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
在首都北京,历史的脉搏更加清晰有力。一系列敢为人先的“北京创新”,孕育出灿若星辰的“北京成就”,塑造出高质量发展的“北京样板”……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宏大叙事下的“北京故事”,必将持续谱写新篇章,绘就新精彩!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改革开放以创新为魂、因创新而成,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翻开改革开放这部宏伟的史诗,必然有北京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北京创新”就是“创新中国”的缩影,“北京故事”就是“中国故事”的生动注脚。
回首过去,1979年第一台彩电在北京电视机厂下线,1980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悦宾”开张,2008年8月1日,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一个个“第一次”,彰显出北京积极创新的累累硕果,也凝练出一座城市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着眼当下,平均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北京诞生,截至2023年底北京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已达114家,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通过深入推进接诉即办改革,用一根热线“绣花针”穿起民生“万根线”,越来越多市民享受到了首都城市治理变革的红利;预计到2025年,北京将全面建成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将提高到67.5%……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城市的“创新资本”越积越厚,发展后劲也就越来越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北京因时而动,因势而变,在改革创新中勇立时代潮头,与祖国同行。
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在“瘦身”中释放协同发展的动力源,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近十年,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从“一张白纸”到惊艳世人的“雄安画卷”,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200多家,2023年雄安新区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约2.59万人,一座承载希望与梦想的“未来之城”崛起于燕赵大地……
放眼未来,世界范围内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仍有广阔的蓝海亟待开拓,仍有遥远的征途尚未抵达。
而“北京创新”的经验已经证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以创新激活发展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才能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跑出优势,刷新成绩。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历史的拐点也始于这里。如同春日的一声惊雷,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正式拉开,中华民族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党和人民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
恢宏时代背景下的北京,当属璀璨星空中格外耀眼的那一颗。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成就”,既是世界聚焦中国的目光所在,也是人民眼中幸福生活的具象表达。
看经济。在中关村,创新型企业如同雨后春笋,高精尖产业稳步发展,数字经济等新的增长点蓬勃生长;在北交所,企业上市“钟声不断”,无数人从这里再次迈向追逐理想的新征程;在簋街,“夜经济”持续升温,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丰富,城市名片越擦越亮……2023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4.38万亿元,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步伐快起来了,老百姓的口袋富起来了。
看民生。1981年,新中国第一条地铁正式交付运营,而今天在五环内,几乎处于任何地方都能在直线距离不超过1000米的位置找到地铁站。除了方便市民通勤,北京地铁还成为了推动城市商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及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空间。
今年春节前,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居民们相约来到改造后的新家,为新房贴上“福”字。近年来,北京深化城市更新,计划到2025年底完成1.6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让城市空间“有里儿有面儿”,愈变愈美……
看生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联组会,谈到生态环境建设时,回忆起10年前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时北京的蓝天。“那几天天气很好,当时有人问,这是‘APEC蓝’,能持久吗?我回答他们,这并不是短暂的蓝天,几年后它将是永久的蓝。”近年来,北京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污染治理经验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2023年,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271天。
在花园城市北京,市民推窗见绿,抬脚可入“京华绿道”,如今北京已有各级各类绿道约1465公里,约等于北京到重庆的直线距离;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65个,其中有610多个“口袋公园”,森拥园簇的千年古都四处洋溢着青春活力……曾经面临严峻生态问题的北京,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变革,让首都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北京成就”不仅仅在一张张“清单”“报表”中,也在世界人民的目光里,更在老百姓的嘴边与心头。这是一地一域因地制宜的担当与作为,也是着眼全国“一盘棋”的高度自觉,组成了改革开放壮美诗篇的精彩篇章。
历史仍在不断书写。“北京成就”的来之不易,深刻地说明了改革绝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可以成就。从改革之初的筚路蓝缕,到中流击水的豪迈作为,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站在新的历史当口,更需要全市上下踔厉奋发,接续前行,让更多更耀眼的“北京成就”如期而至!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大道无垠,即使风雨兼程,改革开放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里是瞭望世界的高塔,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在与世界“双向奔赴”的道路上,北京以首善标准,全力打造改革开放的“北京样板”。令世界瞩目的“北京样板”,同样是“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必须坚持讲下去、讲出彩。
首都北京有着“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围绕这一定位,北京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不断迈进。
制度创新、园区发展、项目落地……2020年金秋,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北京迎来开放发展新篇章。短短4年,北京落地50多项全国突破性政策,形成40多项全国推广的创新经验案例,2020年至2023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达到近590亿美元,开放型经济特征更加显著。
一座城市,两大机场比翼齐飞,“双枢纽”驱动下,国际航线不断织密,入境政策不断优化,北京成为国际交往的门户。2023年北京口岸出入境人员数量飙升至960万人次,同比增长16.8倍,出入境航班办理量也增长了2.5倍,达到6.2万余架次。越来越多国际友人从这里踏上中国之旅,在北京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发出“好city啊”的惊叹!
除了奔赴一场时兴的“China Travel”,还有更多国际友人选择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生活。2002年起便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美国康明斯公司全球副总裁、康明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内森 ,今年获得了为北京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专门设立的“长城友谊奖”。他说:“我非常希望我的女儿和儿子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学会北京儿化音就更好了。”
透过北京这一国际化大都市,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从“京剧热”到“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从“北京欢迎你”到今天“汉服的风还是吹到了世界各地”,这些都是“文化出海”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具象化体现。
越开放,越自信;越自信,越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中华民族的巨轮驶向世界海洋,驶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一路也许会有风浪、会有暗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唯有守初心、循大道,方能一路乘风破浪,抵达理想的彼岸。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改革开放新程将启,我们期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首都北京能够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定位和重大意义,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交出更加辉煌的“北京答卷”。
我们有底气,有信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全面深化改革的“北京故事”将会更加精彩,终将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