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75万亩,有效恢复中华白海豚等濒危动物栖息地

全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75万亩,有效恢复中华白海豚等濒危动物栖息地

00:00
03:19

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白皮书的主要内容。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介绍,2023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5%,比2018年增长了18.1个百分点,超出了平均增长速度,渤海的海水水质还在不断向好。

发布会现场

内海生态环境治理是世界性难题。郭芳表示,渤海是中国唯一的半封闭型的内海,曾经经历过近岸水质恶化、生态退化、资源衰竭、灾害频发的生态困境。中国一直在进行治理,特别是2018年以来连续开展了两轮重点综合治理攻坚,成效比较明显。

郭芳称,在渤海治理的实践当中,中国探索形成了陆海统筹的内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其中有“三个关键”。

一是陆海统筹。渤海的污染主要是氮磷的营养盐过剩,问题看似在海里,但是根子都在陆上。近年来,渤海水质得以改善,关键在于管住了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两个“闸口”,进行了入海河流总氮治理,做细做实了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建立起了“流域—河口—近岸海域”的陆海统筹污染治理机制。

二是减污扩容。通过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两手发力、协同提升,有效促进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善。

三是区域协同。渤海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地区,其成果都是合力推动的结果。

“这‘三个关键’成为全球内海生态环境治理新的方案,也是我们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我们期待与各有关国家一道,加强这一领域的技术合作和交流。”郭芳这样说。

而在生态修复方面,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介绍,“十三五”以来,自然资源部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手段,组织实施了一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目前已经推动了175个落地见效。经统计,全国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改善和提升了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效恢复了中华白海豚、中华鲎等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减轻了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干扰。此外,还增强了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