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河满子--绿绮琴中心事》

晏几道《河满子--绿绮琴中心事》

00:00
36:00

  ●河满子

 

  晏几道

 

  绿绮琴中心事,齐纨扇上时光。

 

  五陵年少浑薄倖,轻如曲水飘香。

 

  一夜魂消梦峡,年年泪尽啼湘。

 

  归雁行边远字,惊鸾舞处离肠。

 

  蕙楼多少铅华,从来错倚红妆。

 

  可羡邻姬十五,金钗早嫁王昌。

 

 河满子也作《何满子》,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一个叫何满的人,临就刑时进此曲以赎死罪,后来就以何满的人名为此曲名。

 

  此词塑造了歌妓沦落风尘的憔悴、悲苦形象,叙写了她们强颜欢笑中耗尽青春、耗尽生命的不幸身世,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悲惨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同情。

 

  上片起首两句通过绿绮琴、齐纨扇传达出女子的幽怨。齐纨扇,指歌舞时所持的团扇,诗词中常用其象征烟尘女子红颜难驻,一旦憔悴,就如同秋扇见捐一般遭遗弃。篇首所言“琴中心事”,正是女主人公对“齐纨扇上时光”的嗟叹。

  西汉时期,被称作"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

 

  团扇的出现大约早于折扇一千余年。《班婕妤歌》云:“新制齐纨扇,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王昌龄《长信愁》诗有:“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都是对团扇的吟咏。换言之,宋代以前的扇子,大都是指团扇而言。团扇的材质大多以罗、纱、绫、绢为之,很少有纸做的团扇,但近代日本、韩国的团扇却有很多是纸扇。前几年我在威海的市场中就曾买到过韩国纸制的团扇,两面作画,也很别致。罗、纱、绫、绢等丝织品编制成的团扇总称之为纨扇,因此江淹有“纨扇入团月,出自机中素”。

 

  团扇的形状不一定都如圆月,也有腰圆、椭圆、六角形等,一般也统称为团扇。说到团扇,许多人会认为是古代妇女的专用品,实际上在折扇出现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团扇的。唐代以前团扇的实物已经很难见到,我们在一些绘画和墓室壁画中仅能看到团扇的大体形式。新疆吐鲁番曾出土过唐代绢扇,其扇柄很长,由此可以推断这种长柄团扇有可能是侍者执来替主人扇拂用的,因此团扇也称为宫扇。这种长柄宫扇在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表现得最为清晰,扇面还绘有牡丹花。宋代的团扇实物今天尚能见到,尤其是宋代的绘画作品,保存至今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在团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团扇画多为绢本扇页的形式出现。直至明代以后,男人所用的扇子渐渐地被折扇取代,而团扇才在更大程度上为女性专用,装饰也就更为繁复,如用彩带沿边,饰以扇坠,纨素的扇面上不仅可以绘画,还能刺绣、缂丝、抽纱,而扇柄的材质除了竹、木之外,还有牙角之类,从整体来看,明代以后的团扇更趋向女性化了。

  三、四两句,指斥了那些薄倖年少。五陵,本指汉代长安的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一带豪富聚居之地,此处是借指。“浑薄倖”,形容那些贵游子弟,简直都是负心的无赖,他们轻薄浮浪,犹如水面浮花,倏尔远逝,这里也透露出知音难求、终身无靠的苦闷。以下两句,使用典故,作出了概括。“夜夜”句用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事。李商隐《无题》诗中有“神女生涯原是梦”之句,即由此而来,后来“神女”成为“青楼倡女”的同义语。“年年”句,则用张华《博物志》“舜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之事,借以写出歌妓内心的痛苦。

 

  过片“归雁”句,写歌妓怅望长空,怀念远人,但见雁群排列成字,飞回南方,却收不到薄情郎的片纸只字。“惊鸾”为自喻。古时称妆镜为“鸾镜”。刘敬叔《异苑》载:“罽宾王有鸾,三年不鸣。夫人曰:”闻鸾见影则鸣‘,乃悬镜照之,中宵一奋而绝。故后世称为鸾镜。“这里说她揽镜自照,看到自己为相思所苦的憔悴容貌,十分惊忧。继而又联想起还有多少青楼女子,自恃丽质天成,引人爱慕,待到红颜老去,只能独处神伤。铅华,本指搽chá脸之粉,此处借喻浓妆歌伎。

这个典故出自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置峻祁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飨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鸾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孤鸾三年不鸣,临镜后以为见到同类,便慨然悲鸣,展翅奋飞而死。

大意是说:当年罽宾王得到一只鸾鸟,想尽各种办法让它鸣叫,但此鸟就是不叫。后来罽宾王的夫人说:“听人说鸟见到同类就会叫,为什么不挂一面镜子让它照一下自己呢”。然后罽宾王就按这个方法做了,结果鸾鸟见到镜子里的自己以后以为见到同类,便慨然悲鸣,展翅奋飞而死。

 

后来这个典故演化出一个成语:“镜里孤鸾”,比喻夫妇生离死别的悲哀。

  结拍两句笔锋忽转,化用崔颢《古意》诗意:“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着意渲染了邻姬早嫁贵人、享尽荣华之可羡,以此作为衬托,使本词女主角沦落风尘的憔悴形象显得更为突出。词之下片,以凄冷哀婉的笔调,叙写歌妓强颜欢笑中耗尽了美好的青春年华,一旦人老珠黄,就此潦倒沦落,孤寂与凄苦中走向生命的尽头,读来令人叹惋、哀伤。

 

  此词艺术上颇具特色。它不直接叙事、不使用口语,而是运用典故,注意对称,如“魂消梦峡”与“泪尽啼湘”;并且雕琢刻镂,辞采华丽,如“绿绮琴中”与“齐纨扇上”;还求含蓄曲折,化用前人诗意,如“邻姬十五”、“早嫁王昌”,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巫山神女的传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是说爱情的坚贞,非伊莫属。

 

        而巫山这个词的背后有很多美丽的传说:长江三峡两岸巫山十二峰中的望霞峰,亦称神女峰,它坐落在长江北岸。在群山簇拥,挺拔云霄的山峰旁,有一石柱,远远望去,恰似一位少女,亭亭玉立,俯视着长江,这就是传说中巫山神女的化身。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三峡》中有关于神女峰的描述:“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说她帮助大禹治过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幽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佩鸣响,说她云雨归来时浑身异香。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这位神女的名字就是瑶姬,传说瑶姬为上古帝王炎帝的女儿,她非常美丽妖娆,但刚到了出嫁的年龄就去世了。因为她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与别人产生过爱情,她死后的精魂对爱情十分向往,她的精魂移居到姑瑶之山,化作一棵瑶草,那重重叠叠的叶子非常茂盛,黄色的花朵结出的果实非常美丽。如果有人吃了这种果实,如同中了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之箭,就会在这个人的身上发生爱情。

 

        瑶姬生前深得父亲炎帝宠爱,她死后更让炎帝哀怜,于是炎帝就把她封为巫山的云雨之神。瑶姬做了巫山女神之后,每天清晨化作一朵朵美丽的朝霞,似乎带着千古的寂寞和感伤,在蓝天上不停游走;一到黄昏,就仿佛见到了心上人一样,洒下的泪水化作潇潇暮雨。

 

        作为仙女,她身上有着无穷的神奇力量,她还帮助大禹治过水。当时天下洪水泛滥,大禹治水来到长江,有十二条混江蛟龙在此兴风作浪,大禹苦于找不到治水良策时,瑶姬授予大禹“天书”一卷,并且用雷劈死了十二条混江蛟龙,又和她的神仙姐妹们帮助大禹开凿了三峡,消除了水患。

 

        人世沧桑变幻,转眼到了战国末年,楚怀王到此巡游,住在一个叫“高唐”的台馆。怀王午睡时做了一个梦,梦中与瑶姬相爱。梦醒后,怀王带着无限惆怅,在巫山建了一座朝云庙,亦称“神女庙”,以寄托他对瑶姬无限的思念。后来,怀王的文臣宋玉在他著名的《高唐赋》中留下了这样的句子:“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楚怀王的儿子楚襄王后来也来到了这里,并且听说父亲曾在这里做过这样一个梦,当天夜里他竟也做了一个和父亲当年所做的同样的梦,于是又留下了神女与楚襄王爱慕的故事。

 

        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里提到的神女说得就是瑶姬。现在巫山地区还流行着神女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都赋予神女美丽善良、造福于民的性格,从而丰富了“爱神”的人性内涵,更值得我们去敬畏,去膜拜。

 

 

赠邻女(一作寄李亿员外)

鱼玄机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她原本只是长安城里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孩子,天生丽质,聪明慧黠,喜欢吟诗作赋,生活无忧无虑;十五岁那年,她嫁给了年轻的状元郎李亿,尽管只是个小妾,但她满心欢喜,以为得了如意郎君,一生便能安稳幸福;她从不曾想到,幸福的时光那么短暂,一年之后自己就会被逐出家门,因为李亿有个妒悍的正妻,日子霎那变得黯淡无光;她写了很多缠绵悱恻的诗句,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但他却越走越远,不曾留恋;过几年的流浪生活,她迫于生计,不得已入观做了女道士,伤心无奈之余,她只好替自己物色一个新的依靠,日日周旋于诗人文士间,饮酒赋诗,煮茗名琴;或许因为自视太高,不肯轻易许人,或许因为一直未能忘情于李亿,她始终未能找到如意郎君,愈发灰心绝望,不禁悲叹“茫茫九陌无知己”;她越发地放浪形骸,招惹很多狂蜂浪蝶、豪强恶霸,被迫与他们沉溺于声色犬马,落得个“娼妇”的恶名;大约是二十五岁那年,有一天,她外出访友,回道观后觉得自己的侍婢神色异常,怀疑她与自己的情人私通,一怒之下,便用鞭子活活抽死了她;她因此啷当入狱,最后一命抵一命,入秋被处决,那一年“妒杀案”轰动长安。

这就是晚唐著名的女诗人鱼玄机短暂而悲剧的一生。鱼玄机原名幼微,字惠兰,入道后改名“玄机”,生活于晚唐咸通初年,生前诗名就已很高,与当时的著名诗人温庭筠、李郢等均有唱和。她留下的五十首作品,几乎全是歌唱爱情,时而大胆而率真,时而幽怨缠绵,时而清丽动人,反映了男权社会里一个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年轻女子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对命运的顽强抗争。

 

《赠邻女》一诗作于咸通九年夏,当时鱼玄机已经入狱,正等待判决。诗的另一个题目是《寄李亿员外》,也就是说这首诗很可能是写给她原来的丈夫李亿的。但李亿在这一年春天就已经离开京城回了老家,故曰“寄”。值得注意的是,鱼玄机一生给李亿的诗歌,从初逢时的情意绻缱,到离居时的相思成灾,再到被弃后的哀怨缠绵,她一直都很亲昵地用对方的字“子安”,惟有这一首却是直呼姓名和官位,显得客气而生疏。我们现在当然无法判断“寄李亿员外”这个题目是否为后人所加,倘若确为后人所加,也加得不错,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封写给李亿的绝交书。尽管打了“赠邻女”的幌子,但读者很容易明白诗中那位决绝的弃妇写的就是她自己。

 

诗的前两句首先就描绘了弃妇幽怨慵懒的模样:古代的妇女每日都需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张罗家务,然而对她来说,既然爱人已经走了,也就没有早起的必要了,所以醒来时太阳已经老高,刺痛了眼睛,不得不用罗袖遮挡一下。这里的“羞日”也有因为被丈夫抛弃,羞见阳光之意。生机勃勃的春天,更衬得自己形容憔悴、形单影只,钩起人无限愁思。

 

接着她想到自己不幸的婚姻,不由地发出感慨:“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这个世界上,价值连城的宝贝很容易找到,但是想找一个情深义重、始终恩爱如一的爱人却是太难太难。

 

然后再回想她被弃后那段日日以泪洗面的生活:“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枕上”代指夜晚睡着的时候,“花间”是白天醒着的时候。也就是说,无论白天黑夜,醒着睡着,她都默默地垂泪,暗暗地伤心。然而,这有什么用呢?现在深陷囹圄,她终于看破,留恋一个变心的男人真的没必要。因而在最后一联中,她大胆而自信地喊出:“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窥宋玉”是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典故:“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鱼玄机用以代指才华横溢且体貌闲丽的如意郎君;“王昌”是魏晋时人,风神俊美,为时所赏,唐代崔颢《王家少妇》云:“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鱼玄机这里应指娶了十五岁的她又将她抛弃的丈夫李亿。整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自能找到像宋玉那样的如意郎君,又何必总是怨恨薄情寡义的负心郎呢?换而言之,当男人不爱我的时候,我也尽可以去爱别人呀,何必执着于一个人呢?如果说在此之前,鱼玄机尽管风流放荡,但对李亿却一直抱着丝丝缕缕的希望,那么,现在她终于彻底看破了,她大声地宣布,自己对那个旧人不再留恋,也不再怨恨,要开始重新追求爱情和新的生活,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爱人。然而人算终不如天算,尽管有很多朝士替她求情,京兆尹温璋却潦草结案,判其死罪,入秋行刑。可叹一代风华从此烟消云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再生缘_xy

    🐣🐯🥝🐨🐶

  • 彤如

    孤鸾镜里瘦,春花墙外香。声声断肠诉,平安底事长。——题《镜里孤鸾》

    秋语荷塘 回复 @彤如: 厉害的朋友

  • 1360264hove

    《何满子·绿绮琴中心事》 绿绮琴中心事,齐纨扇上时光。五陵年少浑薄幸,轻如曲水飘香。一夜魂消梦峡,年年泪尽啼湘。 归雁行边远字,惊鸾舞处离肠。蕙楼多少铅华在,从来错倚红妆。可羡邻姬十五,金钗早嫁王昌。

    秋语荷塘 回复 @1360264hove: 谢谢朋友

  • 狗仔的肥妈妈

    老师,推荐首歌给你听——好妹妹乐队的《相思赋予谁》,据说歌词是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写的。高中语文老师简直是最有学问的人了

    秋语荷塘 回复 @狗仔的肥妈妈: 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