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之际,2024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首次移师到大湾区。
7月8日,2024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机遇湾区 向新向荣”大湾区分会场开幕式在深圳举行。会上,新京报联合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五周年发展报告——湾区共同市场:愿景与行动》。《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建设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地和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新使命。
在圆桌论坛环节,谈及大湾区的建设,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冬妮表示,大湾区具有基础科研方面的优势,有多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而且势头还在往上走,企业家也想办高校;大湾区还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它们是应用技术的创新主体,许多企业的研发制造能力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全球市场。在技术转化方面,大湾区有购买力,有市场,有非常优质的消费者;在金融支撑方面,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基于这些优势,我们有条件能够率先突围。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包容、开放的思想交流,这样才能避免僵化,保持创新活力,让大湾区引领中国新一轮生产力的发展。”
此外,何冬妮表示,还应该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创新和数据流动。在制度方面,要思考上层建筑能不能跟上经济基础的变化,生产关系能不能适应释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此外,人才是最重要的,大湾区要吸引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过来,需要给他们一个体面的生活和自由探索空间,我们要提供这样的制度保障和社会氛围。”
在数据流动方面,何冬妮说,如何在“1+3”大框架下尽快出台全国版数据跨境负面清单?这对于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企业做科研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何冬妮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无疑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代表与核心。新质生产力恰恰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资料都在发生剧烈变化。整个经济学理论研究也面临重构。从科学技术的创新,到学术理论的创新,再到制度的创新是一体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