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军备解码带来的最新军情资讯!
今天,外媒欧亚时报发表了一篇调查文章,披露了中国“推进剂”供应限制对北约国家军队的影响。文章指出,由于我们国家对用于出口制造硝化纤维素的棉花进行了限制,导致包括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在内的国家,缺乏原材料的供应,进而难以生产“推进剂”。
硝化纤维素可以作为一种氧化剂,在与还原剂反应的时候,反应迅速,而且不需要外部提供氧气,就可以产生大量的气体,这就使得它被作为推进剂所使用,可以瞬间将弹体射出去,也可以用于飞行器的推进剂。因为中国已经停止了向西方提供用于制造这种原材料的棉花,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想要在源头上找到可以替代中国的供应商,以便实现自给自足。但目前来说,想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
传统的弹因为体积小,便于机动发射,靠弹体惯性飞行打击目标,又因为射程远,可以在防区外对对方进行打击,因此火炮在攻防两端都十分重要,而现代炮配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和精确制导,可以实现高精度打击,能够快速响应指挥部的命令,提供即时支援,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能够在恶劣条件下正常工作。相比大型或者高科技的装备,炮的制造和使用成本较低。
目前由于俄罗斯的那点事,欧洲和俄罗斯对硝化纤维素的需求都比较高。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俄罗斯的这种化学品的生产能力不足,只能少量生产,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国外进口。而在俄乌那事开始之后,俄罗斯这方面的进口量在2022年增长了70%,到2023年年中的时候,进口量更是高达3039吨,几乎达到了2021年的2倍。
而欧美由于某些诉求,需要以援助的名义不断提供炮弹,目前每年大约需要生产200万枚,欧盟不得不为相应的工厂提供高额的补贴,并且希望通过找到更多的供应商以便来降低对我们的依赖,实现原材料来源的多样化,这样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更扛得住冲击,即便是有一方不再供应,他们也可以获得充足的原料。而且,欧洲也希望用木质纤维素来替代。
欧洲已经开始了对很多企业的改扩建,已扩大原材料的生产,包括莱茵金属、Eurenco、KNDS、阿绍、维米斯等公司,以用于此类原材料的生产供应。但是改造也面临着成本高、缺乏技术工人、环保问题、能源供应问题等等,要达到欧洲的需求,或许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中国这个供应商对欧洲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
在寻求其他的供应商方面,由于很难找到一个既有大量棉花生产供应,又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的国家,这条路目前也还是比较困难。美国棉花的产量高,可是由于曾经的制造企业外流,他们的一些基础配套设施已经不是那么好了,也缺乏技术工人,产量上并不能满足目前欧美的需求;印度、巴西工业化的建设不是很顺利,目前可能也缺乏配套的工厂;非洲、拉美等地就更难以指望了,可能就算是能制造,也不大方便运出来。
然而,一手造成这种令欧美头痛局面的,还是欧美人自己。
欧美国家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将部分制造业转移至中国,看中的是我们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而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市场需求很大,在中国利用中国较为廉价的生产力、生产资源生产产品,然后通过便捷的交通输送到中国各地再卖给中国人,大大提升了利润,加上欧美国家的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生产成本上升。
于是,在20世纪末的全球化浪潮中,资本和技术跨国流动迅速,欧美企业通过在中国设立工厂,利用全球供应链,提升竞争力。那时候我们为了发展,积极地吸引外资,提供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支持,各类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设立,提供了便利的营商环境。一步步地按照我们的目标进行工业化的建设,对于欧洲来说,我们是温水煮青蛙,由奢入俭难,过惯了好日子的欧美回过头一看,对中国的依赖已经很难摆脱,这时候已经有点晚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逐渐从简单的手工业和轻工业,发展到包括重工业、高科技制造在内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我们也具备了生产各种高端产品的能力,这触及了欧美的根本,他们就靠高科技和金融活着呢。回过头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高瞻远瞩的,我们的计划一旦开始实施,惠及的人非常多:
为了打造工业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于是我们就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工程技术教育,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这个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才是真正的人口红利,而不是纯纯靠人口数量堆起来的优势。
为了便于物资的流动,我们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设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高速铁路、公路网络和电力、通信系统,为工业生产和物流运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们也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之中,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与多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拓宽了国际市场。这些基础设施,现在乃至未来也会继续发挥作用,而我们还在建设新的、更迅速便利的基础设施。
欧美曾经想要中国成为廉价的制造工厂,而他们却把持着高科技、金融等来钱快的行业,让中国去为他们生产快消品、日用品等等,起初因为我们工业实力不行,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但是在几十年里,我们实现工业化之后,这时候欧美反应过来了,想要通过各种恶劣的手段来限制我们的发展,或者至少是能减缓我们的发展,于是就有了美国和欧洲对我们高科技企业的“特殊照顾”。
终极的替代办法,就是利用激光、电动无人机和电磁炮等替代各类炮,然而这些东西对供应链的需求更高,激光的原材料更难以获得,而且由于价格高,很难大规模的配备,同时激光和电磁一样,都是耗能的大户,如果是搞成可移动的,那么户外的供能就是很大的挑战,需要储能设备,无人机需要较多的零部件。这些不还是我们最拿手,产的最多吗?
所以欧美现在的局面有点憋屈,他们对中国的供应链已经是全方位的,甚至很多重要的环节,供应商也是中国的。就比如,曾经美国F35战机被查出来用了一批来自中国的钕磁铁,当时美国下令所有的F35暂时停飞以进行审查,但是因为这个磁铁的问题很难解决,美国干脆直接豁免了这个事,就当作没发生。
现如今,欧美对中国各种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已达到了显著的水平,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
我们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元素生产和供应国,拥有17中国稀土元素的熔炼提纯技术,稀土元素广泛应用于高科技产业、军事设备、电子产品、清洁能源技术等领域,美国和欧洲的高科技产业离不开我们。我们在锂、钴、镍等电池生产关键金属的提炼和加工方面也占据主导地位,它们是电动汽车、电池和储能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池制造和储能技术是未来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部分,欧洲要是想要进行清洁能源转型,也还是离不开我们的产品。
我们这个世界工厂的名号可不是浪得虚名,我们是真正的具有各种产业,具备全产业链,能完成很多产品从原材料到市场的全流程制造,哪怕是芯片领域,虽然我们还没有达到最高端的水准,但是我们也已经摸到了高端的门槛,通过先进的封装技术等,我们可以制造7nm甚至5nm的芯片,虽然还是落后于欧美最先进的2nm、3nm芯片,可是通过不断地摸索,我们的产品良率也在逐渐提升,迟早能达到欧美的水平。
而芯片这条路本身也快到头了,原子是nm级别的,到3nm之上就会遇到量子隧穿等问题,当晶体管尺寸缩小到几个纳米级别时,电子会通过量子隧穿效应直接穿过栅极绝缘层,会导致漏电流增加,使得晶体管难以正常工作。随着晶体管密度增加,功耗和发热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超小尺度下,信号延迟和电磁干扰变得更加明显,这会影响芯片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互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