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浪漫与乡愁:桑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约会故事

古诗里的浪漫与乡愁:桑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约会故事

00:00
07:13
桑中
爰采唐矣 沬(mèi)之乡矣
云谁之思 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 要(yāo)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 沬之北矣
云谁之思 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 沬之东矣
云谁之思 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鄘风·桑中
《桑中》出自《诗经·鄘风》。鄘是春秋时期的中原小国,在商朝都城朝歌的南边,就是现在的河南新乡这一带,后来,鄘被他东边的邻国——卫国吞并了。
在《诗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桑”这个意象。“桑”也常常出现在其他诗词里,柳宗元有一句诗说“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意思是说故乡的黄鹂鸟,为什么要飞到我的面前呢,让我不禁思念起遥远的家乡。所以大家就能理解,桑梓指的就是家乡,是乡愁的那一头,因为古代家家户户,都会在屋子旁边种桑树和梓树。
为什么古代每一家都会种桑树呢?我们要了解一个背景知识,古代社会讲究男耕女织,在女织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采桑、养蚕、用蚕丝来做衣服。在《诗经》的时代,我们的礼仪制度里,就体现了对农事的重视。
每到春天,王会前往南郊亲自到田里耕作,收获的粮食用来供奉天神;王后会前往北郊祈福,那里就有桑园、蚕室,王后会亲自采桑养蚕,得到的蚕丝就用来制作祭服。从王室成员的示范就可以看出,桑园是很重要的祭祀场所。商国的开国国君商汤曾经剪掉头发和指甲,在桑林中求雨,结果方圆数千里果然下起了大雨,因此,桑林也就成了兴云作雨的地方。“云雨”这个词我们很熟悉,在宋玉的《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相会,神女说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此后“云雨”就有了男女欢会的意思。
回到这首《桑中》,它讲的就是桑树林间,每年的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年轻的男孩女孩在林中约会。这是一首非常快乐的诗。
先来看第一段: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
“唐”是一种植物——女萝,也叫菟丝子,就是缠绕在树上的藤萝。到哪里去采女萝呢?要到卫国的沬乡。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我心中在想念谁呢?是美丽的姑娘孟姜。所以,孟姜后来就成了美女的代称。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美人约我在桑林中等候,邀我在上宫相会,一直送我到淇水旁。
诗中的男孩子非常可爱,他一边采着女萝,一边想着自己的心上人,回忆着自己跟她约会的那些点点滴滴,可能边想边傻笑起来。
前面我们说“桑中”是桑林间,那么“上宫”是哪里呢?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研究》中考证说:“上宫,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也就是说年轻的男女,在桑林中互通心意之后,就会手拉着手,一起去祭祀桑树的上宫幽会。
在当时,男女在神庙里约会是很正常的,神庙不像我们后世的教堂和寺庙,它不是禁欲的清静之地。有一种说法认为,祭祀典礼之后,男女在神庙里欢会,可以促进万物的繁衍。上古时期人们觉得,一年四季万物都会生长变化,年轻的男孩女孩应该跟大自然的万物一样,生机勃勃;植物会长出绿叶、开花、结果,那男孩女孩们就应该约会、谈恋爱、繁衍生息,这些都符合上天自然之道。
接下来的两段基本相同,只有两个地方不一样,第一段“爰采唐矣”,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变成了“爰采麦矣”“爰采葑矣”,采摘的东西不一样了,采了麦穗,又采了芜菁。麦穗我们都知道,它就是粮食。芜菁也是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圆圆的,里三层外三层地裹在一起,其实它也可以作为食物,就是我们今天吃的大头菜。
为什么诗中描写的都是采摘粮食、蔬菜的情景呢?想一想,瓜香果熟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你会不会很想和喜欢的人一起来分享这种喜悦,会不会让你联想到人生的成熟呢?在古人看来,成熟的标志,就是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是两个人共同承担起责任的时刻。
古人不像我们今天,似乎每一天都从早忙到晚,“996”地忙碌着,非常地“卷”,常常把自己忙得都抑郁了,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好像已经累到没有时间和精力跟家人相处了,也累到没有能力谈恋爱了。古人的生活节奏是慢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规律,农忙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劳动,快快乐乐地唱着歌,流着汗,想着心上人。等到丰收的时候,人们的期盼和渴望也成熟了,变得想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家庭,此时人就会特别看重自己的心,会需要有一个心上人。诗中的心上人是谁呢?我们在第一段就看到了,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孟姜。
大家会不会想到经典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孟姜女”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人,它就是一个称呼,是从《诗经》里来的。我们把这几个字分开看,“孟”不是姓,而是指在家中排行第一的姑娘,姜才是姓氏。从这个称呼一下子就能看出,这个人在家里排行第几,有没有婚配,因为在周朝如果没有媒人的介绍,男女之间是不知道对方名字的。所以“孟姜女”的叫法就表示姜家有一个尚未婚配的大女儿。
到了第二段和第三段,我们会发现小伙子的心上人变成了孟弋和孟庸。他移情别恋了吗?姜、弋和庸,都是当时著名的贵族姓氏,这个男孩子到底在跟多少个人约会呢?
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孟姜、孟弋、孟庸,都是虚指,就像我们会用西施来代指美人一样,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人们管年轻时候的杨二嫂叫“豆腐西施”,这种美称听着就很让人开心,也很形象,所以在这里,这三种称呼指的都是同一个人——也就是,那个小伙子只有一个心爱的姑娘。
但另外一种说法是讲,这个男孩子就是在和三个不同的女孩约会,因为当时的民风比较自由和开放,男女交往,并没有后来社会所谓的授受不亲。《周礼》中就记载,仲春时节男女可以自由交往,就是私奔也不会被禁止。
所以诗中的男女在淇水分别,很可能意味着他们不是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是在一次祭祀中才相识;短暂的恋爱之后,两个人就要告别了,到了第二年的祭典,之前的女孩子也许并没有出现,所以,男孩就又跟另外一个女子约会了。两个人可以自由地体会爱情的甜蜜,就算不一定能走到最后,但也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可见,在我们文明的早期,并不存在什么封建礼教的束缚,也没有什么女子从一而终的观念,这都是后世强加在人们身上的枷锁。起码在《诗经》的时代,人们的感情是很真诚、很热烈的,它非常自然,也没有被各种各样的社会观念扭曲。读《诗经》,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人最原始的情感世界。



一段关于古代恋爱的神秘旅程,揭开诗经中桑树与祭祀背后的爱情故事。在那个慢节奏的世界里,春天的田野,桑树旁,神庙中,都成了年轻人表达情感的圣地。通过对诗篇的探究,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对大自然的敬畏,还有他们自由、真挚的爱情观。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穿越,也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