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雨伞“放电”的奥秘

揭开雨伞“放电”的奥秘

00:00
06:15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欢迎收听安徽省科技馆《科普很声动》节目。本期为大家讲述:


揭开雨伞“放电”的奥秘

六月的安徽逐渐进入梅雨季节。你知道吗,在下雨天里,如果我们打伞经过高压线下,很可能伞的顶端会冒出电火花,发出滋滋的响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对人体会不会造成危害?


其实这是一种“尖端放电”现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什么是“尖端放电”。


所谓“尖端放电”,简单的说,就是指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尖锐部分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雨伞铁质骨架的尖端部分出现电火花正是“尖端放电”的反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是因为导体上的电荷分布与其表面形状有关,表面越尖锐凸出的地方,电荷的分布就越密集,其周围的电场强度也就越大。当电荷密度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将其周围的空气“击穿”,也就是将空气电离,产生正、负粒子。这就使导体的尖端部分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带电粒子。根据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理,与导体尖端部分带有相反电荷的粒子就会发生吸引、中和,而与导体尖端部分带有相同电荷的粒子会出现互相排斥,从而产生放电现象。


我们知道,晴天空气几乎是不导电的,所以经过高压线下,遮阳伞不会出现电火花。但是在下雨天,空气因为潮湿而会传导电流,高压线周围的强电场就会传导至雨伞的金属伞柄或伞骨上,而雨伞比较尖的金属部分就容易产生“尖端放电”现象,出现滋滋响的电火花。虽然这种放电现象通常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但为了安全,下雨天还是不要在高压电线下打伞。


其实“尖端放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在干燥的冬天,你脱毛衣时可能会听到噼啪声,会看到静电火花,这其实也是一种微小的尖端放电现象。还有,当你用塑料梳子梳头时,头发可能会因为静电而竖起来,这也是电荷在头发尖端集中的结果。


在安徽省科技馆一楼“科学征程”展厅,一个外观像风扇一样的展品引起众多参观者的兴趣。摇动手轮,“风扇”就会快速地转动起来,而其背后紧邻的两个小金属球之间便产生滋滋响的电火花。这是一种能连续取得并可积累较多正、负电荷的实验装置,名字叫维氏起电机。两个小球之间产生的电火花便是“尖端放电”现象。此外,在展厅的“电磁大舞台”展区,也有一系列展品装置向观众展示着各种奇妙而有趣的放电现象。参观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放电现象了解法拉第、特斯拉、富兰克林等著名科学家们的经典实验。比如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就是利用“尖端放电”原理揭示雷电之谜,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


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一般产生于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中。积雨云上部有冰晶和水滴,它们在空气对流过程中会使云中带电。一般云的上部是正电荷,下部以负电荷为主。这样在中间就形成了电位差,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云层间的空气会被击穿,产生电离,从而产生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与此同时,下方的带电云层会与地面产生静电感应,使地面和建筑物感应到异性电荷。一些很高的建筑物以及空旷地带的大树、旗杆、电线杆等就容易产生“尖端放电”现象,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雷雨天不要在大树下躲雨。


为了避免高大建筑物上方因积累大量电荷而被雷击的灾害发生,就需要在建筑物的顶部装上避雷针。避雷针又叫引雷针,它通过吸引上方积累的异性电荷达到中和的目的,并通过连接地面的导体将电流疏导至地面,最终被大地吸收。这个过程就像大型水库一样,先把上游洪水引流到水库中,然后通过有序疏导、分洪,避免洪水大量聚集而发生灾害。


利用“尖端放电”原理,人们还制造了各种除尘器。当粉尘颗粒经过高压电场时,它们会被带上电荷,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收集板移动,最终被捕获并清除。



主办单位 |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运营机构 | 喜马拉雅安徽营销运营中心

主        播| 清蓝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