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 秒后,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
众所周知,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与广袤的土地上,曾演化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这些民族有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有的残破不堪,还有的具有良好的传承并流传至今。
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叫做“回回”的民族异常夺目,不仅有着自己的文化、信仰,更是当今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
那么,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独特文化与信仰,人口众多的“回回人”,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文字与语言呢?
“回回人”的起源与发展
首先,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回回人”其实就是我国现今五十六个民族里面的回族。
虽然回族的族源最早可以从唐代所追溯,但在学术界上则一般认为回族的形成时间为明代。
所谓的“回回”一词,最早可以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与南宋彭大雅的《黑鞑事略》中所找寻。
据记载,唐代以来安西一带的“回纥”人或“回鹘”人,因书写麻烦,或叫法繁杂,被人们以更简单的俗写与音转成为了所谓的“回回。”
十三世纪初期,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了蒙古帝国,随后率领着自己的铁骑不断向外扩张,自波斯花刺子模开始,一路向南席卷整个亚洲,随后又以波斯作为起点向西北推进,最远甚至将自己的步伐踏到了欧洲第二长河——波瑙河一带。
在此期间,元朝蒙古军将其所攻占下来的国家人口批量遣发到了中国,其中不乏工匠、商人、农民、军士等。
这些被“流放”到此的“回回人”尽管在生活习俗、语言、宗教信仰上与传统的汉人有着较大不同,但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中不断与汉人相接触,文化与习俗上也逐渐与汉人文化相融合。在久而久之的社会生活下,原被作为第三人称用语的“回回人”也逐渐被他们作为自称所使用。
尽管这些“回回人”的出身并不相同,但因其一同被元朝蒙古军发落到中国的缘故,最终汇聚在了一起,并在长久的生活中相互交融。
伴随着生活的交融,他们背靠着华夏文明,将自己的文化融合其中,并逐渐形成为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在往后的日子里,“回回人”不断的参与到社会各阶层的建设当中,为农、为士、为商、为工,活跃在不同的阶级当中,在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封建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推动着传统封建社会的发展。
直到今日,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回族已然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人口分布地区足有31个省份居多,其中人数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首,而在整体的分布特征上则是大分散,小聚居。
那么人种来源如此广泛的“回回人”,在长久以往的共同生活中,有没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字与语言呢?
“回回人”的文字与语言文化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学者们一般认为的回族先民是自唐宋元时期来到中国的穆斯林们。
这些穆斯林在十三世纪左右便较为散落的流入中国,依靠着自己的手艺逐渐定居在了中国,传播着伊斯兰教的教旨。
到了唐宋时期,伊斯兰教的有关消息开始大量的传入中国,许许多多的清真寺在国内建立起来,作为建教经典的《古兰经》也随之流传。
尽管在与汉人的交流中他们会使用到汉语,但汉语汉字并没有得到他们的重视,在此刻的“回回人”眼中,汉语汉字只是与汉人交流的一种工具。
在此阶段,“回回人”的语言与文字以可以阅读书写《古兰经》的阿拉伯语为主,其他的语言与文字并没有被他们所使用。
到了十三世纪,在元朝西征的影响下,大批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亚人被大量遣发到了中国。
在这群人中不乏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群,因元朝西征的原因而被迫迁徙的他们将独属于他们的语言文字带入到了中国。
在这个阶段,“回回人”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多为阿拉伯语、波斯语、蒙语、汉语。
此时许许多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回回人”汇聚在一起,使用的语言与文字体系繁多,日常生活中也常因语言不通而出现问题。
尽管在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新的多人种民族形成时所难以避免的矛盾,但在当时确是切切实实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令他们所困扰。
但在当时的“回回人”社会中,各方人种混居一团,语言交流上更是突出一个“你方唱罢我来喝,主打一个各听各”,“回回人”们十分的困扰。
因为语言不通的关系,此时不同人种的“回回人”交流起来异常不便,许多的社交问题因语言不通而备显突出。
但在与汉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中,他们发现,并非自己母语的汉语在现在的生活中使用更加便捷。
地处中国的他们不可避免的要与汉人有所联系,而此时使用人口众多的汉语如果被他们所学会,不仅可以解决与汉人交流不便的问题,更可以在“回回人”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来解决社交环境变更所带来的问题。
此刻的汉语倒有点像如今的英语一般,作为一个通用语言被他们所学习使用。
在此时的“回回人”中,原来的阿拉伯语被迁来更多的波斯人所使用的波斯语所取代,元朝社会上所通用的官方语言与文字就演变成了“蒙古语”、“汉语”、“波斯语”。
到了16世纪,明朝建立,曾经的蒙古语也逐渐被人们所抛弃。
至此,“回回人”的语言以波斯语和汉语为主,双语并行使用。
到了明朝中期,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堂教育逐渐兴起。
一名名叫胡登洲的回族学者为了可以在清真寺经堂内更为清晰明了的向学生传授伊斯兰经典《古兰经》,开始使用汉语直译书籍,并夹杂着阿拉伯语、波斯语以汉语的语法教授给学生。
久而久之,胡登洲将自己所使用的这种教学方法总结,同时因其是在清真寺经堂内为了方便教授学生时所使用的,故而将其命名为“经堂语”。
到了此刻,一种专门用于中国伊斯兰清真寺经堂教育中的特定语言“经堂语”诞生,并在之后的伊斯兰教育中流传至今。
但在较为落后的封建社会时期,“回回人”的人均教育水平并不高,双语并行使得他们对于文字的写作能力有着极大要求,为了更加方便读写汉语、与汉文化环境更为贴合,“小儿锦语”作为一种辅助学习的拼音语音应运而生。
“小儿锦语”对“回回人”在认识汉字,学习读写汉字的道路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但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汉文化在“回回人”当中不断扩散,传统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可以使用的场景越来越少,汉语的使用场景与重要性日益提高,并致使“回回人”最终将汉语作为了自己的通用语言并一直学习与使用。
但哪怕到了现代社会,“回回人”也并没有完全的抛弃掉自己曾经的母语,而是在民族内部的日常汉语交流中以夹杂些许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形势传承下去,保留了其民族文化的属性。
同时需要注意到,根据“回回人”的居住地区不同,有些地区的“回回人”也会使用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
那么为什么,一个拥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大人口民族,却没有自己的专属语言呢?
“回回人”语言文字文化上的悲哀
“回回人”的语言文字文化可以追溯到回族并没有形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的他们来自天南地北,有着属于自己地区的文字与语言。
但在战争的影响下,这些原本一辈子碰不了面的他们汇聚在一起,身处在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中。
共同生活之下,混乱的语言体系让他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语言上的无法沟通让他们备受折磨。
内部复杂的环境,外加元朝征战导致的背井离乡,迫使他们不得不逐渐放弃自己从故乡所习得的语言,转而寻求一种更为高效有用的“工具”。
而此时的他们正处在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对于各方文化包容与共,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与语言文字的封建王朝之中。
他们宛如发现了救命稻草一般,开始学习汉语,了解汉字,并在日常的生活中使用它们。
渐渐地,他们传统的文字语言被逐渐废置,更为高效的共同语言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首选。
尽管在“回回人”的历史上,有着“小儿锦语”的出现,但这也只是一种用于辅助学习的工具。
在“回回人”本土化的这个过程中,因为战争他们流落异乡,为了生存他们放弃掉了原有的语言和文字,在学习与使用其他文化的道路上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尽管有专家认为,“小儿锦语”在其构成上有着足够复杂的组成结构,但在我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所批准推行的19种少数文字中,并没有“小儿锦语”的身影。
结语
回首“回回人”诞生的历史,其中夹杂着血泪与悲哀,流离失所的他们身处异乡,面对着陌生的环境与不通的语言他们倍感焦急。
但他们却依靠自己的双手与努力,与其他民族积极相融,尊重他人文化的同时保护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在陌生的环境下,通过自身的奋斗,以他人所尊重的生活方式生存下来并传承至今,这值得我们为之赞叹。
编辑:二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1] 回族 来源:温州市民族宗教事务所
[2] 伊斯兰教历史及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3] 回族 百度百科
[4] 回族语言文字 来源: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