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汉代乐舞之风盛行,汉高祖刘邦最宠幸的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汉武帝刘彻的爱妃李夫人亦“妙丽善舞”;汉成帝的赵皇后“学歌舞,号曰飞燕”。
可以说,汉代从宫廷到民间,从皇室贵族到诸侯富商,皆流行歌舞表演。舞蹈形式愈加丰富多彩,歌舞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普遍需求,玉舞人佩的制作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
两汉时期出土了数量众多且制作精美的玉舞人佩,“修袖缭绕”的长袖舞是汉代玉舞人佩饰的主要造型。
白玉舞人佩,玉器,西汉文物,一对,均高4.6厘米,宽2.5厘米,1986年河南省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室陵墓区的僖山一号汉墓出土。
1986年,在河南省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室陵墓区的僖山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对白玉舞人佩,玉器,均高4.6厘米,宽2.5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这对白玉舞人佩由一对舞人组成,器物中两名舞者面部正视,舞姿相反,身着交领长裙,袖长曳地,丝带束腰,呈“翘袖折腰”之舞姿,舞者头颈和腰身微微扭曲,甩动手臂带动长袖,将长袖横向掠过头顶,在空中随风飞舞,又轻落于肩部,另一臂轻抚于腰间,长袖飘逸身侧,裙摆拖地,呈三角形,舞人翩然起舞,优美雅致,极具动感。
这两枚白玉舞人佩均为白玉,整体扁平片雕。玉舞人五官、袖口、裙摆等部位饰以简洁的线条和纹饰,采用透雕和极细的弯转阴线琢成,并饰以突起的卷云纹,曲线优美,曼妙灵动。两面雕琢的纹饰相同,无正、背面之分。人物的服饰、表情等刻画细致入微,自然流畅,生动的再现了舞人的欢乐情感,简洁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舞者头顶和裙底均有一细孔,可穿系结缀,作为饰品佩戴。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图书资料部文博馆员崔晓琳介绍,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种汉代配饰玉,在继承先秦风俗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特色,实用与美观并存。玉舞人多采用小型的片状玉雕,造型飘逸、洒脱又不失质朴,相比于战国舞人略显朴素低调。汉代玉器是从上层贵族文化向世俗文化的转折,在造型上,是从古代装饰风格向写实风格的转折。
古人认为舞蹈出自人的性情,并与礼乐诗教直接相关。狩猎成功要跳舞、丰收要跳舞、祭祀神灵要跳舞、驱病逐魔要跳舞······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不但表现人体动态艺术美,而且表达了舞者的思想内涵。汉代所特有的兼容并蓄的思想观成就了汉代舞蹈艺术辉煌的成就。
长袖舞在我国古代舞蹈中独具异彩,飞扬灵动的优美曲线,自由舒展的舞姿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彰显了人们对生命、艺术的深刻理解。而今天的我们,通过对长袖舞的研究可以窥见民族舞蹈发展的轨迹,也让我们从中领略到汉代的繁荣盛世和汉人特有的审美文化理想。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