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内重书》译文+导读

《答刘内重书》译文+导读

00:00
20:18

来信所言对我警醒启发良多,知恩感德不尽!我因腹疾原因,本不欲回信,但内重你的为学功夫尚有可商讨之处,而且我不能辜负你来信的一番诚意,就写了这封回信。程子说:“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而为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学者既已立下必为圣人之志,只需从自己良知明觉之处,实实在在去做致知的功夫,自然循循有序,每日都有所得,根本不用做那么多的表面功夫。至于他人的认同或否定、毁谤或赞誉,正好用来警醒砥砺自己,切不可以因此而让自己的心稍有波动,否则费尽心力,事情却越来越糟,而自己还全然不知。内重你的性格刚强笃实,自当是承担弘道重任的人,但这些事还需与谦之一起慢慢商议,这样,你又会有新的认识。为人处世就像行路,眼前的路径需要足够开阔,才可容纳更多的人往来,如果太过狭隘窄小,恐怕连自己迈步的地方都没有了。圣人行事也不远于人情。“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乡人傩,朝服而立于昨阶”,“难言之互乡,亦与进其童子”。孔子的这些做法,在当时也是有人不理解的,孔子见南子,连子路都很不高兴。在此情况下,孔子如何能给子路讲明是非曲直呢?所以只能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罢了。为什么呢?如果解释自己面见南子这件事情是对的,那得花多少力气?但是,如果为了省力,姑且依着子路的想法,承认自己做得不对,那么子路终身都不会理解圣人的用心所在,圣人的学问最终也不得昌明。孔子的这片苦心,只有颜子可以体会,所以孔子说颜回是,“于吾言无所不悦”,这正是为学最根本之处。我如此敬告内重,也是希望你谦虚其心,宏大其量,除去人我分别之见,杜绝臆断固执之心,如果能做到这点,你对为学根本,自然会有卓然之见,也会像颜子一样,发出“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的感慨吧!大致说来,奇特怪异、锋芒毕露的行为,多是后世好高骛远、贪慕虚名的人所喜欢的,而这些都是圣贤所不以为贵的。那些探索隐晦之事而行怪僻之道的人,可能被后世之人称述而遵循中庸之道的人,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不为人知。如今,圣学断绝,圣道失传,如果还有来讲论圣学的人,可谓是“空谷足音”,若能遇到这样的人,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必须要依照内重所说的标准,那么现在可以讲学的人,只有像内重你这样的两三个人罢了。然而就算有像内重你这样的人,也不能时时来讲学,“法堂前草深一丈”了。内重有进道之资,只是性格上微微有点狭隘。我不敢回避自己有文过饰非、自以为是的嫌疑,絮絮叨叨讲了这些,内重应去洞悉我的心意,不要只看言语的表面。导读致良知教育研究院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答刘内重书》,这篇文章是阳明先生给他的弟子刘内重择善的一篇文章,当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仅看到阳明先生给刘内重的一份择善,同时,我感觉也是对我及我们每一位阳明先生的学生的一份责善。我们先来看原文,第一部分第二段的原文:【程子云:“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而为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在这里,阳明先生借用程子的一段话给内重来择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志向一定要远大,但是我们在践行的时候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笃定前行,如果我们好高骛远,能力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却执着于那个结果,我们的心就会被牵动,然后,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志大心劳、力量不足,就是想要的很多,但是,我们暂时的力量没有那么大,这个时候结果就一定会失败。所以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分,就是生活中定目标,一定要定高目标。定下这个高目标如何去做,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给自己立下圣贤之志,定下高目标,但这个不是去为了证明自己有多么的厉害,有多么好,但如果我们执着于那个结果,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话,我们的心一定会累,而且也一定会因为外界的是是非非,甚至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评判而让这颗必所牵累。所以我们制定一个高的目标,或者立下圣贤之志,是为了能够真正地致良知,做一个印证者,做一个付出者,做一个担当者。我们知道,因上努力果上必达,只要我们依道而行,成功是必达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够着急,只是用心在地因上下工夫就可以了,放下对那个结果的执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我们就会越来越有力量。先生说【夫学者既立有必为圣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觉处,朴实头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无许多门面折数也。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却不得以此稍动其心,便将流于心劳日拙而不自知矣。】先生这一段说,作为我们每一个学生来说,一定要立下圣人之志。但是立下圣人之后,千万不要去标榜自己,我们就从自己的良知、觉知这个地方下工夫,我们经常说,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我们做到自律就可以了,但是自律是无法通过他律或者是一个道理、知识来让我们做到的。我们要想真正地做到自律,就需要在自己的觉知和良知这两个方面下工夫。当我们的觉知启动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当我们的良知启动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是对还是错,是还是非。所以,我们在自己的良知和觉知这个地方下工夫的时候,每天都会有进步,我们不需要在意外面对我们的评判、是非、毁誉。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有好胜心,心就会动。反而呢,我们要把别人对我们的这种评判,甚至是指责、诋毁,我们反而是要把它作为一种警醒、砥砺或者成长的台阶,让自己此心不动、脚踏实地。否则的话,我们可能付出了很多,费了很多心力,但结果并不如意,甚至会越来越糟糕。而且,如果我们在情绪里面的时候,甚至会全然不知自己在情绪里面,因为没有觉知,所以阳明先生在第一段里面给刘内重的这份择善,其实是给我和每一位同学所说的,我们在学习的这条路上一定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惟精惟一,千万不要执着于我什么时候致良知,我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如果一执着于那个果的话,我们的心就为其所累,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自私了。所以,我们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放下对结果的执着,放下对别人对我们是非毁誉的执着,只管去做就可以了。好,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重点,那么就是在第三段里面,阳明先生提到:【内重强刚笃实,自是任道之器,然于此等处尚须与谦之从容一商量,又当有见也。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那么这一段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我们在学习的这条路上,要把自己的心量放大。实际上我们学习阳明心学,就是一条不断在放大自己心量的路。当我们的心放大了以后,眼前的路径就开阔了,这样的话才能够容人来往,如果我们太执着于自己的一套的话,恐怕连自己都迈不开步子。所以在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经常说有一个方向叫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我们真正能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去接纳别人、理解别人、包容别人,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真正支持别人去改变成长,这是一个开始。所以大家一定要记得,对于每一个人,我们要从心底里去接纳,这个接纳并不是说我们要认同这种做法,使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接纳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当我们在每个人面前,对于他的行为和表现,我们能够有一种完全无条件地接纳的时候,这个本身就支持到对方了,这个外面路径的开阔,其实是我们内心的开阔,当我们心大了的时候,事就小了。这里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说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也就是说,圣人的行为,它离不开我们平常的这些人情。那么这个人情,不是说我们的这种面子,这个是我们的这种叫做通情达理的这种人情。一般地我们初学一些新的理念或者观念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些道理非常正确。有很多时候,我们就会把这些道理当做是一个概念吸收进来,然后再把这个道理去讲给别人,如果我们没有自己去真正践行,只是跟别人讲这个道理的话,就会让别人感觉到没有人情味,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体验,不知道这个过程当中的感受,所以有的时候就不能够理解别人,只是讲道理的话。我们在学习阳明心学的过程当中,我是充分感受到阳明先生作为一个开悟之人,作为我们的圣贤,他跟他的家人、孩子,包括学生的沟通,全部都是一个方向,叫做存天理、致良知,叫做通情达理,可以说是,让每个人听了以后,就感觉到于情于理都找不到任何可以拒绝的理由。所以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地去感召到身边的人。我们既不要执着于我们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执着于理论,而是真的恰到好处,通情达理地去处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其实这个也是致良知。阳明先生在这里举了圣人孔老夫子的例子。阳明先生说孔老夫子当年跟大家也是一样的,特别是在这里举了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情,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连子路都不高兴,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孔子又没办法给子路讲明白这个事儿的是非曲直,所以只能是当着子路的面儿对天发誓。这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作为圣人,他也会有一些难言之隐。否则,如果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情,要去说明白的话,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沟通,而且还不一定沟通清楚。如果依着子路的想法,承认自己做得不对,那么子路终身就会对圣人这颗心就不能有所理解,那圣人的学问也就得不到昌明。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定要反省自己,我们不能够拿着我们那颗心去评判别人,甚至去评判圣贤的行为的对与错。今天在这里这一课,我们就能感受到孔老夫子那片苦心,包括阳明先生那片用心良苦。因为很多人当年很多人说阳明心学是伪学,说阳明先生是疯子,有时候阳明先生那个状态确实让人感觉到有些不可理喻,但实际上,阳明先生从来都没有因为别人的这种诋毁而让自己这颗心有所动。真的是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还是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去面对这一切,先生真的是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先生说【亦欲内重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那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要我们真正有一颗谦虚或者谦卑之心,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弘大我们内心的心量,才能够真正去除人我的分别之心。其实我们都知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你说我是你,我们是一家人,我们看到别人其实不是看到别人,是看到我们自己,是我们用我们自己内心的观念来看,那个灰尘来看,你才能够看到别人的不足。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出现以后,我们千万不要立刻去评判。因为我们评判了,接下来有可能就是抗拒、否定,最终的结果就是自我破坏,而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中立的,不中立的只不过是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评判而已。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带着一颗接纳的心去看待,然后真正地站高一线,从这个事情当中去学习启发,而不是掉入这个事件,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在每一个事情、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发生当中自我成长。放下自己的这种固执臆断,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就在自己致良知这条路上会走得更快一些。最后一段我们来看,阳明先生说【大抵奇特斩绝之行,多后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圣贤不以是为贵也。】很多人追求独立特行,有一些锋芒毕露的行为,那么这些人都是好高骛远、贪慕虚名的人所喜欢的。真正的圣贤,他们其实就像刚才我们说的跟普通人一样,他们不是关心别人有没有知道自己的做法和行为,自己做了什么,他们只管默默地去做,踏实地做好自己。那么,在这里,我们要去反省我们自己,有多少时候,我们有夸大自己或者是一些贪慕虚名这样的行为。其实有的时候还给自己找了很多的理由和借口,让自己被外在的名利所淹没,所以在致良知这条路上,我们自己一定要警醒,时刻警醒。先生说道,【学绝道丧之余,苟有以讲学来者,所谓空谷之足音,得似人者可矣。必如内重所云,则今之可讲学者,止可如内重辈二三人而止矣。然如内重者,亦不能时时来讲也,则“法堂前草深一丈”矣。】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自己也是特别警醒,先生说今天这个圣学断绝、圣道失传,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来讲论圣学的话,真的可谓是空谷之足音。我们能够遇到这样的人,那真的是非常难得,所以先不要去诋毁人家。我希望我们能够反而是相互砥砺,因为毕竟共同走在这条成圣成贤、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上。所以如果有人讲圣贤之学,去传播圣贤的学问,我们先不要去评判人家,我们要积极地去鼓励、随喜、去支持,然后砥砺前行。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圣贤学问才可以得以弘扬,我们自己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步成长。如果我们对别人要求太高的话,先生说可能就没有几个人可以讲了,就会怎么样,法堂前草深一丈了。所以,我希望我们格物班的每一位家人在进入到格物班,包括后面的致知班的时候,这个阶段有一个更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去分享、去传播、去担当与付出。当我们真正去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才是什么,只有我们给什么我们才有什么。当我们真正把这些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其实我们要想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要去践行、去分享、去把它给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包括我们每周同学们在群里的分享,我也希望大家要认真地对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锻炼和贡献。看这篇文章到最后,我是特别有感触。阳明先生说,【内重有进道之资,而微失之于隘。吾固不敢避饰非自是之嫌,而叨叨至此,内重宜悉此意,弗徒求之言语之间可也。】这一段我真的是感受到了阳明先生那颗良知之心。他说,内重你是有成道的资质的。只是性格上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的狭隘,我不敢回避自己有文过饰非、自以为是的嫌疑,但是还是唠唠叨叨讲了这些,内重啊我还是希望你能够了解我的心意,不要只是看我语言的表面。很多时候当别人给我们择善的时候,我们就只看言语的表面,没有真正感受对方那一颗为自己好的心,在这里阳明先生说自己不敢回避自己有文过饰非、自以为是的嫌疑。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感觉圣人做事真的是滴水不漏,每一个点都给包住了,让人找不到任何一点点问题和毛病。这篇《答刘内重书》讲到这里,我想我们每个人真的是要好好地时刻地反省自己,格物班真的是让我们在事上去磨出自己内心的私,而且我们内心的私,它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比如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放弃了;比如我们看到别人做得不足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去指责抱怨,这个都是内心的私起了作用。一个真正想去致良知、立志要做致良知的人,想去突破自己的人,他在挑战和困难面前是绝对不会退缩。同时他也不会讨厌、拒绝、抗拒那些真正做得不足的人,因为如果我们退缩了,那么这个时候等于被自私给打败了。所以,今天格物班的同学,第一轮的学习计划,我们一定坚持下来,学有所成,才不辜负阳明先生的一番苦心,然后去担当、去付出,让身边更多的人致得良知,致良知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我,还有我们的点评责善老师都在这里,和大家一路笃定前行。好,今天我们就导读到这里,感恩阳明先生的智慧指引,感恩所有志愿者的担当与付出,感恩所有同学们的用心聆听,感恩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