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课
佛法正见八要(完结)
下面是最后的解题。选择部分所答——
1、戒定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从方便上来说,戒是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心有了规范,就不会太杂乱,趋于清净,而为定打下基础。定,是现行的控制系统,刹车系统,使人的心安住于某种境界,或依于某种轨道平稳的行进,而能保证思想与行为有所规范,明了清晰;慧,是看清真相,确立方向,作出择决,指导实践,而不致于妄动,三者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戒定慧三者必有一个根本来统摄,即统一于如来藏心:本自清净不染,即究竟戒;本自如如不动,即究竟定;本自朗照法界,即究竟慧;或者说,戒定慧的修行是从三个角度来趋向本心,是从方便的戒定慧,趣向究竟的戒定慧—回归根本。心越清净,则越不动;心波越不动,则慧光越朗照;慧光越朗照,则越照透诸法实质,法相则越虚幻;相越虚幻,则心越不动,越清净。
(较完整。只是语言上需要调整一下来表述。)
1、戒定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由戒去染,遮止多种天然不寂静的染污相,给定作基础;
由定治乱,屏除心地的动乱相,才能观察到心地的本源;
戒和定的理解和行持,需要慧的指导。
(对。略有欠缺。反过来,定对戒、慧对戒也有作用。)
2、戒的功用有哪些?
答:第一,戒的功德。《佛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别解脱),如暗遇明、贫人得宝。”(点评:此句可删除,只是强调重要性)又说:“戒是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点评:自身因果及增上缘)《佛说法集经》中说:“所有世间、出世间一切胜妙果报,彼诸果报皆因持戒而得。《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点评:世间与出世间自身因果)
第二,戒的作用。戒的作用主要包括规范行为、判定是非、调伏身心、促进智慧和觉悟、保护与加持、护助法之功用、福德的增上等。
(1)规范行为与判定是非:佛教戒律,好比世间的法律,能够规范人的行为,判定是非。戒律通过其防非止恶的功能,帮助信徒远离身心热恼,达到清凉的状态,即内心的平静与净化。
(点评:以戒成僧、成佛教徒,以及衡量是非标准的作用)
(2)调伏身心:戒律能够调伏六根及三业(身业、口业、意业),通过持戒,信徒的身心得到清净,福慧增长,自利利他。
(点评:对治的作用)
(3)成就法器。一位修行人,要能够承担出世间的佛法,必须是个法器。所谓法器必须依心而成,以此心器来传承佛法,而心器的构成在于以戒为本。戒律代表着十方诸佛的清净相,你持戒清净(重在心),自然与佛心相通,与清净佛法相通,也就是完美无暇晶莹剔透的法器!(点评:增上缘的作用)
(4)促进智慧与觉悟:持戒不仅是行为的规范,更是心灵的修炼。通过戒律的实践,信徒能够逐渐达到禅定,进而开发智慧,看到事物的真相(空性),最终达到解脱。(点评:增上缘及净业因果的作用)
(5)保护与加持:持戒的信徒能够得到护法神的保护,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与凶险。通过持戒,信徒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减少烦恼,提升自我,最终达到智慧的觉醒和解脱。(点评:增上缘作用)
(6)护助法之功用。佛法若无禁戒,再修什么大法、神咒也无济于事,或者修成邪法去了。(点评:增上缘作用)
(7)福德的增上。在佛法中来说,你皈依受戒之后,佛菩萨就是你最大的贵人、最大的靠山,那么你的福德就会是翻倍翻倍地增上。当然,受了戒又犯戒,功德也相应地漏失,这是对等的。
(点评:法增上缘的作用)较为全面。语言上还可以归纳一下。
2、戒的功用有哪些?
答:戒为解脱服务,具有令正法久住的目的和作用。如果僧众都能依戒修行,实现“个人解脱,僧团和谐,化导世间”的三大利益,自然就能达到正法久住的效果,这是佛陀制戒的基本理想。
持戒具备三种功德:
(1)因果的功德:自身因果,长寿健康,资财丰饶,家庭社会和谐,诚实德信。持戒后,本具功德的就具备了。
(2)殊胜的外缘:持戒后,心地的品质提升了,就构成了殊胜的外缘,就会令修法的妙果增长,使其它所做的功德而会产生更好的妙果。
(3)净业因果:从净业因果来说,除染显净,它能使我们佛性开发出来。虽然我们都有佛性,但不持戒,还继续的杀盗淫妄,就会把我们的佛法掩盖住,相当于乌云遮蔽了阳光,本具的光明就无法显现,持戒就是在不断的拨云,把烦恼先止住,不再犯,再通过定来伏,然后用慧来破,这样佛性的自性光明才能透出来。
具有增上缘的作用
(1)管理自心
戒是一种规范,所谓“制心为戒”。持戒就是守规矩,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起个很重要的作用:管理自己的心,培养起自律性。
(2)成就法器
修行人要能够承担出世间的佛法,必须是个法器。所谓法器,是指堪以荷担如来家业,圆满传承清净的佛法,戒律代表着十方诸佛的清净相,你持戒清净(重在心),自然与佛心相通,与清净佛法相通,也就是完美无暇晶莹剔透的法器!
(3)防非止恶之加持
从“防非”一方来说,戒律不是绳索,而是“保护栏”,保护你免得滑下罪恶的深渊,
虽然佛在制戒之时,是因事、因地而制,但是其背后有一个精神特质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所以你尊重这个戒法,一心恭敬,你的受用就会很大,就能得到相应地加持。
(4)护助法之功用
只有持了戒以后,修的法才能修的上去,佛法是清净的法,要持戒才能与佛法的清净相应。
(5)福德的增上
在世间法上来说,有福德增上的作用,在佛法中来说,皈依受戒之后,佛菩萨就是我们最大的贵人、最大的靠山,那么所有的福德就会是翻倍翻倍地增上。当然,受了戒又犯戒,功德也相应地漏失,这是对等的。
(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表述也到位。)
2、戒的功用有哪些?
戒律是十方诸佛的清净幢相,受持戒律对众生是殊胜的增上缘;(点评:就个人本身)
持戒好会令德行增上,戒香普熏整个法界,对众生有强大的感召力;(点评:自身对大众)
秉持戒律,可以防非止恶,避免生命的下堕;(点评:就生命层次)
随着戒品的提升,可以逐步净除心内的染污,可以为其他善法和修行提供基础;(点评:于法之增上)
至最终合于定共戒、道共戒、心地戒,可令心体究竟清净。(评:净业因果。总体归纳性较好。)
3. 妨碍定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按身心境大致划分:
1)身体的障碍(各种疾病或堵塞),或着于身体的感受,或身业太强。(点评:在基本上障碍心的入静。这是物质基础)
2)心的波动程度:心粗浮、散乱、昏沉、掉举,静不下来,总是向外攀缘,见境着境,浮躁忙乱,情绪不稳定,没毅力,集中注意力不强,意业心力不足。(点评:障碍心的进一步深入安宁入定)
3)外境:嘈杂,或着于外境。(点评:基本外缘条件)
二.按深浅层次有如下因素:
1)色法的实在:对于色法越执着,越实在,越实在,就越越粗重,心念越是波浪滔天。(点评:心物勾结太紧故,坐下事影响坐上法)
2)心所法:情绪和习性(贪嗔痴慢疑,悲欢离合等),都影响心的波动。(点评:内心波动,影响安宁)
3)意识分别思维:意识越分别,心波越波动。(点评:分别影响禅定)
4)七识我执(主宰欲:执八识见分为我,执着越重,心越波动。(点评:我执障碍灭尽定)
5)八识法执种子流不断流淌,生灭,还是带着心波动。(点评:种子流障碍金刚喻定、大定)
总体来讲,以上也是色受想行识对定的影响。只有层层破蕴,究竟是醒来,跳出梦境,才能出入无碍,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寂而照,照而寂,无为而无不为,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
(很全面。理路、层次清晰明确。)
3、妨碍定的因素有哪些?
以个人认知描述一下修定的全过程:
物质性的基础——色身的健康与否,精气神的充足,缺失则无法修定;
品质基础——出世间禅定乃至世间的四禅八定,都需要上品十善作为基础,此处缺失,心中相应的染污带来的动乱相很难调服;
正理基础——要有相应完备的理念指导,且形成胜解,否则无法了知修行的路径、过程,无法形成坚定的专念,无法降伏疑心;
————————(基本涵盖了境界、妄心、无明三染)
具备了相应基础后,实行中的内容就是以所得胜解(胜解心所)为正念(念心所),善巧地调服诸多不寂静的烦恼心所,经过反复试错,达到心念专一,令定心所生起,从而导入禅定。按四如意足
愿力——要有坚定的善法欲,这是动力来源(欲如意足);
精进——要反复试错,才能得到正确的途径(精进如意足),在此处懈怠、放逸是障碍;
巧慧——要以正念对治昏沉、掉举、散乱、失念、疑等不寂静相(巧慧如意足),在此处,思维过于活跃的习气,过于严重的执持,对法的疑心会是很大的障碍;
一心——对治了所有不寂静心行,达到专念一心(一心如意足)
(从实际操作过程来说,如理如法如量去做。)
4. 妨碍智慧的因素有哪些?
答:总体来说,无明染,妄心染,境界染,重重杂染障蔽了智慧的光明。也可以说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乌云,遮蔽了自性的光明。具体如下:
1)境界染:实执,贪着种种物质及境界,是前五识所摄,不动脑筋,愚痴故。属于色蕴。(点评:沉于前五识觉受故)
2)妄心染:(1)心王心所波动所带来的种种情绪,种种烦恼(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生智隔,情令智昏。属于受蕴。(2)分别障碍:世间法所知障障碍了佛法,佛法法执所知障来,把概念玩成套路,佛学,教条,并不通达。属于想蕴。
(点评:惯习于识而隔障故——依根缘尘起分别)
3)无明染:知见不正。涉及到想蕴、行蕴、识蕴。(点评:知见为导故,如认假作真、认虚执实等)
所以,只有层层破染,剥开五蕴的乌云,智慧光明才会得以现前。
(全面。若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更好。)
4、妨碍智慧的因素有哪些?
1.对法的好乐之心不足,则不能精勤思维,不能深入;
2.对法的尊重、皈依心不足,慢法,会障碍今生乃至后生的慧根;
3.有谤法之因,则对相应的某一法会形成违缘,甚至不得听闻;
4.因种姓的原因,坚持某一乘的见地,不能前进。
(主要从“闻思、态度、因缘”角度切入,有些“外围化”,不算太全太深。)
5. 戒定慧在生命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从六道来说,成就三善道,就是围绕着五戒及十善而来;相背,则成就三恶道。五戒(或中品十善)可保人生,十善可升天界,再要升上,则须有定。到化乐天,须具备欲界定,到他化自在天,则须具备未到定。到色界,必须具有禅定功夫,到无色界,必须具有四空定的功夫。但是有善有定,也不能跳出轮回的三界。要跳出轮回,又必须具有慧,出世间的人法二空的智慧,即实证到空性。因为空能破一切有,这就把生命状态提升到了声闻缘觉法界。若要再进入菩萨法界,又必须具备色空不二的智慧,即实证到佛性,从分证到圆证,最终圆满归于如来藏心,此地乃究竟戒定慧。佛法界以下的九法界都是过程,只要你一执著就落在那里安家了。十法界就好比一座大厦,支撑这座大厦的轴心就是戒定慧,因为它贯串着整个大厦的始终。随顺戒定慧,则步步增上违逆戒定慧,则层层下堕。越是往上,生命形态就越好、越快乐、越圆满,圆满得不可思议;越是往下,生命形态就越拙劣、越痛苦,痛苦得不可想象。
所以决定生命形态或上或下的,就是:戒、定、慧。
(点评:比较具体。)
6. 见到佛菩萨或见到光等殊胜景象的修行人,比没见到的人,修行就高吗?
答:不一定。
1)见到佛菩萨或见到光等殊胜景象,只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个境相,也不一定都是好现象。或许是考验,也或是诱导,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执着。正如《楞严经》所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2)修行的高低有如下标准:心地品质是否提升;心量是否扩大;慈悲心是否广大;智慧是否在打开;执着是否渐淡;是否越来越清安宁静;定慧力是否渐增。
(有一些道理。前一段有些简略,后一段说到衡量标准,这个必要。)
6、见到佛菩萨或见到光等殊胜景象的修行人,比没见到的人,修行就高吗?
情况很多,分类探讨——
看是真境还是妄境,如地藏菩萨在经中所说,如果拜忏中出现胜相,但轮相却未能全红,则这样的景象纯为虚妄,全无意义乃至有害;
如果是真境,对不是俢有相法门的行者而言,则都是随机随缘出现的,不能用作判定深浅的标准;
若两人都是俢相关的观想有相法门,且都是正修,则见到景像的人修行高。
(不错。还应强调修行高低的首要标准是心地和智慧问题。心地和智慧到了,早晚会有殊胜相,而且更稳当、更殊胜。)
总结:因为衡量修行的高低,重点在于心地品质、慈悲及智慧。而见到光等殊胜景象,一般修行人都能见到,甚至有些未修行的人也能见到,这是前世宿命带来。还有外道及修邪法之人也能见到。若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修行高低,不仅错误,而且还非常危险。品质和智慧到位了,自然会伴随着殊胜境界的出现,而且更殊胜。
比如有一种,自身有殊胜相及作用,但自己看不见(天眼未开——前世因及功夫故,慧眼先到——智慧故)(一些身有病者也可感应而见),而他人能见(第三者),这个则是真实修行水平,因为不是自己的妄想所展现,是已经具备的阿赖耶识种子的呈现——这倒是常见的必然的高僧大德的殊胜相(如脚踏莲花、口吐莲花、全身白光、自身空间展现莲花、护法随身等)——心地品质及智慧到了,只是功夫不够。这正是强调心地品质的核心处。到时候投生何处,也正是靠这个心。
7. 见性等于五阴尽了吗?
答:不等于。
见性只是刹那之事,刹那之后,又恢复原状,就是说俱生我法二执种子仍在起现行,那须要在修道位时渐破。到八地菩萨位,五阴才尽,才能于境自在。
(点评:对。“五阴尽”一是刹那尽,是亲证时。这时一般主要靠智慧,所谓开悟;二是渐次的功夫层次,要靠修道位时逐渐破除五阴事相。)
7、见性等于五阴尽了吗?
不能,对直接走大乘路线来说,见性只是修道位的开始,五阴可能一个也没破。
对小乘回心向大的阿罗汉而言,他的色受想行四阴见性前已破,但见性后也不能瞬间尽破识蕴。
(对。)
8、见性者能生死自在,“坐脱立亡”吗?或者说能“坐脱立亡”的人是见性者吗?
答:仅仅见性是不能生死自在,也不一定能“坐脱立亡”。“坐脱立亡”的人也不一定会是见性者。
(对。一个主要靠智慧,一个靠功夫,与定有关。)
8、见性者能生死自在,“坐脱立亡”吗?或者说能“坐脱立亡”的人是见性者吗?
见性是智慧,坐脱立亡是工夫上的事,以个人理解,坐脱立亡跟藏传的迁识法(破瓦法)原理类似,本质上是一种观想成就,二者不能划等号。
(对。)
9. 从戒定慧方便与究竟的关系,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答: 戒定慧方便与究竟的关系,好比画家之所以能画出出神入化的画像,不离当初点滴功夫的积累。我们的修行也是一样,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想要打造完美的工程,既需要图纸(究竟)做依托,又离不开点滴细节的打造过程(方便)。如果没有图纸,只埋头苦干,永远不可能达成目标。如果天天只盯着图纸看,不动手打造,永远只是空想。
(点评:不错。点明了方便与究竟的关系,二者不能分割。从方便到究竟,从有相到无相,是一条连续完整的路,是有理路有台阶的,不能截然断开。不然,相互无关的话,下不能通上,凡夫就不能修行成就;上不能通下,就成空中楼阁。)
9、从戒定慧的方便与究竟的关系,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一切法,终究是为了回归自性,时时要有不出一心的圆顿见解,如此诸法才是完整的,不会被割裂。
(点评:说“回归自性”就包含了方便与究竟,以及二者不可割裂的关系,说“一心”统一在一起,更显得圆融。)
10、佛法讲“无我”,为何有些人学来学去却学成了狂妄?
答:是我见,我执重的表现,自身的学修态度不虔诚,修行的基础没有打好,自以为是,所以遇到教理不认真学,也不认真实践,只对优越感深度爱染,极度渴求,只是拿着顿悟之类的名词糊弄自己和他人,自欺欺人。
(点评:不错。总是凡夫我执在作怪。)
总结:首先是凡夫强大的七识我执在作怪,当一听到佛法中讲的“永恒不灭、神通盖世、千百亿化身”等等殊胜事相,七识国王最高兴最兴奋——有个“更大的、更不得了”的东西可以抓了!于是顺着惯有的习性就开始行动,急于有所得。同时又不树立正知见,不能深刻了知“修行就是修心”,就是破我执法执的道理。往往也是因为习性的强大,屏蔽、拦截了“无我”等正见的入心,而选择性地直接要抓“大法”,要“顿悟”,要开神通等等;再加上在修行过程中“有所得”,比如功夫增长、见有境界、或能入定,于是我慢水涨船高,狂妄就在所难免。
11、佛法修行是要亲证的,也常有殊胜境界相显现,但为何又不能起心追求这些境界?
答:佛法是无所求的,是突破层层杂染的减法。亲证的是本自清净、本自如如、朗照大千的自性光明。以有所求的心追求境界,都未跳出生灭的圈子。如此一来,始终突破不了自身的凡夫觉受层次,因而也体会不了超越凡夫层面的境界,也就建立不起超越凡夫意识范畴的理念。过去过来都是凡夫妄想。如果在修不仅是增加了想蕴的乌云,同时很容易落于境界,而半途而废,或走偏,走邪,或落魔道。
(前面说到一些。但没把“有殊胜境界显现”与“不可求”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白。)
总结:佛法修行总的指导方针就是拨云见日、是减法、是无所得,有所求、有所得正好相反。修行过程必然有种种风景的显现,一路的过程也都是亲证的过程,但是“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不受才是正受,才能究竟到底,而且境界才更殊胜更圆满——从一果到四果,从一地到十地直至佛——都是减法的结果,是挖掘本具如来宝藏;有受有求,就落在半途、落在相上了,自己卡住了自己,更与邪魔外道有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