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武帝刘裕13_平定岭南

宋武帝刘裕13_平定岭南

00:00
07:40

上回说到,卢循的天师道水军并没有顺利地拿下京师建康,无奈只好退到浔阳,准备先向西拿下荆州,刘裕这边先命陆军追击,再下令火速建造战船,计划在江面上一举消灭卢循。在这段时间的荆州也并不太平,此时荆州守将是刘裕的弟弟刘道规,在巴陵被卢循击败之后,刘道规逃回江陵收拾残局,聚拢兵力,准备从背后攻击浔阳,缓解京师那边的压力,守卫浔阳叫做苟林也有记载是荀林的,刘道规兵力太少,并没有拿下浔阳,反被击败,只得逃回江陵,卢循听闻荀林胜了,于是加封荀林为南蛮校尉,继续向西进军江陵,同时,割据西蜀的谯纵又给荆州加了一把火,谯纵请后秦将逃到关中的桓氏后人桓谦派往西蜀,领兵攻打荆州,桓氏在荆州素有威望,得到百姓的拥戴,桓谦在前往荆州路上就征集了两万军队,到达了江陵西面的枝江,刘道规此时腹背受敌,正在踌躇之际,援军到了,刘道规心说哪里还有援军呢,原来是驻守襄阳的雍州刺史鲁宗之带数千军队赶到了。


鲁宗之原先是桓玄的部下,后来投降了刘裕,刘裕仍旧让他驻守襄阳,但其实鲁宗之算是半独立状态,此时鲁宗之带兵前来救援,目的可能并不单纯,但此时刘道规此时 顾不了那么多了,只能相信他,请鲁宗之防守江陵,对付东面的天师道军,刘道规则领军对付西面的桓谦。刘道规的理由是,桓谦手下都是刚聚集来的乌合之众,没有战斗经验,而荀林那边是刚刚战胜,风头正盛,所以刘道规令手下檀道济和到彦之进攻桓谦,檀道济在此战当中表现勇猛,桓谦军大败,桓谦想想东投奔天师道军的荀林,结果半路被晋军擒获斩杀,此后龙亢桓氏基本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说荀林这边,和他的老大卢循一样,行事总是慢半拍,等刘道规消灭桓谦再返回头杀过来,荀林还没到江陵,于是刘道规在涌口大败荀林,荀林退回巴陵,刘道规派属下刘遵追击,到巴陵斩杀了荀林,荆州这才转危为安。关于荀林,两部史书记载的是不一样的,宋书里记作荀林,是卢循手下,资治通鉴里记作苟林,是后秦将领,和桓谦一起南下,两个史料当中,荀林都被卢循拜为南蛮校尉,如果按照后者记载,荀林就不可能先在浔阳附近出现,也不会接受卢循的任命,所以我认为宋书的记载应当是真实的。


荀林战败的消息传到浔阳,卢循一看外人靠不住,就决定还是让姐夫徐道覆出马,于是徐道覆率领三万人,隐蔽行军,一直赶到江陵附近才被荆州军发现,此时,鲁宗之已经带兵回襄阳了,刘道规心说,硬着头皮上吧,两军在江陵东南的豫章口决战,徐道覆兵力上占优,荆州军士气占优,哀兵必胜嘛,荆州军此时也是拼了命了,还是檀道济领军,但数量不占优,渐渐处于下风,好巧不巧,说书的都没有这么巧,之前去巴陵斩杀荀林的刘遵领兵赶回来了,正好拦腰切断了徐道覆的军队,天师道军阵型打乱,迅速溃败,徐道覆只身一人逃回浔阳。


要说刘道规这几次布置,真不怎么样,先是把江陵交给了不能完全信任的鲁宗之,然后又是分兵给刘遵去巴陵,刘遵还没回来,就又让鲁宗之先回襄阳去了,桓谦荀林徐道覆这老几位但凡在努把力,刘道规都不一定能守得住荆州,鲁宗之但凡有二心,打算占据荆州,刘道规估计早就死八百回了,刘家人运气就是这么好,要不说刘裕是个赌徒呢,此时已经到了建康之战的两个月之后,南下攻打广州的部队也顺利占领了番禺,刘裕的战船也修好了,水军也开拔到了浔阳附近的雷池,两军决战一触即发。雷池水战的过程和三国赤壁之战的过程有点像哈,同样是冬天,同样是火攻,卢循的大船同样是铁链相连,不同的是,东晋军有先进的武器,万钧神弩,打在卢循的战船上就像扎破了窗户纸,几个照面下来,卢循大船都着了大火,天师道军节节败退,卢循决定沿着赣江,退回广州,此时他还不知道广州已经丢了,好在徐道覆的始兴郡还没有丢,卢循退回始兴,才知道番禺已经被晋军拿下,于是徐道覆留下防守,卢循收拾残兵,还想夺回番禺,来到番禺城下,番禺城中由孙继高防守,守军不多,大部分军力由沈田子带去进攻始兴了,就在卢循围攻番禺的时候,始兴已被晋军攻破,徐道覆被杀,沈田子汇合南下的晋军主力,返回番禺,之后在城下背水列阵,大败卢循,于是卢循向西逃走,在合浦乘船下海,准备拿下交州作为自己的地盘。交州刺史是本土人杜慧度,杜氏几代人担任交州刺史,是本地的土皇帝,卢循在交州毫无根基,如何能打的赢,最后杀得只剩几千人,卢循本人也中了箭,明白大势已去,最后投水自尽,杜慧度打捞起卢循的尸体,砍去头颅,连带这卢循的父亲,两个儿子等人的人头一并送到了建康,历史十二年的天师道之乱,最终消亡在遥远的交州。觉着还不错的朋友呢,麻烦您点击收藏订阅,您的支持和鼓励就是我继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