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人自有坏人磨?中印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和尼赫鲁到底是如何不欢而散的?

蠢人自有坏人磨?中印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和尼赫鲁到底是如何不欢而散的?

00:00
20:22

蒋介石,一个一言难尽的军阀。

从国父的高足到手握重兵的大革命将领,再到蒋家王朝奠基人,蒋介石作为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实上蒋介石也确实爱动笔,人尽皆知的私人日记中,尽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谓第一人称近代史,留下了“日记强国”的佳话。

只不过,和笔耕不辍地写日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蒋介石在对外政策上长期奉行“躺平”思想不动摇,旗帜鲜明地走“得过且过”的道路。比如1928年北伐战争第二阶段时,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制造“济南惨案”,妄图阻止北伐军消灭奉系军阀,随后蒋介石命令北伐军绕道北上;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依然得过且过,并将阻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希望寄托在华而不实的“国际联盟”身上,最终导致山河沦陷,日本侵略者更是气焰滔天。

虽然在一系列的调停斡旋下,蒋介石最终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并和日本帝国主义打了几场硬仗,但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反共”思想涌上心头,蒋介石又情不自禁地重新走上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老路。

甚至为了反共,蒋介石在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招揽冈村宁次、辻政信等罪行罄竹难书的战犯充当反共反人民的军事参谋。

虽然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更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是和美苏英等国并驾齐驱的反法西斯同盟战胜国,但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和苏联150万红军的风卷残云无疑更令日本法西斯震撼和恐惧。换句话说,“屈原”和“苏武”才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最重要理由。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中国抗日时间最长,牺牲最大,却是日本最不屑一顾的那一个。再加上南京国民政府“以德报怨”,不仅礼送出境,连战争赔款都没怎么要的大度,更让鬼子们对这个软弱可欺的战胜国鄙夷不屑。

事实上,即便是被关押的日本战俘,也长期张口闭口地将中国蔑称为“支那”,直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尤其是第二次战役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彻底扭转战局震惊世界,它们才终于在恐惧中改口。

事实证明,只有实力才能令人尊敬,只有拳头才能让人明理。

在战败国日本面前如此,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蒋介石的表现就更加卑躬屈膝了。

因为豫湘桂会战的一溃千里,让亟需寻找亚太地区盟友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大失所望,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随后罗斯福与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密约,以出卖中国权益为代价换取苏联在德国法西斯投降三个月后对日作战。

1945年8月9日,150多万苏联红军横扫日本“皇军之花”关东军,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

8月14日,苏联胁迫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要求蒙古维持现状,以及维护苏联在中东铁路和旅大军港等地的权益。

因为当时作为中国盟友的美国已成功研制原子弹并在日本进行了“现身说法”,所以即便没有苏联的对日作战,日本投降也必然指日可待。

所以,国际社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本可避免的让步大惑不解。事实上,只有蒋介石本人清楚,为了争取苏联不支持我党,蒋介石心甘情愿地做了多少让步。

而苏联似乎也确实信守承诺,比如在1948年苏联特使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前,苏联和我党关系并不密切,渡江战役颠覆了蒋家王朝后,其大使馆更是追随南京国民政府到了广州。

等到兵败如山倒,最终“转进”台湾地区,蒋介石又为1946年允许蒙古自立门户后悔不迭,并在联合国发动“控苏”案。不过,人微言轻的所谓中华民国,在苏联面前完全就是螳臂当车,蒋介石非但不能把苏联怎么样,最终反而被其威胁不得不同意蒙古在1961年加入联合国。

而对美国,南京国民政府就更是把底线和尊严当废纸卖了。为了争取美国援助消灭我党,继续维持蒋家王朝的统治,蒋介石政府加班加点地签订卖国条约,包括:

1945年11月21日的《美国在华空中摄影协议》、1946年8月30日的《中美航空协定草案》、1946年9月的《中美航空协定》和《中美三十年船坞秘密协定》、1946年11月4日 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47年1月的《青岛海军基地秘密协定》、1947年12月8日的《中美海军协定》、1946年5月的《成渝铁路修建协定》、1946年10月的《粤汉铁路借款协定》、1947年7月的《滇越铁路管理与川滇铁路修筑协定》、1947年10月17日的《美军驻华协定》、1946年10月8日的《中美宪警联合勤务议定书》、1946年11月4日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7年10月16日的《国际关税与贸易一般协定》 、1948年8月5日的《中美农业协定》等。

签订一系列卖国条约后,中国完全成为美国的殖民地,美国也成为蒋介石发动反动战争的坚强靠山。

而美国出卖盟友从未有过心理负担,比如1949年蒋家王朝覆灭后,美国杜鲁门政府就做好了将蒋介石政权一脚踹开的准备。只是朝鲜战争爆发,又让美国“回心转意”,所以蒋介石对朝鲜战争表现得异常亢奋,甚至多次向美国表示要横刀立马,在朝鲜半岛再立新功。

但一想到国民党军队一言难尽的战斗力,美国瞬间就打消了疑虑,并坚持让蒋介石蜗居岛内别来添乱。

而当美国新总统艾森豪威尔想要打破抗美援朝战争僵局,将战争范围进一步扩大时,于是美国又开始“放蒋出笼”。

可以说,自从“转进”台湾地区,蒋介石就从美国名义上的棋子进化为真正的棋子,内政外交悉从美国意志,比如苏联以支持新中国威胁蒋介石同意蒙古进入联合国时,美国就充当了说客的角色。果然,在美国砖头加大棒的“谆谆劝导”下,蒋介石投下了历史性的一票。

可以说,在美苏两大超级大国面前,蒋介石从来没有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能力和决心,再加上不可告人的私欲,其丧权辱国的“优良传统”一直没有丢。

不过,在静夜史看来,蒋介石作为一国领导人,也许为了私欲不择手段,但内心也并不希望成为卖国求荣的历史罪人。这一点,从其日记中就可窥见一二,尤其是对蒙古自立门户的反思,甚至进行过公开检讨。

可以说,如果可以,他也想做一个寸土必争、寸步不让的强硬领袖。但问题是美苏高山仰止,就连日本也不入其法眼,想要刷成就,只能继续向下兼容,而印度无疑就是最好的对象。

一直以来,蒋介石除了“日记强国”,最擅长的就是“地图开疆”,毕竟帝国主义侵略的脚步难以阻挡,只能在地图上与之“插旗对进”,于是留下了“江心坡”、“帕米尔高原”等一系列历史悬案。

但在印度问题上,蒋介石却做到了实事求是,并给予了印度充分的羞辱。

而蒋介石的高光时刻,是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友情提供的。

作为现代印度的奠基者,尼赫鲁和蒋介石一样都对本国的历史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同的是,尼赫鲁是一个志存高远的领导人。

毕竟早在印度独立前,尼赫鲁就为广大印度人民描绘了“要么有声有色,要么销声匿迹,二流角色不能令我满意”的“印度梦”,并成为现代印度的图腾。

虽然英国殖民印度200多年,掠夺了不计其数的财富保障,但却成为现代印度的奠基人。

虽然在英国殖民者漂洋过海来“打印”之前,来自中亚和西亚等地的入侵者只是通过开伯尔山口的绿色“打印”通道,将古印度文明压成了秀色可餐的千层饼,但只有英国真正完成了南亚次大陆的“大一统”。

虽然其主要方式是强化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拉拢高层土邦领主等,本质上依然是一盘散沙和山头林立的状态,但现代印度的民族意识却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得以萌生。

更重要的是,在作为英属印度既得利益者的印度精英纷纷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并萌生了“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思想,甚至创立了国民大会党与英国抗争后,印度也得到了英国赐予的灵魂。

毕竟,印巴分治表面上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分道扬镳,实际上则是英国殖民者和英属印度土著高层之间的分家单过。

因为统治阶层的换汤不换药,所以他们对英国殖民者非但没有仇恨,反而是说不完的感恩戴德,道不尽的趋之若鹜。这种思想直接推动了印度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以恢复英属印度本土为己任。尼赫鲁时代更是制定了更进一步的“大印度联邦”。

作为印度精英中的佼佼者,尼赫鲁家族良田千顷、奴仆无数,这使得婆罗门种姓的尼赫鲁天生就带着高贵的气质,这为他的登高望远并奠定现代印度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建国后的尼赫鲁对内解决了大部分土邦、强化了国大党权威、实现了军队和政府机关的国家化。对外则武力夺取果阿,发起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等,俨然成为第三世界领袖。

但问题是尼赫鲁毕竟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所以对印度人民也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再加上建国过程一帆风顺,尼赫鲁情不自禁地就膨胀了起来,为1962年的折戟沉沙埋下了伏笔。

应该说,同为一国领袖,尼赫鲁和蒋介石有很多共同点。但尼赫鲁除了志向更远大,胆识也似乎更夸张。

在新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连超级大国美国都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的情况下,印度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蚕食我国领土。昔日崇尚“非暴力不合作”的他们,在成功实现民族独立后,很快从屠龙少年变成恶龙,咄咄逼人的扩张和欺凌俨然就是南亚次大陆上的黑恶势力。

对于印度而言,我国维持睦邻友好的努力是胆怯可欺,印度侵略者的肆无忌惮一点点消耗掉了北方邻国的底线。

终于,在想了10天10夜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的毛主席终于下达了自卫反击的命令。而毛主席之所以最终下定决心,除了忍无可忍以及以战促和的考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指挥自卫反击一线部队的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判断印度军队战斗力和国民党二流部队持平。

以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为参考的情况并非个例,比如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美两国就都将对手当成国民党军来打,结果都吃了大亏。

而张国华的判断,无疑给了毛主席以充足的底气。事实证明:这是毛主席和张国华将军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的误判,因为印度军队战斗力连国民党二流部队都不如。

当忍无可忍的解放军边防部队以猛虎下山的态势发起猛烈反击时,昔日气焰嚣张到不可一世的印军一触即溃,他们不仅在第一时间将侵略战打成了首都保卫战,更在南亚次大陆的平原上跑出了非洲角马迁徙的队形,诞生了成百上千的长跑健将。

达到惩罚目的后,北方邻国第一时间提出重开谈判的主张。但印军的兵败如山倒,让尼赫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被打得屁滚尿流的结局,让尼赫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于是尼赫鲁这个第三世界领袖主动扯下不结盟的伪装,开始疯狂从各国购买先进武器。

除了苏联和美国的友情赞助,以色列和法国也加入了印度的军购名单。

而国际社会疯狂“拉赞助”的同时,尼赫鲁没有忘记老朋友蒋介石。

尼赫鲁和蒋介石的交情,最早可追溯到1939年尼赫鲁率团访问中国,这是蒋介石和尼赫鲁的第一次见面。1942年,蒋介石以“国家元首”身份访问印度,并再度和蒋介石会面,尼赫鲁甚至还为远道而来的蒋介石表演了印度传统节目拿大顶,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8年印度独立后甘地遇刺身亡后,尼赫鲁成为国大党领袖,领导印度开始崛起;而蒋介石则丧城失地,并在1949年“转进”台湾地区。

“虎踞”宝岛后,蒋介石朝思暮想的就是反攻大陆,并制定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宏伟计划。为此他不惜整军备战磨刀霍霍,更利用一切机会拉拢反共力量准备袭扰大陆。

在美国、在南越,处处都有蒋帮的身影,所以对尼赫鲁而言,能争取蒋介石政权的遥相呼应再好不过。

恰好彼时的新中国还未从自然灾害的困难中缓过来,再加上中苏交恶后国际环境空前险恶,更重要的是已经到了蒋介石的“十一年”之期,所以蒋介石政权上蹿下跳、跃跃欲试,更让尼赫鲁看到了沆瀣一气的希望。

但虽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然而看到尼赫鲁的求援信,蒋介石却陷入深深的尴尬,从反共立场看,蒋介石应该支持印度,但印度和苏联早已成为异父异母的亲兄弟。更重要的是印度侵占了大片中国领土,这又是公然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而且中印兵戎相见之前,印度作为第三世界领袖倡导所谓中立,在和美苏靠近的同时也长期支持新中国,对蒋介石政权霸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为不满,所以蒋介石自然对尼赫鲁没什么好感。

所以蒋介石坚持反共不放松不假,但却并不愿意和尼赫鲁为伍。而美国偏袒印度的表态,无疑加剧了这种深恶痛绝。

肯尼迪上台后,不仅大力援助印度,更在中印正在激战的10月26日承认“麦克马洪线”是“一条传统的、基本上被接受的国际边界,美国完全支持印度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

美国的表态令蒋介石大为不满,随即电令驻美大使蒋廷黻向美方表示“中华民国”从未接受过“麦克马洪线”,希望美方不要损害中国利益,我方只是“为避免外界误会”才没有对中印边境冲突作任何表示,但若美国贸然承认“麦克马洪线”,我们将坚定反对。

但问题是,蒋介石几乎没有影响美国决策的实质性筹码,所以美国最郑重的回应就是敷衍,于是蒋介石方面不得不表示“……所谓麦克马洪线系英国在统治印度时期所片面主张之中印间国界,我政府从未接受,且坚决反对……”

连美国也不敢提,蒋介石的憋屈不言而喻,只能继续借助日记来发泄。

不过,蒋介石倒是从印度接下来的惨败中,看到了反攻大陆的“没好”未来,所以不接受尼赫鲁的拉拢,更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算得上蒋介石在长年累月的丧权辱国中难得的一抹亮色。虽然最终依然逃不过美国的压力,但敢于发声无疑已经是个胜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出纳时间年龄

    蒋对日不抵抗,死了几千万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