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开放时间,“博物馆+”模式点亮夜经济 | 新京报专栏

延长开放时间,“博物馆+”模式点亮夜经济 | 新京报专栏

00:00
05:31

暑假来临,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据报道,由于闭馆时间较早,特别是下午场没逛多久就临近清场时间,这引发不少游客呼吁:“北京的博物馆能不能晚点下班?”

博物馆开放夜场,其实不是简单的延长开放时间,而是服务供给的增加,服务形式的拓宽,是一项系统工程。纵观近年来各级各类博物馆的夜场开放,均是在特定日期零星的延长开放,而未实现长期化、常态化。

当前,北京正在积极建设博物馆之城,若能实现常态化延长热门博物馆开放时间,无疑有助于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

创造丰富多样的参观体验

近日,国家文物局下发的《关于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策划云展览、云直播、云教育以及流动展览等方式,更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需求。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备案博物馆226家,全市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109.8万件,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共101.7万件,占文物藏品总量的92.6%。北京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涵盖了北京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

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博物馆的藏品,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国内外游客,都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这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文化需求,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深入了解北京的历史变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更是在深层次上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相契合。

而且,博物馆不仅是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现代科技应用的试验田。通过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博物馆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参观体验。

博物馆开放夜场,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让科技与文化结合,例如举办科普讲座、科技展览、互动体验等活动,将科技元素融入文化教育中,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例如,北京天文馆通过延时开放,结合科技手段,开展天文观测、VR体验等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对宇宙科学感兴趣的人们,在夜晚探索星空的奥秘,既普及了天文知识,又展示了科技的魅力。

博物馆变身多功能综合体

在“博物馆+”的概念下,博物馆不仅仅是静态的展览空间,更成为集教育、娱乐、社交、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延长开放时间,特别是开展夜间观展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不同于日间的新鲜体验。

夜幕降临后,博物馆内的灯光与展品、活动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不同于白日的氛围。博物馆可以举办更多样化的夜场活动,如音乐会、戏剧表演、电影放映等,将博物馆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交平台。

而夜宿服务则打造了文化沉浸式体验。有些博物馆允许游客在馆内过夜,与展品近距离接触,甚至参与夜间的导览活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不仅能够增强观众的记忆点,还能激发他们对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

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不仅意味着人文效益有了更多展现的机会,还有助于带动夜间经济的发展。博物馆周边的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都将受益,从而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展现出更加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

而将博物馆夜场开放嵌入到北京城市夜间旅游中,还有利于创新发展商业消费产业,探索博物馆文化服务功能与城市消费空间的新结合方式。

事实上,通过“博物馆+”模式,夜间观展、参与夜场活动和享受夜宿服务等,正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当下旅游旺季,博物馆夜场也为游客提供了避暑休闲的新选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