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刽子手,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很多影视剧里,都会有刽子手奉命将犯人斩首的画面。
说起来,刽子手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是专业的行刑者,工作的唯一内容就是奉命砍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第一位刽子手已经无从考察,而1925年,上海的《大公报》却真实报道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刽子手,他就是清朝的邓海山。
作为清朝最后一位刽子手,邓海山一生曾经砍掉300多个头颅,直到1929年民国将斩首这一刑罚废除,邓海山才彻底结束了做刽子手的生涯,那邓海山最终结局如何呢?
邓海山选择做刽子手,也算是走投无路,他出身贫苦,父母双亡,从此以后便孤苦无依,由于他长相凶恶,霸气横露,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干的营生,只能白天一根棍子一个瓢,挨家挨户讨着吃,夜里钻草垛,蹲锅框,哪里方便哪里睡。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别人的口中得知,可以去干刽子手,当时邓海山曾经犹豫过,因为那个时候,刽子手都是不受百姓待见的,大多对此敬而远之。
但是邓海山长相凶恶,在生活上没有退路,没得选,也只能摸黑往前走了。
按照邓海山最初的理解,刽子手是一份饭碗,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弄一口饭吃,糊口而已。
想当刽子手得先拜师,邓海山多方打听下,找到了一个很有名的刽子手佟绍箕,见到佟绍箕后,邓海山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表示自己想当一名刽子手。
佟绍箕本身是刽子手,但是已过行业规矩中行刑的百人之数,因此想要收徒,不过,徒弟可不是白教的,徒弟需要上交刽子手前期刚入行时所得的三成给他。
佟绍箕看邓海山面相凶恶,身材魁梧,觉得他的外形条件非常符合,决定考考邓海山的眼力,于是翻找出一根麻绳,给了邓海山一把菜刀,让邓海山在短时间内把麻绳斩为十段,需要每段均匀。
邓海山听后,凭感觉将麻绳切为十段,佟绍箕将碎块的麻绳拿起来对眼一看,十段齐崭崭地穿成一条线,便认为邓海山是个好苗子,决定将他收为徒弟。
为了检验邓海山的胆量,佟绍箕带着邓海山去到刑场观看斩首的场面,没曾想,邓海山波澜不惊,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佟绍箕看到邓海山的表现很满意,而且认为邓海山确实合适吃这一碗饭,便决定将他收为徒弟,一天晚上,佟绍箕摆坛做了拜师仪式,邓海山就这样正式拜了佟绍箕为师。
拜师后的第一顿饭,邓海山就吃得落泪,他说道:“感谢师父收留,我以后必定赚钱回报师父大恩。”
佟绍箕连忙回复道:“你一定要记好,杀够九十九个人便停手,勿多杀。”
邓海山的外形和胆量是适合做刽子手的,但那也只算天赋合格,等待他的,将是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
佟绍箕要求邓海山每天鸡一打鸣就起床,趁着天没亮,练自己的眼力,身为刽子手,最要紧的本事,就是使一手快刀,刽子手在真正能够奔赴刑场前,都需要对刀法进行练习。
于是,邓海山的师父为了训练邓海山,便先让他切冬瓜,要切得快,切得准。
邓海山在冬瓜上画一条黑色的线,反复练习一直到这条线切得严丝合缝,不误切分毫为止。
当然,这还只是准,对于速度同样有要求,师父要求邓海山一刀切下去,冬瓜不能断,必须刀切过了而冬瓜仍然黏在一起,直到自然落下。
这样的训练自然也造就了邓海山的一项绝活。
几个月过去,邓海山已经闭着眼都能把冬瓜切到严丝合缝了,佟绍箕知道山的火候到了,便带着他请示官府,让邓海山真正上刑场实践,一旦成功,那么邓海山就算出师了。
古代不像现代,没有更多的宣传手段,刑场便也有了一种类似于现代普法教育的功能,成为了一个弘扬法制,惩恶扬善的重要场所,所以说古代的刑场都选择在人员集中的繁华闹市。
清代对死刑罪犯的处决是每年的冬至前执行,因此也称为“秋决”,内行人也俗称“出大差”。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天,狱卒会对囚犯说:“某某,你大喜了,官司今天完了!”囚犯便知道自己是死到临头了。
当天夜里,会有专人给囚犯洗脸梳头,给犯人准备一顿非常丰盛的晚饭,名叫“辞阳饭”。
第二天一早,囚犯被验明正身,提出监狱,用法绳捆绑好,插上招子,点名押上囚车,开到街上游街示众,去往刑场。
而邓海山在执行大刑前,要举行一个特别的仪式:先给祖师爷皋陶上香跪拜,然后用公鸡的血抹遍脸和双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抹去本身的面目,为行刑做心理上的准备。
犯人一到刑场,狱卒便将犯人由东向西排列,邓海山早就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监斩官从签筒里抽出火签令一扔,说道:“斩!”邓海山没有一丝犹豫,便开始从容不迫地执刀由东向西依次斩决,顷刻间,一个个人头落地。
行刑后,回到衙门的邓海山用桃木剑拍打身子,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顺畅。
邓海山做的干净利落,师父也很欣慰,他是真的出师了,可以从此吃刽子手这碗饭了。
从那以后,邓海山正式接起了上刑场的活,再也不害怕了,只是终日饮酒吃肉,身体越来越胖,眼神也越来越凶恶。
刚开始做刽子手时,邓海山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多方面的,有上司的惩罚,看客的唾骂,还有自身的情感折磨。
毕竟,邓海山也不是天生就是残酷无情的,刚开始也只是一个普通百姓而已,面对这种特殊的职业,邓海山虽然想过退缩,但为了生计,他又无法摆脱。
不过,邓海山做刽子手久了,他的人性开始逐渐丧失殆尽,反而越来越喜欢上这个行业,因此除了规定的刽子手斩首一个人四两的赏钱以外,他还可以得到家属送来的钱财。
这是因为邓海山有一个绝活,就是行刑的时候,能让刀砍到人脖子的末端,收刀以后而留着一层皮吊着犯人的头颅,这样犯人的家人就方便将其尸骨缝合,为了留全尸。
这也算身首未曾异处,对于犯人的家属来说,总比“断”了好。当时,想让刽子手留全尸,家属是要掏红包的。
而邓海山也正是凭着这一门头断皮连的绝活而赚得盆满钵满,凭着这一刀,挣下了一份足够温饱的家私。
邓海山的师父在入行时曾经告诫过他:杀人到九十九时,必定要收手,刽子手本来是损阴德的活,若是到了九十九个还不收手,会招来祸患。
可邓海山不以为然,他生平奉旨斩首了300多个人,每年秋决的那一天,十几二十个人伏法,此时的邓海山对此早已麻木。
同时,邓海山也目送众多身边的同行一批又一批转行,使自己成为了“最后一位刽子手”,但是邓海山的晚年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师父曾经告诫过他的话。
1929年5月6日之后,民国将斩首这一刑罚正式废除,开始流行枪决,地点也由菜市口换到了当时更外一点的天桥,刽子手这一行彻底被废弃。
邓海山失去了刽子手的工作,生活落魄,靠一点积蓄度日,为了生活,他曾隐姓埋名,来到乡下租了地主的一块土地,想开始庄稼人的生活。
起先,媒婆曾经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子,但是当对方知道他是个刽子手以后,心里觉得膈应,便拒绝了,后来地主知道他从事刽子手的经历,认为不吉利,就把土地收了回去,也把邓海山赶了出来。
受到众人排挤的邓海山此后心中苦闷不堪,每天拼命灌酒,坐吃山空,钱财很快也花光了。
有时候邓海山还常常梦到从前处决过的犯人前来讨命,他曾经尝试去烧香磕头,可无济于事,在梦里找他的人似乎越来越多,面孔一个接一个地赶来。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的话,邓海山的梦境是出于自己内心对以往斩首记忆的折磨而已。可因为噩梦连连,使得他每日郁郁寡欢,身体也一天天垮了下去。
无奈之下,邓海山曾经想要加入民国的慈善机构善堂来混口饭吃,可惜里面的人不肯收留他,理由是他一生杀人无数,他又去了城中最大的寺庙,可庙里的长老也不肯收他,只留下一句:“你罪孽深重,就连佛爷不肯渡你了。”
为了糊口,邓海山只能重新去街上乞讨,没想到,他兜兜转转,竟然又回到了流浪行乞的原点,可重新做乞丐的邓海山,因为曾经刽子手的身份,很多人不肯施舍东西给他,只能到处捡吃的。
晚年的邓海山生活悲惨,一生没有娶妻生子,最终一个人病死在了长沙的郊外路边。而邓海山的遭遇正是历史上众多刽子手的一个缩影。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