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六祖坛经》77 - 79

畅谈《六祖坛经》77 - 79

00:00
21:08
(77)接受念头
你想要修行,就要面对你的心。以世间的心灵课程来讲,人的内在不太容
易接纳自己,你首先要学习接纳自己,这是不简单的。修行的问题也如此,只
是谈得更深。无论你起任何念头,总称为烦恼,你当把烦恼转换成菩提,而第
一个动作就是不要害怕烦恼。再来,不要排斥你的念头。很多人打坐时,无法
好好坐,因为他越想让他的心静下来,就越是没有办法。
你无须多此一举赶它走,你只要静静地知道自己在起烦恼就好。但是烦恼
这个名词是你创造出来的,就像你觉得你的心生起菩提,简而言之,烦恼和菩
提、善念和恶念,这些名词都是你创造出来的。你只要在创造这些名词的过程
中,知道你的心在起作用,你就可以很平等、平静地观察它的作用。你能够接
受它、不排斥它,它自然渐渐达到清净的状态。
念头就是念头,就好像外面下雨,下雨就是下雨。然而,外面在下雨,为
什么每个人的看法如此不一样呢?你的念头跟外面的雨水难道不一样吗?因为
你在念上起知见。念本来是念,但你在这念上起个知见,内在产生了幹扰、困
惑、分别和对待,你一直想要摆平它。此所谓「头上安头」。也就是说,你创造
一个对立的名词,接著又创造一套方法来消除这个对立的名词。当你静静在打
坐、散步或经行,你可以观察到吗?
比如你午睡时,你觉得:「冷气为什么开这么冷?」你知道有冷气,那是念
头。「冷气为什么开这么冷」并不一定是真实,而是因为你不能接受它。有的人
觉得:「冷气怎么这么弱?怎么还这么
热?」也是不能接受它。本来,念头应该
是「我知道现在有开冷气」,这样就可以了。「因为大众开这样的冷气,我就随
顺大众。」不过也不是叫你坐在那边,让冷气一直吹,吹到感冒。当你的色身
有反应之时,你当依你的智慧判断是否要离开那个位子。若你换位子时生起「不
好意思」的念头,那就是妄想。冷气太冷,你的色身无法接受,这是你的觉知,
但并不代表你生起排斥冷气的概念。你若是想:冷气不知道是什么人开的?开
得这么冷!就是想太多了。
排斥别人就是排斥自己的念头。佛法讲随缘。你要观察自己,你不排斥才
能随缘。不排斥,换言之,即接受。排斥是假名,接受也是假名,都是按照你
的概念所安立的名词。你的内心之所以有那么多思想、概念,是因为你脑袋里
创造了很多名词。当这些名词产生了冲突,你就会起烦恼。而当你能善用这些
名词来帮助别人,那就是一种智慧。
知识可以成为力量,也可以成为障碍。当你观察自己心的时候,你渐渐就
会知道,心的作用只不过是心的作用。能运用它,你就是智慧很高的人。就像
核能,能产生一股很大的助力,亦可产生一股很大的杀伤力。你的心如此,你
的心念亦复如是。若你不了解它,就无法掌握它。掌握它,并非控制它,而是
你不但不被它幹扰,而且还能运用它。很多名词,要透过实修,你才会知道别
人到底在阐述哪个区块,才会知道到底要怎么运用。
闻后思惟:能够接受自己的念头,而不受其影响吗?

(78)面对境界
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可言,离开了淤泥亦长不了莲花。不应该害怕众生,
不要害怕你的家人、同事、朋友或者左右邻居。假如没有他们,你产生不了烦
恼。若是没有烦恼,你可能没有机会悟到菩提。很多修行的人怕别人吵、怕别
人烦,或者很怕面对大众或很多琐事。这样的修行不是不能修,可是有一天,
你还是要回来面对。
你想要开悟见性、大彻大悟,就不要害怕红尘。但也不要堕落红尘。问题
是你觉得很难修,因为你的脑袋或记忆一定觉得你无法忍受。不堪受之人,则
无法荷担如来家业。比如孩子从小培养时,就要「给他适度的压力」,让他学习
遇到事情时能承受某部分的挫折。等到有一天他能接受挫折了,则再继续添加,
让他慢慢成长。否则等他出了社会,遇到压力,就会面临你所意想不到的下场。
他不是自杀,就是离家出走,不然就是堕落。很多父母亲不会教这个区块,只
会保护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加压,只会一味地压功课。
你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有这样成长。纵使你有过这样的成长经历,也不代
表你现在可以,因为你还是不断被境界打败。老一辈子人常讲:「我们过去很苦,
读小学要走两三个小时的路。」体力的锻练比较简单,内心世界的承受比较难。
你先适度锻练你自己,之后才知道如何培养你的孩子。刚开始可以从有为法下
手,直到有一天锻练、承担皆能无所著心。你越能勇敢面对境界,就越能勇敢
去处置它。
请你不要逃避任何境界,要在境界中修行,以浅显的角度,就是不要排斥
害怕境界,你应该如实去面对,如实去随缘处事、处理。到最后,你要有更高
的智慧,因为那个境界是你的概念所分别的,那个境界的顺逆,是你自己脑袋
创造对立去分别的,你应当去消除,这才叫般若智慧。不然,修到最后,会修
成忍耐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和忍耐波罗蜜不一样,忍辱是能够安住。
我们活在境界、现象当中,所以我们见到相,就被相所转、所迷。一个开
悟的人则见性。你要从见相体悟到见性。你的问题和心事都是现象,家家有本
难唸的经,怎么讲都是现象。现象永远讲不完,等于你的人生永远无法解决。
你应当活在本体、自性当中。学佛的人最现实,他不是否认他所面对的境
94 ~ 畅谈六祖坛经
界和现象,而是看穿它们。一般人则没有办法看穿境界和现象。无论你现在是
什么样子、什么处境,请你接受。你现在的样子,可以活在自性当中,未来的
人生有好的样子,还是活在自性当中。出生的时候要很高兴,死的时候也要笑
哈哈。捡到钱,很高兴;丢了钱,别人拿去用,也很高兴。性相是不可分离的
是吻合的,故《心经》曰:「色不异空,色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闻后思惟:能如实去面对境界,如实去随缘处事吗?

(79)调御人我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告诉六祖:你【若】能够【识自本心,】了解心的作用,从本心的这
一条线中,慢慢地回归,有一天,你就能够【见自本性,】让你看到你的本来
面目。我们讲「修行修心」,一般不讲修性,你要从心下手。
你若能如此,【即】可【名】为调御【丈夫】。从自己来讲,就是能驾御自
己,而不被自己的心所驾御,即是《金刚经》之「降伏其心」。再来,他还能调
伏别人。我常常跟很多家长说:「你的孩子不管是走一步退两步,走蛇形,还是
用滚的、爬的、翻的,都不要紧,只要父亲站在悬崖右边,母亲站在悬崖左边,
最后那条防线不要让他掉下去。中间的过程让他自由发挥。」但是大部分人不
了解我的意思。
你不需要针对孩子的某些事来谈,而是应该抓住重点。比如孩子打电脑打
到三更半夜,或孩子不听你的话,或孩子爱玩,或不喜欢读书,或懒惰。你谈
的是事情,这是见树不见林。我们要谈整座森林,不要谈那棵树。同理,我们
要谈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是谈他做哪件事情让你看不顺眼。人的内心是很奇妙
的,当有一天你会想的时候,那就叫一念之间,那时候你就会悟了。「万变不离
其宗」就是他的心。但他的心怎么转换?他的心什么时候才会觉醒?觉醒就是
「会想」,他若能如此,他的动作、旧习惯、你所担心的,无须你再说,那已是
多此一举。
你的孩子不懂他的内心世界,你当引导他,先跟他探讨他未来的走向,从
这里去探讨他的内心世界。从他的内心世界,你彻底肯定他、尊重他。如果他
能百分之百感受到,他自然就会想。每一个人都还是想向上的,无论他是黑道
白道,他的心就是希望别人肯定。当我肯定你了,你也领受到了,接著就没有
我的事,不用我说,你自己就会做。你们修行不要只修自己,这样你们不会用。
既然一切唯心造,无论是领导、管理、亲子、教育、人际关系,无一不是唯心
所造。
调御别人之前先要调御自己。因为,若你没有德行,要调御别人很困难。
这样的人即是【天人】之导【师】。德高鬼神钦,除了人道之外,天龙八部亦以
他为师。你们不要一天到晚求鬼神,而是要好好回归自己。比如你们去问三太
子李哪吒:「太子爷,我肚子痛,怎么办?」太子爷叫你拿一包香灰回去吃但是
他不会详细告诉你病因及整个来龙去脉。但是人却可以告诉你。可见还是人比
较准。
他亦是「佛。」很多人把佛当成一个人,或一个宗教,从而产生了门户之
见。其实简言之,佛即觉,每个人都当学习觉悟,这样才能让人生的这条路好
走。觉悟的人很多,除了释迦牟尼佛,还有孔子、老子和耶稣基督。当然每个
人觉悟的层次各不相同,因缘也不一样,此乃观世音菩萨所讲的「应以何身得
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想要觉,就一定要有般若智慧。每个宗教都讲慈悲、博爱,但是很多教理、
教派,历史中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没有触及到佛法最特殊的「般若」
二字。如果失去了般若,佛法就没味道了。所以你至少要好好读一本般若经,
有了般若智慧,你才有机会当觉悟者。
闻后思惟:有好好照顾自己的心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主播的专辑很不错可以互关交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