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有两件就藏在这座“千年古县”

195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有两件就藏在这座“千年古县”

00:00
12:32

河北定州,中山古国故地。

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建国时因城中有山,故国名“中山”。战国时中山国为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但终因不够强大而为赵国吞并。

中山国位置

公元前154年,西汉景帝封皇九子刘胜为中山靖王,设中山国,以卢奴作为首府,自此延续329年。三国时的刘备,即为中山靖王的后裔。考古显示,在两汉17代“中山王”中,除刘胜、刘竟和刘衎外,其余中山王墓及陪葬墓均在定州境内。

作为联合国地名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定州这个位于河北保定的县级市,凭借多达5万余件的文物成为了中国拥有文物最多的县之一。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5件/套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有2件就保存在定州博物馆,分别为汉玉瑰宝“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和瓷中极品“定窑白釉龙首莲纹净瓶”,定州博物馆也因此成为唯二有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县级馆。

定州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2018年迁入新馆,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馆藏文物5万余件,藏品以中山文化、定瓷文化、佛教文化为主要特色,其中东汉龙螭衔环谷纹青玉壁、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和定窑白釉龙首莲纹净瓶被誉为三大镇馆之宝。馆内有六个常设展览:《汉家陵阙》《北朝佛陀》《天下大白》《尘外千年》《故乡星空》《畿南文献》。今年5月,定州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设计以中山国文化为依据,借鉴斗拱、高台、坡顶等汉代古建元素

玉座屏和青玉壁,均出自于中山穆王刘畅的墓中。

中山穆王刘畅,是东汉第六代中山王。1968年和1969年,因为修建工程,西汉刘胜墓和东汉刘畅墓相继在河北被发现,但情况大相径庭:刘胜墓中极尽奢华,出土了著名文物“金缕玉衣”;刘畅墓中却是一番经过盗掘后的狼藉情状,考古人员甚至在墓中发现了盗墓贼留下的铁钳。

调查发现,盗墓者直接从墓道处进入,拆掉封门砖后钻进墓室大肆抢掠。墓中散落的玉片和石片混合在一起,是因为盗墓者将刘畅身上的“银缕玉衣”银丝抽走,致使上千片青玉和汉白玉片四处掉落。

定州博物馆中经过修复还原的银缕玉衣

汉代推崇厚葬,以玉随葬更是汉代葬俗的典型风格,死者穿着玉衣入殓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盛行。西汉的中山靖王刘胜可以穿金缕玉衣,但东汉时规定金缕玉衣只有皇帝能穿,像刘畅这样的诸侯王和公主只能用银缕玉衣。

这枚龙螭衔环谷纹青玉壁,被发现时混在地上的杂乱玉片中。这种在圆形轮廓内部或外部雕刻龙纹、螭纹等镂空纹饰的玉璧形制,被称为“出廓璧”,其工艺包含了透雕、圆雕、线雕等技法,远胜于圆形圆孔的一般玉璧,代表了当时玉器设计和雕刻的最高水平。

玉璧通高30.5厘米,直径24.4厘米,厚1.1厘米,玉色莹润透亮,纹饰疏密有致,造型古朴大方。玉璧上部透雕相对的一龙一螭,以阴刻线勾勒口、眼、鼻、耳及足爪和云气纹,两兽同衔一环

这块玉璧由整块新疆和田青玉雕琢而成,是目前国内所见最大也是最完整的一块出廓玉璧,一般古代玉璧通高都在十几厘米左右,而这块玉璧通高达到了30.5厘米。青玉璧是用于祭天的礼器,一般置于死者的前胸或后背。如今猜测当时盗墓贼撕扯玉衣时过于急躁,导致玉璧落在地上也没发觉,因此才能躲过盗墓者的攫取而存留至今。

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也出土于刘畅墓。屏风最迟是在西汉时出现,玉屏风和座屏常见于记载,但出土实物目前仅此一件。与传统玉器单形器的基本形制不同,玉座屏由四片和田黄玉片插接而成,十分罕见。

玉屏高16.9 厘米,长 15.6 厘米。玉屏的主体为上下两块透雕的半月形玉屏板,玉屏板两端有榫插入两侧的支架内。玉屏板和支架上都透雕有人物和鸟兽图案

上层玉屏板雕刻西王母的形象,下层则雕刻的是仙人东王公的形象

这件玉座屏先采用透雕工艺雕刻出图案的主要轮廓,再用细若游丝的阴刻细线雕刻出图案的细节,这种阴刻细线技法被称为“游丝毛雕”,是汉代一种重要的玉雕工艺。目前而言,将人物、景物、动物合雕在玉器的唯一实例,全国仅此一件。

刘畅墓还出土了一组极其精美的金饰,包括金辟邪、金天禄、金羊群等。这些金器运用了汉代发明的金粒焊缀工艺,工匠将密密麻麻的金粒焊在动物体表,装饰成微卷的羊毛和层次分明的龙鳞。这些金饰只有几厘米高,不仅体现了当时最高超的掐丝工艺,且文物上镶嵌着绿松石、红玛瑙等宝石,极其珍贵。

东汉掐丝镶嵌金辟邪,高3.4厘米,1969年定州市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

另一件国宝,是白釉刻花龙首大净瓶。宋代五大官窑“汝哥官定钧”名传后世,定州即是定州窑的所在地。与其他四窑相比,定窑除白釉为特色外,更以精美的刻花和印花见长。

定瓷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为特色。作为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创烧于隋唐,至北宋达到高峰。元代以后,不仅烧制技艺失传,连窑址所在地也一度湮没无考。

最极品的定瓷,正存留于如今的定州。上世纪60年代末,定州考古发掘静志寺、净众院两座塔基地宫,出土文物800多件,其中有169件品质极高的定窑白瓷。这些定瓷的胎釉非同一般,其釉质细腻莹润、釉色洁白如新,比常见传世或出土的定窑白瓷的白度更高,品质超乎寻常。以致有一种说法:这批出土白瓷重新定义了定瓷。而其中的白釉刻花龙首大净瓶,更是极品中的极品。

瓶颈细长,颈中部塑圆盘,圆肩、鼓腹、卧足,以刻花技法通体饰莲纹、竹节纹、菊纹等纹饰,一侧塑有龙首状短流,龙首高昂,气势飞扬

因烧造技术难度高,瓷器史上素有“自古定窑无大器”之说。但这件大净瓶高60.9厘米,腹径19.1厘米,底径10.1厘米,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也是迄今存世宋代早期体量最大的一件定瓷。

而苏轼也与定瓷有紧密渊源。宋哲宗元祐八年九月至绍圣元年闰四月,苏轼出任定州知州。他到定州没多久,就为弟弟苏辙寄去了定瓷馏合、刷瓶,为此还赋诗一首《寄馏合刷瓶与子由》:

老人心事日摧颓,宿火通红手自焙。

小甑短瓶良具足,稚儿娇女共燔煨。

寄君东阁闲烝栗,知我空堂坐画灰。

约束家僮好收拾,故山梨枣待翁来。

馏合是蒸饭的小甑,刷瓶可能也是用来煮饭的器具。苏轼将定瓷寄给弟弟,可见定瓷在当时文人士大夫眼中受喜爱的程度。虽然仅在定州停留了短短数月,苏轼却为定瓷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制瓷工艺的繁荣,也直接带动了玻璃工艺的发展兴盛。静志、净众两地宫出土了不少玻璃器物,其中一件葡萄器堪称精品。葡萄粒呈不透明的紫红色,以金属丝缀连成串,鲜活逼真。其内部中空,外表有螺旋纹理,推测为无模吹制成型的高铅国产玻璃制品。

北宋琉璃葡萄,长16厘米,1969年定州市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定州还是北朝时北方佛教的造像中心。北齐至隋代时期广泛流行的双尊像, 如双佛像、双观世音像、双思惟菩萨像,在定州地区大量出现,成为中国佛像雕塑史上的精彩一笔。

北齐菀方州造双思惟菩萨像,高26厘米,1969年河北蠡县出土

定州博物馆中,有一尊造像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它的独特在于既有佛的特征,比如头顶髻、著佛衣、双手合十,又衣衫轻薄贴体且身姿婀娜。

北齐供养菩萨立像

尤其在面部神态的刻划上,圆润蕴藉,顾盼有姿。

供养菩萨立像局部

定州造像有浅浮雕、高浮雕还有透雕,要制作出复杂精美的白石透雕造像,优质的石材与制作者精湛高超的技术缺一不可。或许是因为这种造像工艺太复杂太耗时耗力,导致这种白石透雕造像从东魏后期出现、到北齐发展成熟之后就消失不见,仅仅存在了三十多年时间,犹如昙花一现的千古绝唱。

北齐白石透雕双思惟菩萨像。造像背面为两棵粗壮的菩提树,枝繁叶茂。正面主尊双菩萨呈舒相式坐于龛中。双弟子、双胁侍龛外站立。龛用两圆柱支撑,龛额上浮雕七尊化佛。

汉朝的玉器和金饰、北朝至隋唐的白石造像和宋金时期的定窑白瓷,堪称定州文物的三大特色。从定州博物馆的展品中,足以窥见曾经的繁华鼎盛。如今王侯早已成尘,但对于历代那些不知名的能工巧匠而言,他们留下的杰作会长存。

文/启凌 编辑 李洁 图据定州博物馆官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