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小学数学题,竟让医生“联名上书”?近日,山东一家长发视频吐槽孩子的数学试卷的评分标准。视频显示,题目给了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最后问: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孩子就最后24小时内的体温变化不大且基本上趋于正常做出的回答是:这个病人快好了,结果被扣掉4分。据介绍,标准答案是:最后体温比较稳定。老师的扣分引起争议,很多医生表示对“病人”进行了会诊,“孩子没说错,请老师把这4分还给他。”
好的数学题是抽象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做统计图是为了培养其阅读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而掌握基础的数学、生活知识。从统计图可以看出,病人体温呈下降趋势,按照常理判断病情应该已得到控制,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数据的走向,进而得出病人快好了的结论,可以说已掌握了这道题目的核心考察点,回答并没有问题。家长拍视频吐槽、众多跟帖留言、医生为孩子说话,足以说明大家对老师将这个答案判错有疑问。
考试题目应该有答案,但应该是参考答案,扼杀多样性和想象力的“标准答案”才该“扣分”。应试数学题有出题逻辑和考察重点,大部分题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存在有争议的地方。就这道题目而言,其本身就是开放性的设问,并没有做明确要求。即便“这个病人快好了”是一个医学判断,而不像“体温比较稳定”是一个数学表述,但以标准答案评判正误,显得不近情理。小学生的答案,非但无损数学的严谨,反而会让学生对数学更添亲近感。
值得注意的是,死较真的“标准答案”在很多考试中比比皆是。有的数学题明明有更简便的解法,可老师就是按照答案步骤判对错;至于语文、英语阅读理解里各种稀奇古怪、强制阐释、连原作者都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更是屡见不鲜。著名作家王蒙曾公开讲过,自己被孙子的小学语文题搞得无所适从。这些考题和“标准答案”,容易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出的只能是做题机器。一道道故意难为人的题目和一个个唯我独对的答案,犹如一面面镜子,反映出当前的教育生态。
教育应该是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只能见仁不能见智,或者只能见智不能见仁。有些考试的标准答案不是雷池,实在没必要搞得那么教条,不敢越雷池一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