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甄嬛传》中,听闻皇上要将父亲甄远道和家眷流放宁古塔,甄嬛脸色大变,自此,她对皇帝就再也没有爱,只剩下了恨。
在其他清宫剧中,观众也常听到“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这样的台词,一般都是皇帝盛怒,而听闻者绝望。
今天,你在黑龙江海林市,还能看到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今年四月在海林市俗称“酒厂沟”的坡地上又发现一处面积约12万平米以上的聚落遗址,出土陶器等文物百余件,且有明清时期墓葬。
酒厂沟遗址
宁古塔为满语,意为“六个居地”,名为塔而实无塔。据专家考证,其包含沙兰、牡丹、交罗、沙尔虎、旧街和泥浆六个部落。从顺治十二年开始,这里便成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
但跟一般人想象中可能有差异:在宁古塔的遭遇究竟如何,也会因人而异。对于部分被流放者而言,宁古塔虽然艰难,但可能也不算人间地狱。
壹
流放作为刑罚由来已久,《尚书·舜典》就有“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的记载,而东北地区也从东汉三国就开始成为流放地。但清代遣戍制度之完备、流人数量之众多、流人分布之广阔、被流放原因之复杂,都是以往任何朝代所无法比拟的。
清代刑罚沿袭前代的笞、杖、徒、流、死五大类,仅次于死刑的流放大致分为2000里、2500里和3000里三个等级。流放具体操作又分为迁徙、流、充军和发遣,其中迁徙最轻、发遣最重。当统治者认为罪不至死但充军又太不解恨时,就会施以发遣:发往边疆苦寒之地作为奴隶或充当苦差,或是一人或是全家上百人。
于是反清复明的志士、身陷囹圄的书生、派系斗争的倒霉蛋、被株连的无辜群众、科场案的士子考生还有各种罪犯战俘,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各种人,都朝着同一个宁古塔而去。
清中期宁古塔地图
宁古塔是当时最远最冷的流放所在。因为处于小冰河期,三四百年前的宁古塔比如今更寒冷。清初《研堂见闻杂记》中记载,宁古塔不仅路途遥远“重冰积雪”,而且流放者路上可能就被虎狼吞噬甚至被“饥人所啖”。而像上阳堡这样的流放地不但路程近一半,而且有“屋宇可居”,相比宁古塔,“上阳如天上矣”。
贰
那被发遣到宁古塔的流人中,什么样的人待遇相对最好?有家世有名气的文士。
1657年,丁酉南闱客场案发。在统治者蓄意打压江南汉族士子的考量下,次年予以重判:两名主考官斩决、十八房考官除一人已死外统统绞决,以吴兆骞和方章钺为代表的八名举子“流徙宁古塔”。
方章钺是方拱乾的第五子,方拱乾出身安徽桐城望族方家,康熙时的散文桐城派首创者方苞即是代表。因为祸及亲属,方拱乾和全部六个儿子都被发往宁古塔。1659年农历七月,方拱乾一家到达宁古塔。但因为出钱认修前门城楼工,1661年方拱乾就“奉诏赎还”。虽然侥幸归来,但此后既老且贫、流寓扬州。
相比方拱乾,吴兆骞在宁古塔更出名。吴兆骞年少成名、恃才放旷,结果28岁就被发配宁古塔。后来其友顾贞观向纳兰性德求救,一阙《金缕曲》让纳兰性德“泣下数行”,吴兆骞才终于在流放宁古塔二十三年后返京。
虽然是流放去宁古塔,但吴兆骞租牛车“载所携书万卷”,1663年其妻葛采真、其妹吴文柔又前来宁古塔相聚,境遇在流人中算是很不错的了。在宁古塔,吴兆骞不但能与方拱乾方章钺等吟诗论文,还与张缙彦等七人组织了“七子之会”,成为黑龙江的第一个诗社。1674年,吴兆骞被黑龙江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礼遇有加,处境愈加宽松。
张缙彦则更超出想象。他本是明崇祯进士,李闯进城的时候他投降称贺,之后逃亡南方成了南明弘光帝的兵部尚书,跟着又前后两次降清。1661年他本来被拟罪“斩立决”,高层觉得一刀太便宜他,因而改成抄家并流放宁古塔。
结果张缙彦上路时,不仅跟吴兆骞一样带了大量书籍,甚至还有10名歌姬。在宁古塔,张缙彦除了组织作诗还遍访当地风景,写成了黑龙江第一部山水记与地名学专著《宁古塔山水记》。此外他还带去了大量的蔬菜种子,教当地人种瓜种菜,“芹、芥、菘、韭、菠菜、生菜、芫蒌、茄、萝葡、玉瓜、倭瓜、葱、蒜、秦椒”等一应俱全。
明人绘《明郭忠节公联吟雅集图》之张缙彦像
对于张缙彦而言,宁古塔只是一个冬天更冷的所在罢了,他流放十一年去世后,当地人甚至把他奉为“五谷神”。像这样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宁古塔有时甚至感觉更自由。吕留良的孙子在宁古塔当了医官,雍正听说后很生气,要求宁古塔将军撤他的职再加严办。宁古塔将军遵旨撤了职,但病照看、钱照给——这就算严办了。
朝廷对流人的本意当然是发配苦寒之地严惩,但天高皇帝远,在讯息往来缓慢的当时,皇帝不可能事事插手。当地的宁古塔将军想开恩照顾一下,皇帝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何况让当地军官安心守边,根本上是比惩罚犯人更重要的事。
黑龙江海林市的雪景 图据视觉中国
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宁古塔正是这三宝的特产地。1663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反清复明志士杨越,通过亲友引来关内商人来此经商,以中原的绸缎、瓷器交换宁古塔的药材和皮毛。杨越的妻子范氏开店出售用鹅油烙的糕饼和江南小吃,这是宁古塔饭店的起源。
短短一二十年间,宁古塔的面貌远非昔日。吴兆骞在《寄顿舍人书》中写道:“……商贩大集,南方珍货,十备六七,街市充溢,车骑照耀,绝非昔年陋劣光景。流人之善贾者,皆贩鬻参、貂、累金千百,或有至数干者。”其子吴桭臣生于宁古塔,所著《宁古塔纪略》记载:“……人烟稠密,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
吴兆骞像
宁古塔的本地平民,出于对知识和文化的敬仰,以及随着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中原来的文士们基本都态度恭敬,“见士大夫出,骑必下,行必让道。老不荷戈者,则拜而伏,过始起。”流人中的文人学者,在教书、经商、当差之余,或长歌当哭,抒写自己的思乡怀人;或登山临水,歌咏塞外的山水景物;或访问故老,收集佚闻;或凭吊古迹,考察旧俗……所撰的诗文及著作不胜枚举,除了不能离开,跟坐牢区别巨大。
宁古塔固然是天寒地冻、生活艰苦的流放地,但对某些流人而言,空气可能比关内更清新。吴兆骞返京后三年即逝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是宁古塔的松蘑。
海林秋色 图据视觉中国
叁
文人们往往受器重,其他人则未必。《甄嬛传》里一句轻描淡写的“流放宁古塔”,往往意味着铺天盖地的苦难。
发遣到宁古塔的犯人去向大致有两种:一是与“与披甲人为奴”,披甲人即宁古塔当地的戍边兵士;二是当差劳动。
为奴的命运最为悲惨,为奴意味着没有任何人身自由、跟牛马无异,由主人从鞭打到处死任意处置。如果流人有美貌妻女,主人常常会为了占有其妻女而将丈夫或父亲杀死——留着碍手碍脚。一旦为奴,除非主人大发慈悲,否则终身不得赎身,而且子孙世代都是主人的玩物和工具。有的流人实在不堪忍受奋起反抗,或逃往深山或反杀奴主,但只要被活捉,都将被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当差相对能活得像人一些。一种是被安排到驿站、矿山等地服杂役,每月到衙门例行报告两次,这已是绝大多数流人眼中梦寐以求的美差。一种当差是到官庄上劳动:清廷在宁古塔设立众多官庄,生产庄家和牲畜,而流人就是廉价劳动力,“非种田即打围烧炭”。流人早起晚睡一年到头地终日劳作,绝大部分都必须上交。方拱乾在《绝域纪闻》里记载,“春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脚单衣悲号于肩担者,不可纪,皆中华富贵家裔也。”
清孙温绘《红楼梦》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除夕时,黑山村乌庄头来贾府上贡,其中的大鹿、狍子、野猪、青羊、鲟鳇鱼、野鸡、熊掌、榛松穰都是东北特产,供贾府上下享用。而一旦贾府获罪,那么在宁古塔严寒中舂米担水、悲哭不已的,正是昨日珠翠满头的迎春探春惜春。
清人丁介写有一首《出塞》:“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据今人李兴盛《东北流人史》统计,清代的东北流人总数达150万之多。看似大不幸的方拱乾和吴兆骞,其实是这一百多万人里屈指可数的幸运儿。
像方拱乾的孙子方登峄,多年后因为戴名世《南山集》案而被全家流放东北,方登峄和其子最后都死在流放地。踏上不归途时,方登峄赋诗:“五十年前罹祸日,征车行后我生时。岂知今日投荒眼,又读先人出塞诗。”
宁古塔旧城址
150万流人中,能识字著文并将自身遭遇传诸后世的,实在寥寥无几。不知有多少难以计数的绝望、冤屈、侮辱、恐惧、蹂躏、希望……被宁古塔每年冬天的大雪掩埋得白茫茫一片很干净。从十八世纪开始,遣戍的流人逐渐减少,并最终随着清朝的结束而绝迹。
只是对于今人而言,已在时间长河中远去的宁古塔,绝不仅仅只意味着一个地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